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4月26日消息(记者刘阳)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再次看到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4月23日,天津推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奖,其中《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救治与创新中药宣肺败毒颗粒研制》、《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疗效的临床和机制研究》两个中医药项目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奖一等奖。
“你质疑什么,我就证明什么” 推进中药循证科学
长久以来,中药因无数据化说明药物结构、药物原理、药物疗效饱受西方诟病。“血必净”研发生产企业红日药业董事长姚小青说:“你质疑什么,我就证明什么。”
2019年,在钟南山院士、张伯礼院士的指导下,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病研究所牵头,33家三家医院联合完成的“血必净治疗重症肺炎疗效评价”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重症医学顶级期刊——美国《重症医学》杂志发表,被钟南山院士称为“中医药走出国门的典范”。研究证实,血必净能显著降低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病死率8.8%,显著改善肺炎严重指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5.5天和 ICU住院时间4天。
“我们借鉴西医的循证医学,用西医的语言来解释中药,让外国人明白中药的博大精深。” 姚小青说。
数据采集结合先进制造 助推中药现代化生产
此次抗疫期间,张伯礼院士带领的团队深入“红区”,建立了首个以中医为主的方舱医院,制定了中医药为主的救治模式,救治564例患者,实现0转重,0死亡的目标。研制了宣肺败毒方,入选国家推荐的“三方三药”,为临床救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取得如此佳绩离不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技术。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张俊华表示:“院士在前线指导救治的同时,组织后方团队一边研制中药,一边研发临床数据釆集系统。不到1周,新冠肺炎临床研究系统和中医证候采集系统就上线运行,信息化手段大大提升了科学研究的效率,为临床救治提供科学依据。”
新冠疫情发生时,中医、西医都要加快对疾病致病因素及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临床救治服务。张俊华介绍,西医主要通过基因测序认识病毒,而中医关注的是患者的临床表现,要认识证候,确定病因、病机,才能辨证论治开方子。通过证候采集系统App,项目组对1000余例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明确了“湿毒疫”中医证候特点和病因病机,为临床救治和指南制定指引了方向。
此外,张伯礼院士带领团队,基于经典文献、临床观察、组分配伍筛选及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宣肺败毒颗粒。并在生产工艺优化等多环节运用在线监控、在线监测,提高中药产品质量标准。
中药生产已从传统“大锅煎炒煮”升级为智能化全流程数字管控。(央广网发 红日药业供图)
“中医药生产一直在更新,电脑软件控制生产线、中药反应过程中即时提取、在线监控、在线监测……这些已经应用在生产中。” 红日药业董事长姚小青说,“中药炮制十分重要,从炒制、晾晒、揉搓都十分讲究,提取去杂质等环节全部自动化,中药质量大大提升,保证了品质一致性。”
红日药业中药配方颗粒提取车间(央广网发 红日药业供图)
天津搭建中药组分库 助推中药产业升级
在2015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张伯礼说:“中医药走向世界,首先是世界有需求,关键是要练好内功,靠疗效说话,药效物质、作用机理相对清楚,这要用科技支撑。”
张伯礼带领团队开拓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模式和相关技术体系,诠释了中医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既保持了中医配伍的优势,又提高了中药制剂质控水平和临床疗效。
天津中医药大学拥有使用面积1000平方米现代中药组分库,目前已存放6万个中药组分。组分库的建立使用为诠释中医药科学内涵,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世界迈出坚实的一步,助推中药产业升级。
张伯礼说:“现代中药的研究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更宽阔的平台,吸引了多学科的人进来,共同研究,让古老的中药富有了现代科技内涵。这种科学魅力让参与进来的人都愿意终生投入,我们欢迎更多的人参加到中医药研究中来。研究成果能解决实际问题,给老百姓提供更好、更多的现代中药,这是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