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心系国是,情牵民生。履职5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访民意、问民需、传民情,交出了一份份精彩的答卷。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央广网特别推出《听见·看见》系列报道,听代表委员为民惠民的声音,看他们建言献策所带来的真切变化。
央广网上海3月2日消息(记者唐奇云 韩晓余 郭振丹)提出在加强中考体育基础上适时推行高考体育;建议中小学减负要系统地从学校、家长、教师、社会等多方面综合推进;倡导新师范构筑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议大学努力挤除“水课”、着力建设“金课”……长期聚焦教育话题,紧盯民生热点与关注,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履职的一大特点。
“前四次全国两会,我一共提交了21份提案,今年我又准备了3份提案。”作为教育界的代表,戴立益告诉记者,“我所有的提案,主要都是聚焦在教育、教师、学生这三个方面。”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接受央广网专访(央广网发 华东师范大学供图)
曾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是戴立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起,首先关注的热点议题。
“一个家庭,很少说跟教育没关系、跟学校没关系。”戴立益回忆道,“学校教育是我们教育的主渠道。在2018年时,针对中小学生相对普遍的学业负担过重,我提出‘减负’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一个提案。”
在戴立益看来,被作业占据了大多课余时间,使学生失去了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他在当时的提案中明确表示,应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戴立益也坦言,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表观在学校、在学生,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多方通力协作、系统性综合推进,真正提高“减负”实效。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今年2月召开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中指出,2021年秋季学期学校落实“双减”工作成效明显。其中,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去年春季学期末的49.1%提高到秋季学期末的92.2%。
上海市十五中学(同济大学附属存志东校)课后服务课程——《“云栽雾培”植物工厂》(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摄)
力度空前的“双减”政策在全国近21万所义务教育学校落地。戴立益笑着说,这肯定不是某一个人关注或努力的成果,“但至少我感到自己也贡献了一份力量”。
对戴立益而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并不是他提案或履职的终点,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一份“关于积极应对‘双减’后教师负担大幅增加问题”的提案,成为他向记者介绍的重点。“我的建议是三个方面,第一,是要提高教师待遇或增加教师编制,为教师超额的劳动提供经济补偿;第二,广泛引入社会力量来参与课后服务,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在校教师的负担;第三,是要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紧跟民生关切、聚焦教育话题,履职尽责建言献策,戴立益始终“在路上”。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