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太原2月20日消息(记者郎麒)“现在已经进入售卖元宵的高峰期了,我们每天从早上5点多干到半夜1点,一天大概能卖5万颗元宵。”韩福元甫一见到记者,便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

临近元宵节,前来购买元宵的顾客络绎不绝(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元宵节将至,晋祠桂花元宵的各式销售摊点迎来销售旺季,位于山西太原市晋源区长巷村的省级非遗传承人韩福元的晋祠桂花元宵店内,前来购买元宵的人络绎不绝。

在韩福元的元宵工坊内,一边是三米多高的自动石碾机轰隆作响,一遍遍碾压着晾晒好的江米,另一边则是7台电动滚筒轰鸣作响,圆滚滚的元宵伴着江米粉一起飞舞。

晋祠桂花元宵要经过十几道制作工序(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一泡、二淘、三晾、碾米、炒作、做馅、滚制……一颗地道的桂花元宵,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在韩福元看来,如此滚制出的元宵,无论煮或者炸,都软糯香甜、口感独特,不少老太原人要的就是这一口“老味道”。

晋祠桂花元宵起源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凭借得天独厚的晋祠大米种植条件和对传统制作工艺的坚守,晋祠桂花元宵一直传承至今,被誉为中华元宵的鼻祖和北方元宵的代表,2023年12月被评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蘸六滚可确保元宵成品既瓷实而又软筋。(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晋祠桂花元宵,馅料是灵魂。传统晋祠桂花元宵的馅料需要将核桃、芝麻、花生翻炒去皮后,再把糖稀加热化开,加入白糖、冰糖、纯天然玫瑰花酱和桂花酱翻炒,炒制完成后放入模子压实擀平,晾晒切块。

馅制好后,就可以滚元宵。馅料少蘸水,放到盛有米粉的笸箩里滚,滚一道,过一道水,再滚一道,再过一道水,经过六蘸六滚方可确保元宵成品既瓷实而又软筋。

一颗地道的桂花元宵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晋祠桂花元宵为何受青睐?说到底还是因为口味经典,传承千年,货真价实。

“我再来一袋沙棘的吧。”高帆女士刚买了8袋元宵,又折返回来,冲着窗口喊道。“每年都在这儿买元宵,品质有保障,吃起来软糯香甜,想起来忘买沙棘味的,酸酸甜甜也挺好吃的,拿回去给亲戚朋友们分一分,大家都尝一尝,也是一种团圆嘛。”

晋祠桂花元宵软糯香甜、口感独特(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晋源本地人武杰听说有无蔗糖元宵,慕名而来,一口气买了20盒,“给朋友们带过去尝一尝,无蔗糖的更加健康,更易消化。”

来自太钢的两位女士专程结伴来买元宵,商量着买什么口味合适,“还是买桂花的吧,传统口味,软糯香甜,绵密纤白。”“是了,来老字号,要的就是这个老味道。”

晋祠桂花元宵是北方元宵的代表(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晋祠桂花元宵是省级非遗,我作为传承人,自然是要尽心、尽力、尽责,看到晋祠桂花元宵从默默无闻,到遍地开花,还是很欣慰的。”韩福元说。

凭借着50年元宵制作经验,到韩福元店里买元宵的人越来越多。同时,韩福元也把制作手艺传给了儿子韩伟,志在把这一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传承下去,把晋祠桂花元宵的品牌叫响。

晋祠桂花元宵现在非常畅销(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就这样,小元宵滚向了大市场。韩伟介绍说:“我们打通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进入贡天下、唐久等超市,开通抖音团购,还卖到了北京、深圳、广州、杭州、西安等地,每天发货300多件,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非遗,让所有人都能尝到晋祠桂花元宵。”

韩福元的元宵工坊为附近村民提供了更多工作岗位,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当地群众加入到元宵制作中来,每逢节日,街上制作元宵的人家一家挨着一家,买元宵的市民来来往往,很是热闹。

众多顾客带着晋祠桂花元宵满意而归(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记者看到,在年前正式投入使用的“晋祠有礼”太原市种植类非遗传习中心二楼的非遗生产作坊内,师傅们也在紧锣密鼓地赶制元宵。“我们依托传习中心,会生产一些晋祠大米的衍生产品,除了米糕、米酒、米油、米醋外,现在主要就是晋祠桂花元宵。目前有100万颗的存量,每天约销售5至10万颗,客户主要是周边的酒店。” 晋源区非遗协会会长郭志文介绍道:“传习中心地处晋祠周边,假期不少来晋祠的游客,都会进来购买一些晋祠大米制作的晋祠元宵作为伴手礼带回去。”

元宵滚起来、产业火起来,口袋鼓起来,众人拾柴火焰高,晋祠桂花元宵不仅成为舌尖上的美味、历久弥新的记忆、永远的乡愁,也带人们走上了共同富裕的路子。

编辑:任重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