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三个月办不下来的手续,现在手机下载APP,需要什么材料一目了然,办事大厅也有详细的操作指南,进门还有审核人员帮助审核材料,只要符合条件,材料备齐,短短几天就能办好。”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公司相关负责人张海勇告诉记者。

  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人才是第一资源。天津市深入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大力引进青年人才,为企业亟待用人“解渴”,为人才落地发挥才干“解忧”。

  张海勇说,公司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带来了人才需求的井喷,“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推出后,河西区人社局采取“一企一策”,利用下班时间为中水北方开通了“绿色通道”加急办理,一周就完成了4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落户手续。区教育局还为有需求的员工提供了子女就学的政策解答服务,帮助联系学校,真正解决了人才引进的痛点。

  “你只要关注‘中国北方人才市场’微信公众号,通过在线服务模块进入智能客服平台,在智能客服员‘小北’的引导下就可以进行系统自助服务。”在北方人才市场的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正在给来自石家庄的刘念演示如何用手机查询“海河英才”的相关政策、办理流程、档案户籍。“‘海河英才’计划刚出来时就一直关注,因为担心办理人多、程序复杂,本来想找一家中介机构的,结果一查发现,现在相关政策、流程用手机就能查,档案资料寄送就可以,入库处理并形成的档案信息和在线填报信息可以自动匹配,存档结果和办理准迁证进度短信通知。”刘念表示,这一套流程简便快捷,自己就可以按步骤办理,同时大大缩短了办事时限,提升了办事效率。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在微信服务平台新上线了户口页在线寄送申请功能,落户人员无需到现场,通过‘中国北方人才市场’微信公众号在线服务模块,通过人脸识别和数字认证进行实名认证后,就可以在线申请电子户口页或领用户口页。”北方人才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累计为2236人次提供户口页邮寄和电子户口页,后期人脸识别智能技术还会进一步升级,将更多更广泛地应用在其他服务场景中。同时,运用智能信息匹配方式,市场还针对外地户籍大学生进津落户推出了“全程帮办服务”,将“学校审核、公安机关集中受理”等工作环节集中上网办理,大学生只需要向老师提交个人委托书和户籍信息,就可以办理落户手续。

  天津市深入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海河英才”引才经办系统,实现了人才引进落户全流程网上办理,系统上线首日访问量达到21.1万次。推广“企业提名单、政府接单办”引才模式,累计认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680家。通过扎实推进重点人才项目,面向新动能引育重点产业,征集高端紧缺人才岗位需求1.8万个,面向海内外集中发布。在服务重点用人单位方面,

  落实“项目+团队”支持服务实施办法,遴选市级重点“项目+团队”306个。选派137名业务骨干组建服务专员队伍,为每个“项目+团队”指派1名服务专员,发放联系信和服务需求清单,面向团队征集需求、听取建议、解决问题;组织“海河英才”服务月活动,开展云招聘会123场,服务企业1万余家,发布岗位需求7万余个,深入1500余家重点企业走访服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2000多个;聚焦解决企业问题,走访联系企业24家,为企业解决问题17个。

  人才引进来,更要用好,留住。对企业而言,一定数量、层次的职称人员是企业资质的要求,是承揽业务、申请科研项目的需要,也是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天津市通过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大力精简申报要件、优化申报流程,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大便利、更多获得感和更广阔空间,为企业赋予更多用人自主权。

  “我们单位原来都是在河北省申报职称,每次都需要来回跑或邮寄材料到石家庄。改制之后因为没有了申报途径,职称申报工作就停滞了,也造成了一部分人才的流失。”天津北方水运有限公司前身为河北省水运工业总公司,经过改制后落户在天津。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副总经理曹晖告诉记者:“天津市职称制度深化改革后,民营企业也可以参评技术职称,我们单位这次一次就申报了三名中级经济师晋升高级职称,红桥区人社局也给予我们很多办理业务上的指导和培训,申报程序路径也很畅通便捷。”

  加快推动劳动者入职体检结果互认,减轻求职者负担;实现在线核验职称证书,落实京津冀三地职称证书互认协议,对京冀两地的职称证书予以认可;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开展“共享用工”,通过用工余缺调剂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统一失业保险转移办理流程,简化失业保险申领程序……天下才天津用,引才引智利好不断,为天津创新创业添动能、增助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为激发人才最强的效力,实现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效能,天津全力打出“组合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经过一个阶段的考察,华慧科锐(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曲迪带领团队最终在中新天津生态城确定了新建厂房的地址,预计明年将实现量产能力,团队多年的科研成果将从这里走向市场。

  “我们公司主要依托清华大学光电芯片领域的科研成果,从事用于5G通讯的分布式反馈激光器芯片的研发和国产化。在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高端光电子芯片创新中心专业设备的支撑下,我们产品的核心工艺已经得到了国际一流客户的认可。”曲迪对团队的技术充满了信心,“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激光器芯片产业化工作,计划投资1.6亿元人民币建立生产线,用于FP、DFB半导体激光器芯片的生产,年产值可达3亿元。”

  华慧科锐是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孵化成立的一家高科技企业。像华慧科锐这样拥有清华原创技术的科创公司,清华电子院已经孵化了40家,其中3家瞪羚企业、2家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多个项目是“从0到1”的成果转化。作为天津市与清华大学合作的重要科技成果转化载体,清华电子院实现了从“技术创业”到“技术应用”的迭代升级,让原创技术落地天津。

  “目前,清华电子院已在津建成了3个具有世界一流仪器设备的实验平台,包括高端光电子芯片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和电子综合检测中心,面向京津冀企事业单位,服务三地科技创新。”清华电子院院长汪玉告诉记者,“我们还将通过汇聚清华资源、产业资源及工程师团队、扶持资金、技术与应用平台,放大资金规模,吸引更多科研、产业大项目落地天津。”

  今年以来,我市新增12家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总数达88家;新增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2家,总数达6家,位居全国前列。同时,为4700余家企业落实瞪羚评价、高企首次认定奖励、研发后补助等。

  “未来,我市将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高水平建设双创示范基地,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海外人才创新型载体等孵化载体,激发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科技局副局长段志强表示。

  按照刚刚出台的《天津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我市将探索“一校一园”、“一园多区”和“多校一园”等多元建设模式,推动校区、园区、社区“三区”协同发展,力争到2022年新建5家市级大学科技园,2家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