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何为美育 “美”在哪里

2018-09-06 08:37:00来源:天津日报

  近年来,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促使艺术培训市场日趋繁荣,一方面满足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由于鱼龙混杂,出现一些美育误区。那么,美育是什么?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规避美育误区呢?在第34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天津美术学院的专家共聚一堂,探讨美育教育的相关话题。

  不仅是学一门技艺

  当下,从一二线大城市到小县城,每当节假日,我们总能看到背着画板、琴盒的孩子,在家长陪同下,匆匆奔走于各类培训机构。“晒”小朋友的才艺,也成为不少家庭聚会时或朋友圈里的必备项目。若是孩子在种种考级、比赛中获奖,更是令全家兴奋不已。

  然而,掌握一门技艺,这就是美育教育的成功吗?不少美育教育专家对此表达了忧虑:艺术培训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美育,而非只是教会孩子一种技术。

  什么是美育?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薛明解释: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育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中国首倡美育,并且提出在中国要以美育取代宗教的缺位,所谓“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1907年,蔡元培先生大声疾呼:“以美育代宗教”。近代中国,第一次将美育置于教育学角度论述的,是著名学者、思想家王国维。王国维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提并论,明确提出美育是培养“完全之人物”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说,美育教育更多是与思想有关,在天津美术学院这样的专业高等院校,也是要通过一门技艺的学习,让学生们养成自信、提升心灵。

  “急功近利”,总结今天社会上的美育误区,中国书画报主编何远东用了四个字:“很多家庭和艺术培训机构,非常热衷于让儿童参加各种艺术比赛,我觉得这是让孩子在还没有分辨美丑的能力之下,过早地通过技艺去追求功名,去迎合别人。我是反对过多地排名次、评奖的。美育的真正目的,是对内的自我提升,是增长对美的认知,是健全人格的培养。美育是一种长期、系统的教育,它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的,它是让人们获得认知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应用在任何行业和生活场景中,是能够让人的一生受益匪浅的基础能力。”

  如今,在很多情况下,孩子能否创作出一份“完美的作品”,是家长们考察艺术培训成果的重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艺术教育出现了偏差。何远东说:“在国外,绘画老师为孩子亲手改作品,几乎是不被允许的,孩子也十分反感。可是在国内,这是常见的,因为家长看到孩子‘标准’‘完美’的作品会很开心,从而继续‘报课’。可是这样,孩子的个性特色被遏制,孩子通过艺术获得成长的过程被忽略了。孩子也在这样的偏差中,变得喜欢迎合,而放弃自己的创造性。这实际上是与艺术追求相悖的。”

  在何远东看来:前些年,基础美育教育的缺失和偏差,已经像“蝴蝶扇动翅膀”一样,对专业艺术领域产生影响。一度,这导致艺术界对美的标准模糊,以丑为美、以怪为美、以新为美等风潮曾经盛行,反而主流的审美标准被边缘化,一些专业艺术院校学生的美感也极差。近年来,随着中央和社会各界对美育的重视,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如今,中央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其实这不只是美术教育界的工作重点,也是要激发全社会对美育的重视,启发大家对艺术教育目标的讨论。

  “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教育,尤其是普及型艺术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要培养可以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教师吴洁,在谈到艺术教育目的时举了这样的例子:我们画画的人一直思考的问题就是画什么和怎么画,在教学中,跟学生交流也基本围绕这两个本质的问题。我想大家都不喜欢假大空的口号式的作品,真正打动人的作品一定是真情实感的。我一直微博关注著名画家戴泽先生,我特别喜欢他在微博上面发的作品,就是一盆花,几根草,这样寻常的景物,每次看到都会觉得温暖,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就简简单单跃然纸上,我一直喜欢这种作品,自己也是努力在生活中发现美好。

  吴洁画过一组主题创作《城之民》,是国家艺术基金的一个项目。以前总觉得安居乐业是一个抽象的词语,通过那一年多的创作,她真切地体会到这四个字包含的融融暖意,无论是熙熙攘攘的菜市场,还是冬天海河上面的垂钓者,或是一个坐在轮椅上晒太阳的垂暮老人,都体现着这个城市的祥和、安宁。

  “我常跟学生说,做艺术的人最怕四个字‘视而不见’,艺术来源于生活,不去看不去观察,怎么找到那些发着光的瞬间。放下手机,走出宿舍,哪怕是就站在街边静静地观察,看看那些真实的面孔、真正的喜怒哀乐,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所有艺术语言都必须建立在真切表达的基础之上。感同身受,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好的作品就是让我们知道我不是一个人,有人与我同在。这种温暖的表达会给人希望。”

  感受时代启发创作兴趣

  近年来,随着国民文化自信的提升,民众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情在提升,“复古”在艺术生活中掀起一波波风潮。从文学到影视剧,从艺术创作到生活用品设计,中国风、传统元素“无孔不入”。不过,在一些传统文化培训市场上,也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的声音。

  对此,天津美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周午生有着自己的思考:艺术源于人民生活,美是要走心的,要塑造人的灵魂,表现生命的升华。美育要有时代精神。传统艺术教育要想有“作为”,不能只停留在“传统”上,要用心感受这个时代,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精神,在这个基础上去扎根实际,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结合时代的潮流,用自己所学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有更新的作为。在美育教育中,把美学意识的培养和审美素质的提高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审美和学科建设有意义地融合,这是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的重要途径。

  此外,周午生认为:美育教育万不可“闭门造车”,要加强各类社会资源的互动互助,切实实现对学生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的引导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将爱国主义热情贯穿并实践在为社会的奉献与服务过程中,使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过程中提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想境界,从而实现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想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不仅具备优良的专业素养,更具有高尚的情操、感恩的情怀、协作共赢的理念与诚信友善的品质。

  谈到儿童水墨画教育,何远东觉得,当下的很多培训机构,太过强调程式化教育,一笔一画过于死板,束缚了孩子的天性。中国水墨艺术有程式化部分,但绝不是全部,传承中国水墨艺术的精髓,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艺术院校当中,美育说到底是对艺术观的塑造,薛明表示:艺术观是人们对艺术的形式以及其他方面的一种总体认识,人们对艺术作品所持有的态度,同时也反映出艺术作品自身所具有的价值以及自身所应该承担的使命。对于艺术院校来说,不仅要创造艺术,而且要懂得艺术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思想也变得多元化、个性化和趋利性趋势明显,这些因素必然影响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进而反映到其创作的作品中。艺术观教育的精髓就在于丰富学生的亲身体验,启发创作兴趣。学校应该把艺术观教育当成重要的教育手段,在教学实践中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和艺术文化气息,在培养理念上,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艺术创作功底,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只有如此,学生对艺术的理念才能真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编辑: 褚夫晴

何为美育 “美”在哪里

近年来,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促使艺术培训市场日趋繁荣,一方面满足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由于鱼龙混杂,出现一些美育误区。对此,天津美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周午生有着自己的思考:艺术源于人民生活,美是要走心的,要塑造人的灵魂,表现生命的升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