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京开幕,当日14:05-14:45开启首场“委员通道”,邀请来自多个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接受媒体采访。据新华社报道,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也将首次开启“代表通道”,这是继“部长通道”、“党代表通道”后,全国两会端出的又一道“特色菜”,“中国正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打开更多开放窗口,回应各方关注”。
为媒体集中采访开辟专门通道,是近年来多场国家级别会议反复探索并逐步推开的新举措。本场政协委员通道开启,包括航天员杨利伟、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环境法学者吕忠梅以及《渴望》里“刘慧芳”的扮演者张凯丽等来自多个界别的十余位全国政协委员接受中外记者采访,问答所涉主题也从航空航天到量子通信,从残障人士帮扶到社区医疗,可以说五花八门、丰富多样。
公众从采访通道看到的代表委员可能与端坐会场之上的他们有所区别,却也更贴合生活日常。首次在政协委员通道亮相的十九大手语翻译周晔委员不仅在现场教大家用手语说“谢谢你”,还让公众得以了解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以及相关人群的现实处境。代表委员来自全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不同的职业特质不仅印证着两会代表委员主体的广泛性,更重要的是让公众与代表委员之间加深彼此了解,“你竟然是这样的代表委员”,更丰富的代表委员形象改变和扭转着人们对其脸谱化的刻板认识。相较而言,“部长通道”上的发言者拥有更为统一的职业身份背景,其发言多代表政府部门态度,或进行政策解读,或借机回应热点,政府机构的重量级发言人角色在“部长通道”上有更全面的展露。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现代政府必须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保持与社会各方密切沟通,“成绩要讲透彻,问题要讲明白”。2018年全国两会开辟代表委员通道,人员选择照顾更广泛的社会面向,媒体提问也不局限于代表委员的会上议案提案内容,更多元的两会气氛和节奏影响并塑造着公众对于共商国是的理解。
代表委员接受媒体采访,并非公众了解两会议程的新方式、新渠道,媒体采访到哪些重量级的与会者也一度成为两会“媒体战”的例牌考核之一。开辟专门的采访通道与媒体对代表委员“围追堵截”的传统方式,其区别首先在于权力对待舆论的态度从被动躲闪到主动回应,从解题转向出题。正如新闻发言人的表达方式越来越个性化,代表委员的公共形象也或将因为采访通道的开辟有更多展现其个人色彩的平台和机会,而不仅仅是严肃的议案提案和主动披露式的观点呈现。于媒体而言,通过程序化、制度化的代表委员通道所收获的,是充分发掘、发现新闻独特性的机会,镜头面前发言者的每一个表态、神情都有丰富的可开采和解读的空间,参与两会报道的媒体充分竞争将为公众提供更多元、更充沛的国是资讯。
采访通道上,代表委员通过媒体向公众喊话,公众的诉求、声音也借助媒体的传导直接到达代表委员层面,进而呈现到两会平台。代表委员通道不是单一的信息披露和传播的窗口,而应当是及时、有效且全面的全新沟通平台。“部长通道”让不善于跟媒体打交道的官员开始学习、进而乐于和善于跟公众互动沟通,“代表委员通道”也能让两会的参加者拥有更坦诚的参政议政心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然是民众权益的代言者,其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其在两会上的表现,都需要最日常化的履职努力,采访通道和通道上的每一次提问都只是一种提醒、鞭策和考核。
代表委员走向媒体集中采访的台前,更开放更从容的全国两会有能力有信心向外界展现一种坦诚的态度,共商国是的平台尤其需要充分透明和公开的制度保障。哪怕拘谨也是表达,即便忐忑也要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是制度设计层面舆论监督的显现,其与人大政协的监督合力有助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转型。法治的、现代的以及开放的中国,要能让世界看到、让国民充分共享,代表委员通道便是开放中国的一扇新窗。
编辑:
林馥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