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刚才我们去地里看了一下,你家的赤芍培养得不错,冬天了,这药材、果树都得管理好了。”12月10日一大早,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定点帮扶责任人王汉文来到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吉日嘎岱嘎查李治国的家中,嘱咐他做好庭院中药材和果树的冬季田间管理。

  李治国家的庭院有2亩地,在中行内蒙古分行的政策补贴下,已经全部种上了经济效益高的中药材和果树,预计3年后会为他家增收3万元。

  在吉日嘎岱嘎查,像李治国这样依靠庭院经济有了稳步收入的农户还有40多户,念起这本致富经,离不开他们的“老王大哥”。2006年,当自治区厅局定点帮扶兴安盟的集结号吹响后,中行内蒙古分行的王汉文就踏上了定点帮扶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的征程,一干就是15年。

  聊到帮扶的那些事,59岁的王汉文给记者翻看起他珍藏的一个个“老物件”。“这个笔记本是2008年在扎赉特旗参加扶贫座谈会时给的,可是我的宝贝,记载了我定点帮扶第一站玛拉吐嘎查的事儿:2006年打井10眼,投资10万;2007年购买绒山羊250只,投资10万;2008年买公牛6头值5万……”这个承载他13年记忆的日记本已经脱线掉页,但王汉文对每一页的内容烂熟于心,因为这里记载的是民心所盼、单位帮扶和自己的青春。

  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巴彦乌兰苏木是典型的半干旱农业牧区,十年九旱,农牧民文化水平不高,贫困发生率高。谈起2006年第一次走访贫困户家时的情景,王汉文历历在目:“村子当时还有很多土房,我知道贫困户日子不好,但没想到会这么穷。”王汉文说,作为金融人,他们有责任帮助村民过上好日子。5年里,在他的积极协调下,中行内蒙古分行拿出100多万元资金,先后在玛拉吐嘎查开展40户危草房改造,打了10眼机电井,发放养殖业补贴,进行农牧民技能培训。

  2011年初,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的帮扶点调整为吉日嘎岱嘎查,单位征询王汉文是否想回呼和浩特,王汉文只说了3个字:“接着干!”谈起那段往事,王汉文表示,对他而言驻村扶贫也是一种锻炼。“以前我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到农村以后,乡亲们的淳朴善良教会我很多东西。”

  吉日嘎岱嘎查辖4个艾里,是一个蒙汉混居嘎查,属集中连片深度贫困村。庞大的贫困人口使“入户走访”成了他日常工作的关键词。农户家的炕头上,羊圈牛舍里,场院地头边……在一次次入户走访中,王汉文了解贫困户所思所盼,找准厅局帮扶思路,乡亲们也将他当成亲人,有啥知心话都和他说。

  “王大哥经常来家里了解我们的生活情况。现在我家住上70多平的房子了,牛养了16头了,加上种地收入一年能有10万,这以前哪敢想啊!”吉日嘎岱嘎查脱贫户罗迎春说。

  王汉文每年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嘎查度过,因为要沟通协调资金、项目,“打飞的”往返于嘎查和单位之间,成为他另一种工作常态。一年10万公里的飞行使陪伴他十几年的行李箱“光荣下岗”,而就是凭借这种忘我的精神,王汉文先后协调资金115万元,对25户危房进行改造,实现了老百姓期待多年的安居梦;成立农机合作社,购买大型农机设备增加村集体收入;协调408万元贷款帮助116户贫困户购置小尾寒羊和肉牛;为31家贫困户发放贷款72万元,引导农户发展种植赤芍。而最让群众直接受益的是,是修建了70平方米防雹增雨炮台炮库,让百姓免受雹灾之苦。

  嘎岱嘎查党支部书记张桂兰深有感触,她说:“自打建完这个炮台,因雹灾减产就没有了,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从2000块钱增长到10000元以上了。”

  如今的吉日嘎岱嘎查,水泥路进村入户,崭新亮丽的房屋错落有致,主导产业蓬勃发展,这与王汉文刚来时的冷冷清清、满眼凋敝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看着那些曾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们,如今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从低矮破旧的危草房搬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王汉文很欣慰。“我在扎赉特旗定点帮扶15年了,是参与厅局帮扶时间最长的人,虽然辛苦,但我无怨无悔。”王汉文凝望着这片土地深情地说,作为一名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如果组织上需要,他将继续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 实习生 姚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