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定市脱贫攻坚晒出成绩单
见证“黄土生金”时代变迁
巍巍太行山,记录着“贫中之贫”的历史痕迹,见证着“黄土生金”的时代变迁。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骆驼湾村,地处深山腹地,一栋栋灰瓦黄墙的民居错落有致,一个个小院整洁干净,处处欣欣向荣。曾几何时,这里土地贫瘠,交通闭塞,道路崎岖,村里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土豆、玉米和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几年来,骆驼湾村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发展优质食用菌、林果产业和农家乐、民宿等生态旅游业,交出实实在在的脱贫成绩单: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9户、447人,2012年人均年收入950元;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2019年底,最后一个贫困户脱贫,人均年收入增长到13620元。
“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我们一定继续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好日子。”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说:“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脱贫攻坚就有了‘主心骨’,农村发展就有了精气神。”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保定市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固本之策,坚持从农村致富带头人、优秀大学生村官、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中,选拔致富领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坚持把党性强、作风好、会经营、守法纪、善管理,热心农村工作、群众公认的党员或村民选配到村班子中去,让他们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羊;以县、乡两级党校为主平台,着力加强对基层干部和村干部培训,增强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构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5+3+N”,即村党组织、村委会、村代会、村监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五位一体”主体组织,村群团工作站、村群众服务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站”配套组织,若干个社会组织的村级治理体系,把每一个党支部都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把各级政策原原本本落实到最基层。
根据实际、根据脱贫攻坚不同阶段,保定市划分不同战区,市委书记、市长牵头挂帅,带头分包阜平县、涞源县两个深度贫困县;成立基础提升、帮扶工作、易地扶贫搬迁、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社会兜底保障、产业扶贫、京保扶贫协作等8个工作专班,全部由市级领导定点包联,分区施策,分类攻坚。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构建起“四级书记”抓扶贫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格局,确保将一切力量和资源向脱贫攻坚汇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证。
阜平县平阳镇易地搬迁小区一栋栋崭新楼房比肩而立。“原来住在三间土坯房,漏风不保暖,冬天冻得站不住。”搬迁户阎李红说:“现在搬进了楼房,冬天可暖和了。小区边儿就是做手工活儿的扶贫车间,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包括阎李红在内,保定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7.7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4.87万人),共建设65个集中安置区,已全部迁入新居。同时切实加强后续扶持工作,规划建设的43所学校、35所幼儿园、54所卫生室均已全部完成,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保定市上下坚持硬件改善与软件提升并重,把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与乡村文明统筹谋划、同步推进。
医疗保障方面,全面规范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在全省首推贫困群众医保代办制,全面推行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4.67万人次,报销47679.46万元。
住房保障方面,对保定市194.5万户农房安全进行鉴定,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58万户,有效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特困供养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住房安全问题。
教育保障方面,全面落实“两免一补”“三免一助”、雨露计划等教育扶贫政策,保定市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实现零辍学。
饮水安全保障方面,2016年以来,已解决49万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问题。
兜底保障方面,加强贫困户、边缘户预警监测机制建设,通过提标扩面,做到应保尽保。从2020年1月起,保定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年人均4800元。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年人均6240元。
双基提升方面,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2018-2019年,指导帮助阜平、涞源完成总投资9.7亿元共325个“双基提升”项目。
在强化硬件设施同时,保定市积极培树农村文明新风,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贫困县、贫困村文化服务设施,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村民治理机制和组织作用,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通过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让广大农民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方向,让文明乡风传承致远。
“现在我们的养殖基地饲养柴鸡20多万只,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可带动全县14个村1477户增收致富。”涞源县大道沟村党总支书记孙二东说:“现在村里脱贫后,如何巩固提升扶贫成果、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
顺平县南神南村将原有400亩地都种上苹果,还开垦出2000多亩山地,靠着科学种植和管理,昔日穷山沟变身“花果山”。因山种绿,因绿而富。目前,顺平县建成苹果、鲜桃、柿子、李子四大林果种植片区,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模式,覆盖全县87个贫困村,12万人从中受益,人年均增收将近2000元。特色林果产业真正成为贫困群众的“绿色银行”。
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基础上,保定市上下未雨绸缪,一手抓好巩固脱贫成果,一手抓好防返贫机制建设,把如何防止返贫作为保定市脱贫攻坚工作重中之重。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多年来,保定市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增收的根本之策,作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扶贫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保定市培育形成绿色能源、生态旅游、特色农业、规模养殖、高效林果、家庭手工业6大扶贫产业,从源头上构筑防止返贫防线。”保定市农业农村局产业扶贫办公室主任季晓明说,保定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实现2个以上扶贫产业全覆盖。2014年到2019年,保定市共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3.16亿元,谋划实施产业项目6561个,累计带动贫困户509690户1199378人。8个国定贫困县农业总产值由2015年168.0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32.7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307元增长到10253元。
记者在市扶贫办获悉,保定市结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推行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9个贫困县共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967家。通过“三业并举”,即实现产业全覆盖、就业有保障、置业有平台;“三收并重”,即做到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资产性收入同步增长,保证每个贫困户有多重收入。
通过政策延续保障、产业增收保障、干部帮扶保障、防贫保险等13方面措施,建立起多点支撑、立体保护的长效机制,让脱贫群众吃上过好日子的“定心丸”。
同时,按照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要求,保定市上下持续深化京保扶贫协作、强化志智双扶、加大消费扶贫力度,积极推广“爱心扶贫超市”“孝老扶弱基金”等正向激励机制。2018年底以来,保定市没有一户一人返贫;自2019年底以来,保定市没有一户一人致贫。(记者 王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