央广网上海12月15日消息(记者唐奇云)“世界上最初本没有‘金鱼’,但喜欢的人多了,便有了五彩斑斓的金鱼。”12月14日,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何为副教授正在为学生讲授一节奇特的文化摄影课。
各色金鱼争奇斗艳,快门“咔嚓”声不绝于耳,课堂上的师生们共同沉醉于金鱼文化之美。在何为看来,普通人重在“养”,门道深的人重在“文”,“咱们水族专业也是很‘讲究’美的”!
课程现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水族专业也能“玩”出文艺范儿
为了上好这堂课,何为在课前布置好了一个水族箱,还在墙壁上挂了金鱼挂画,方便学生近距离、甚至“零距离”观察。
“这里是金鱼的背鳍,背鳍主要是起稳定作用,金鱼没了背鳍,就和船没舵一样,游起来身子不正。”何为一边介绍着,一边帮学生调整起相机的参数,“你再看,这里用逆光,形成强烈的明暗反差对比,背鳍的色彩立马也就鲜亮了。”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何为不仅展出了自己的摄影作品,还带着同学们分析齐白石、吴作人等的金鱼绘画作品,学习画家们的构图、色彩等。
据了解,为了记录下金鱼在水中的姿态,十余年来,何为自学摄影,拍摄数万张金鱼的照片,帮助学生“读图识鱼”,他还将自己学到的金鱼摄影技巧倾囊相授,和学生们一同探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审美和鉴赏能力。
何为的课,让本专业和非专业的同学都听出了“名堂”。对上海海洋大学学生摄影协会会长、水产与生命学院大三学生王智灏而言,这堂课让他“一举多得”:“平时我就爱拍拍风景和人物,何老师的课不仅让我掌握了更多的拍摄技巧,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还让我把专业和爱好结合起来。农学生也是可以浪漫且有底蕴的,以后我要好好挖掘自己的‘宝藏’专业!”而外国语学院学生叶宇琦则说:“提起中国风,之前我的脑海里浮现是中国红、水墨黑,而今天近距离观赏金鱼,让我感受到了中国风中飘逸出尘的美。”
学生王智灏的摄影作品(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弘扬中国水族文化,助力新农科建设
“回溯学科历史,我们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建设与发展进程中,都能鲜明体现出美育功能。”何为认为,水族科学与技术是一门体现我国古代审美艺术的学科,学好专业必须要了解相应的文化和历史。“我们同学需要学习的太多了,以金鱼为例,它源自野生鲫鱼,自南宋开始被人工饲养以来,至今已近千年,其中积累的生物育种知识、历史文化知识,都是大家要学的。学会养殖的技术能让同学们走得好,而会技术、懂文化、能欣赏则能让我们培养的人才走得更远。”
在何为看来,水族专业学生很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走出校园,向社会大众普及学科文化知识、发扬水族文化。“明清时期,金鱼就走出国门,成为日本、欧洲各国口中的‘东方圣鱼’,而我们水族专业的同学们,今天更是要讲好我们的故事。新时代新农科建设,学生学的是文化,学的是审美,学的是如何将中国故事讲出去。”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中国水族之美更加生动,几年前,何为带领学生下了一番苦功夫,与金鱼届的“大咖”们合作,在拍摄上万张金鱼照片的基础之上,编写了《中国金鱼图鉴》。该书采用实地拍摄,捕捉每一尾金鱼的神韵,并对中国的金鱼产区分布做了概述及描绘,让读者对各个代表性鱼种的产区分布及新兴产区有了全面了解。为了更好地对外传播,全书采用了中英双语对照,进一步推动中国水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如今,何为正在筹划出版一本新书《水族学科之美——金鱼春秋》,不仅展示最新的金鱼摄影作品,还将介绍古往今来的金鱼文化。
“美育不仅存在于艺术课程中,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座美的花园。”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宏舟表示,“我们要拓展思路,创新思维,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通过各种形式启发和引导学生感受农科之妙、品味农科之趣、欣赏农科之美,达到以美启真的目的。学生也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孕育出文化自信的花朵。”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