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八月》票房惨淡,金马宠儿为何成了影市弃儿?

2017-04-03 15:22:00来源:新民晚报
  据新民晚报消息 作为今年第53届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八月》正在各大影院公映,尽管这位青年导演张大磊为了这部故事片已跑了6个城市的路演,但一路辛苦依然没有赢得观众,不仅票房惨淡,有些放映厅甚至响起了令人尴尬的呼噜声。截至3月31日,该片上映8天累计票房为368万元,场均人次仅为3,比去年文艺片的《百鸟朝凤》8690万元票房相差甚远。豆瓣评分也仅为7.2,与金马奖的光环落差明显……
  缺乏剧情太琐碎
  这部最佳剧情片为何会成市场弃儿?最大原因恐怕就是没有剧情可言。整部影片可说是呈现了许多原生态的琐碎生活和日常细节,它像是一幅普通百姓的市井风俗画,更像是一条缓慢的生活流,锅碗瓢盆、家庭纠纷、孩子玩耍、邻里吵架、叫卖声、自行车声、蝉鸣声等不绝于耳。虽然这些生活细节在影像还原上世纪90年代的氛围上一丝不苟,令人赞叹。当镜头静静掠过这些旧物,一瞬间,仿佛就能把人拉回到那个时代,唤起集体记忆,产生浓郁的怀旧感。但无论如何,这种琐碎细节的堆积、平淡无奇的叙事,让不少观众在观看后,却无法用一个具体“剧情”来说清楚故事。
  《八月》到底是在说什么呢?不少观众在步出影院时都会有这种纳闷。影片是以12岁的孩子张小雷为视角展开的,时间也集中在暑假最后的八月之中。但问题是,这孩子小学毕业,已无作业,整天闲荡,无所事事,其所见所闻模模糊糊甚至有点凌乱。有父母为他小学毕业升初中而焦虑,有少年深藏内心的懵懂爱欲,有父亲面临“下岗”纠结是否外出打工,有姥姥卧病在床靠亲人照顾,有喝酒泡妞、打架斗殴的三儿被警察追捕,有国企改革带给人们的阵痛……许多线索断断续续,彼此互不关联。一曲“天下兴亡多少事,莽莽我神州……”那个中年男人高歌画面曾重现多次,竟与他人没有一点瓜葛,更没融入剧情。同样,河滩围观宰羊、工人拔河比赛、舞场登台表演、人和家乡告别、父亲打拳儿子练棍……这些镜头也是零散孤立,彼此没有呼应。
  个人怀旧难共鸣
  也许,琐琐碎碎,零零散散,鸡毛蒜皮,柴米油盐,才构成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活常态。但对于一部故事片来说,没有故事结构,没有冲突悬念,又怎能去吸引观众?可以说,《八月》虽获最佳剧情片奖,但令人遗憾的也正是在剧情叙事上。可以说,它几乎没有剧情可言,更像是一部导演张大磊个人的怀旧纪录片。他说,“谨以此片献给我们的父辈”。但让观众共同跟随他的童年记忆去追寻琐碎旧梦,是很难产生共鸣的。
  张大磊曾说:“面对庞大的素材库,我想把它作成电影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想多了,杂念太多,反倒不像是我最终想要的影片。经过很长时间的、3个月的后期剪辑,去掉了很多影响我思路的情节,找到了最单纯最简单、我最想要的东西。”可见,此片原本就是“杂念太多”,尽管已作省略删节,但重点依然缺乏,观众仍感“散、乱、闷、旧”。
  孩子视角有局限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这是父亲给儿子嘱托。但这话,连父亲自己都无法做到。全片因而无法概括出一个有意义的主题,更谈不上“形散神不散”了。虽然全片弥漫着一种少年惆怅之情,但它毕竟只呈现出孩子的迷茫、幼稚、懵懂,这也是孩子视角带来的局限,更不无从认识到大时代变化的深刻性。
  更应指出的是,上世纪90年代其实相去不远,在人们记忆中还是彩色的,但《八月》却用黑白片来做旧,甚至连出现那时期的一些彩色电影画面也变成了黑白,这就有点故意矫情,有悖历史真实。在电影已经迎来“4K时代”的当下,一个离今天并不遥远的时代要用黑白来“做旧”,并故意让画面变得模糊,这就像时光在倒转,季节被颠倒,审美在倒退,观众感受并不会好。尽管这么做,张大磊导演有着自己的追求,但观众是否会认同则要另当别论了。
编辑: 林馥榆
关键词: 上海;八月;金马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