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渭南市3D打印技术植根当地主导产业

2017-08-10 14:57:00来源:陕西日报

  陕西日报消息 曾经在3D打印产业创下多个全国第一的渭南,这几年开始聚焦“3D打印+”产业孵化。

  “如今我们不在单纯地发展3D打印技术,而是以3D打印设备生产、3D打印金属材料研发及生产、3D打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抓手,主动将3D打印技术植根当地主导产业,重点围绕实施3D打印产业化示范应用,加快3D打印与传统产业结合,“‘3D打印+’加出产业发展新动能。”渭南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主任姜通说。

  “3D打印+”加出新业态

  “站到这里只需要一毫秒,就完成了全身数据扫描,获得全身各个部位准确的三维信息。”渭南领智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军说,这项3D打印数据测量搜集技术,不仅可以运用在服装定制、航天航空等制造业,而且通过构建网上虚拟试衣间,将对于当下流行的网购进行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

  这家源于西安交通大学的技术团队,来到渭南高新区不到两年就迅速找到产业化之路,目前已经和一些服装业巨头、航天航空业龙头开展业务,国内一些网络公司对他们的产品和软件系统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近些年,渭南高新区早已从单纯的3D技术,初步形成了“3D打印+航空”“3D打印+汽车”“3D打印+医疗”“3D打印+文创”“3D打印+铸造”“3D打印+教育”等一系列“3D打印+”产业模式,借助3D打印技术优势,解决传统产业技术难点、痛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孵化各种类型中小科技企业。

  特别是与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渭南高新区建设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渭南教育培育中心,3D打印创新教育工作被教育部、人社部列为试点,“3D打印+创新教育”的“渭南模式”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渭南高新区还与西工大黄卫东教授团队联合组建“陕西增材制造研究院”,集中研究“3D打印+航空航天”,解决了我省航空航天领域军工领域精密部件拓扑优化、工艺设计、精密制造、修复等难题。与烟台路通陈国诗博士团队合作,建设陕西智能化精密铸造示范中心,研究“3D打印与汽车发动机等高端、复杂、精密铸造技术”,产品快速占领了国外高端市场。

  “3D打印+”加出高科技新团队

  “只要是‘3D打印+’能够涉及的人才,我们注重对整体团队的引进,刚性引进不行,我们就柔性引才,这样就能够迅速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和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为产业化过程中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姜通说,他们坚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者需要什么支持,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目的只有一个,让科学家的智力成果得到价值体现,让企业家赚钱。

  这些年渭南高新区先后引进西安交大卢秉恒院士、李涤尘教授、梁晋教授;西工大黄卫东教授、张赋升教授;安泰科技、西安非凡士、指尖创客团队等11个团队,进驻的团队都愿意把最新成果在园区孵化,催生了一批核心技术,基地内光固化打印技术、固相增材制造技术、三维面扫描技术、聚醚醚酮打印技术、碳纤维打印技术、金属制粉技术、3D教育集成技术国内领先,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固相增材技、聚醚醚酮打印、碳纤维打印技术为国内首创。

  3年多时间,渭南高新区“3D打印+”涉及的领域高层次人才、专利申报及授权数量,每年以100%以上的速度增长。截至2016年底,引进高层次人才94人,申报专利613项,授权221项,52项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工业模具、文化教育等领域,其发展速度、科技含量都改变了许多人对渭南的印象。

  “3D打印+”加出产业新集群

  渭南高新区主要领导一直强调:3D打印技术本身为社会进步带来的效应,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研究3D打印项目时,应该跳出3D打印看3D打印,对于好的项目,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最大的支持,让它成为行业领军,打造属于它的生态链条,推动它成为一个产业集群。

  陕西智拓固相增材制造技术公司是2016年9月进驻园区,主要以3D打印固相增材制造技术研究和产业化为主。渭南高新区在5天时间,完成了企业前期手续办理,1个月时间完成厂房装修改造后,积极联系中广核集团、商飞、徐工、时代新能源公司等应用客户,安排创投基金跟进,及时将这项技术汇报衔接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推动该企业成为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理事单位,推广该项先进技术。通过系统推动,坚定了企业负责人扎根园区发展的理念,短短2个月,企业实现产值700万元。该企业负责人还积极协助园区引进了上下游应用客户,引进电池软连接项目,提供了包括热交换器、精密模具、5G天线、军用特种服装等多项目信息,预计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一个以固相增材制造技术为主的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

编辑: 刘昱
关键词: 打印技术;3D;产业集群;产业联盟

渭南市3D打印技术植根当地主导产业

曾经在3D打印产业创下多个全国第一的渭南,这几年开始聚焦“3D打印+”产业孵化。3年多时间,渭南高新区“3D打印+”涉及的领域高层次人才、专利申报及授权数量,每年以100%以上的速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