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评剧移植剧目创作的原则

2019-07-29 09:21:00来源:天津日报

  在众多的评剧剧目中,移植于其他剧种的剧目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综观这些剧目,有的成为了评剧的保留剧目,如《打金枝》《对花枪》《谢瑶环》等,有的演过几场就渐渐地退出了评剧舞台。通过对诸多成功移植剧目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对于移植剧目在创作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应遵循评剧观众偏爱喜剧风格的审美心态。

  评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剧本创作风格上逐渐形成了以喜剧风格见长、多以大团圆结尾的特征,由此也造就了评剧观众对喜剧风格偏爱的审美心态。评剧观众更希望在喜剧中寻找心灵慰藉,在大团圆的结尾中享受惩恶扬善的快感。20世纪60年代沈阳评剧院将田汉先生创作的京剧《谢瑶环》移植成评剧,在移植的过程中,编剧做了一个大胆的修改,把京剧剧本谢瑶环被拷打致死的悲剧结局改为了喜剧结局。在谢瑶环被武三思等严刑拷打时,武则天及时赶到,救下了谢瑶环,并赐谢瑶环与袁行健成婚。同时,编剧在最后一场还新写了一段御前陈情的唱词,再一次表达了谢瑶环的一片忠心,这段唱后来也成为了评剧的经典唱段。从这一成功的例子可以看出,移植剧目所传达的思想与剧目的风格应与评剧观众这种特有的审美心态相吻合。

  第二,应遵循评剧唱词的格律要求。评剧文学有其自己的特色,特别是评剧唱词有着固定的格式,尽管评剧唱词有长有短,但是一般不会脱离基本格式。比如评剧的慢板主要是二二三格式和三三四格式,如“风送荷香六月天”“杜十娘守孤灯泪洒胸前”。但在移植其他剧种的过程中,各个剧种都有其自己的唱词格律,如果只是照搬原剧本,安上评剧的腔,势必造成失去评剧韵味,而且当与评剧唱词格律不符的时候,也会为了就乎唱词而使评剧的腔受到伤害,或者造成倒字的现象,演员的演唱也会感到非常不舒服。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文学特征,真正的好剧本,只看案头剧本就应该可以分辨出是哪个剧种的剧本。如同京剧和评剧的《穆桂英挂帅》都移植于豫剧,而这三个剧本截然不同。豫剧《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出场的唱段长达40句,而京剧在移植的时候,重新写了只有12句唱词的唱段,评剧则借鉴了豫剧的部分唱词,形成了符合评剧唱段长度的唱词,正因为京剧和评剧在移植豫剧的时候都依照各自的文学特征去编写唱词,因此三个《穆桂英挂帅》都成为了各自剧种的代表剧目。

  第三,应遵循评剧唱腔的音韵规律。评剧唱腔的各个板式都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各个板式及其变化形式都有着很强的规范性,违背基本结构去创腔,就会产生人们常说的“没有评剧味儿”的说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了一些新的板式,比如“凡字调大慢板”“反调大慢板”等,这些板式尽管是新创的,但都是在原有的慢板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因此被观众认可并得以流传。而有些新创的板式因与评剧的音韵相差甚远,在一出戏中用过以后也就被遗忘了。同时,在移植剧目的过程中,如果脱不开原剧目板式的影响,不考虑评剧的音韵规律,只是一味地模仿原剧目的板式,将其换成与评剧相似的板式,结果反倒会失去评剧的韵味。比如京剧《锁麟囊》中非常著名的“春秋亭”一段,也有人把这一段改成了评剧,由于原唱词原封不动,而又模仿京剧中的二六板转流水的板式,造成评剧的这段唱听来十分别扭。

  总之,在移植剧目的过程中,只有遵循以上几个原则,真正把其他剧种的剧本、人物、音乐等变成评剧的,才能够使其成为评剧的剧目。

编辑: 刘阳

评剧移植剧目创作的原则

在众多的评剧剧目中,移植于其他剧种的剧目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综观这些剧目,有的成为了评剧的保留剧目,如《打金枝》《对花枪》《谢瑶环》等,有的演过几场就渐渐地退出了评剧舞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