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9日消息(记者温超)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进行时》报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肉牛改良中心日前突破一项肉牛基础研究和应用难题,研发出首个中国黄牛高密度基因芯片。 这项名为“中国肉牛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的成果历经15年攻关,科研人员首次解析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代表性地方黄牛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并研发出首个中国黄牛高密度SNPs芯片,打破了国际基因芯片在该领域的垄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王洪宝参与芯片的设计和相关研发。他表示,该基因芯片中有关中国黄牛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研究、牦牛高原适应性驯化历史与特征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肉牛的芯片在国外的话之前也是有的。但是国外的芯片的话,他们更多的话是基于国外的牛的品种而制成的这样的芯片。”王洪宝说,对于我们中国的肉牛的品种的选育,包括后续的研究,可能并不是特别的合适。那么我们这款芯片的话是完全基于自己的测序的结果,以及针对中国黄牛研发出来的。所以的话就是对于中国黄牛的后续的选育改良以及相关的研究的话,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王洪宝介绍,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芯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此次研发的黄牛基因芯片是将中国黄牛的主要的代表性品种进行了全基因组的测序工作,通过比较这些代表性品种基因组序列的差异,筛选得到了数十万个比较有意义的突变位点,然后将这些位点点到芯片上,从而制成了首款针对于中国黄牛的单核苷酸多肽性的基因芯片。 王洪宝表示,实际上的话它是一款基因芯片,也就是说他把一些有价值的非常重要的一些基因,那么把它点到了芯片上制成的这样一款。然后用这款芯片对牛的话进行检测的话,你就可以知道哪些牛拥有一个比较好的这种基因型,那么可能会对后面的生长、产肉这样的话有一个这样好的潜力。那么我们通过芯片的话就可以对牛群进行一个选择,然后把好的有潜力的这样的个体的把它选择出来。 据了解,利用该款芯片进行基因分型,科研人员能够在每一头牛出生时就对其未来的生长发育潜力和种用价值进行科学预判,从而把选种认定的时间从原来的3至5年缩短到现在的3个月内。此外,还能够解决长期以来我国肉牛品种对外依存度高、自主育种周期长、生长速度慢、经济效益低等发展瓶颈。
“我们之前选种的话我们比如说测量一些生长体重,那样的话要连续不断地从小牛出生开始,就开始测,然后测它的长到一岁了两岁了是吧?”王洪宝介绍,各个时期的话都要测,然后到最后的话才能评定一下它的生产性能如何。那么有了这款芯片之后的话,他刚一出生,我们就可以采血,然后提取它的基因组,然后进行分析,就可以判断出他后续的一个留用的潜力。所以的话这样的话就极大的缩短了一个选种的这样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