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拍摄:王祎萍
央广网西安5月18日消息(记者刘昱 王祎萍)陕西是文物大省,也是博物馆大省。截至2020年底,在陕西省文物局登记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共329座,比“十二五”期间新增76座,新增率达30%。全省平均约11.7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央广网记者走进陕西各类博物馆,通过探索馆藏文物,解开藏在博物馆内的“文化密码”。今天,记者来到一座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园林为一体的博物馆——西安博物院。
相互赋能 馆、塔、园三位一体资源禀赋高
西安博物院位于西安市碑林区,是西安市二环内少有的静谧之地。走进西安博物院,现代建筑风格的博物馆与不远处的小雁塔、荐福寺遗址遥相辉映,而馆、塔、园三位一体的建筑布局,让西安博物院在全国博物馆界独树一帜。
小雁塔(央广网记者 刘昱 摄)
西安博物院院长余红健介绍:“我们为什么叫西安博物院而不是博物馆?因为它是由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雁塔以及荐福寺古建筑群,现代化的展馆和城市园林的一个资源整合,资源禀赋非常高,这在全国博物馆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全世界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安博物院的几个组成部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博物馆作为西安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建筑面积16000余平方米。目前,西安博物院馆藏文物11万余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的文物有14400多件。
西安博物院馆藏文物11万余件(央广网记者 刘昱 摄)
据介绍,西安博物院原有的基本陈列以“古都西安”为题,以西安作为13王朝的古都、一千多年建都史为主线,以历代文物的展示为基础,突出反映西安的都城发展史和都城社会生活状况。
提升改造 建构信息主导型的展馆体系
“我们眼前看到的是汉代错金银云纹铜弩机,这是西安博物院旧藏。在它的上方我们做了一个原件的还原,这是西安博物院为了这次展陈的一个创新,为观众理解器物样式和用法提供了一个具体参照。同时在展览中增设强化主题的辅展信息,如历史大事件时间轴、唐都宫殿复原图等,让观众更为全面地融入这一特定的公共叙事空间之中。”西安博物院教育专员毛静茹正在介绍博物馆提升改造前后的对比。
唐代名人所居里坊展示图(央广网记者 刘昱 摄)
西安博物院在历经了5个月提升改造后,展馆内的基本陈列“古都西安”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游客面前,1100余件(组)西安博物院馆藏文物精品在1300平方米的展厅全新亮相,据介绍,本次改造是西安博物院自2007年建成开放以来,基本陈列首次大规模提升。展览以原有框架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工作成果和观众需求,进行了针对性的内容修订和信息完善,通过“千年古都”“帝都万象”和“府城华章”三个篇章来讲述光辉灿烂的西安故事和中华文明。整个展览更加突出西安“都城”的多姿多彩,形成西安博物院自身的展览风格。
余红健告诉记者:“在这次展陈改造过程中,我们不给游客下定义,而是提供充分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呈现,让游客在看展览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是油然而生的。我们也致力于构建一个以信息为主的、对文物深解读的展馆体系。”
彩绘俑展示区(央广网记者 刘昱 摄)
据了解,这次提升改造通过展柜、展台、展托以及半透垂蔓与灯光的定制化设计,在开放有序的视觉场域里,创造性应用多样且明快的色彩调性。同时还改善原展览中文物展品的呈现方式,通过阵列式排布,组合式、功能性展示等多样的方法,赋予这些文物新的表现力,拉近了观众与展览之间的距离。
推广教育 进一步发挥博物馆“大学校”作用
走进西安博物院的“乐知学堂”,映入眼帘的是排列整齐的小桌椅、不同样式的汉服、陶俑纺织品、文物拓印等。作为教育专员,毛静茹在课堂是化身“文博老师”,她介绍:“平时会有课程,带小朋友一起学习文博知识、做手工,通过这种互动教学的方式,帮助小朋友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加近距离接触我们的传统文化。”
西安博物院打造社会教育专属空间“乐知学堂”(央广网发 资料图)
近些年,西安博物院为了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打造了社会教育专属空间“乐知学堂”,并在传统文化的课程的开发上,就如何让小朋友、青少年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上,开发了一系列校本教材。
据介绍,西安博物院还在全省文博系统率先实行了教育专员制度。教育专员区别于讲解员,主要是对教育课程的研发和宣讲,包括专家级、普通级教育专员。在西安博物院内进行不同领域的社会教育服务工作,通过种类繁多的公益活动,向公众讲述文博知识。
余红健介绍,博物馆是一个公民终身教育机构,西安博物院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践行博物馆的“大学校”功能,不仅吸引游客“走进来”,还经常进校园、进工厂进行文博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同时,博物馆既要做好传承,还必须要与时俱进,下一步,西安博物院将在目前馆、塔、园三位一体的格局上,推动文博跨界融合发展,为创建一流博物馆奠定基础。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