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首页右侧推荐二
西藏的餐桌变了颜色:吃菜经历一场革命性变化
中广网    09-02-24 08:13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2月24日消息 “除了红烧鱼可能是和你们一起坐飞机来的,包括饭后西瓜甜点,都是我们西藏自产的。”在西藏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干部吴英杰说起雪域高原自产蔬菜的事情,相当自豪。

  在西藏,很多年以来一直是“菜比肉贵”,尤其是冬季,餐桌上色彩单调, “绿意”很少,更奢谈吃到西瓜。

  “那时候到内地出差,坐飞机回来托运的行李里全是蔬菜。我们这些乘客因此常常超重,机场的工作人员看我们的眼神都带着怜悯。”

  据说,把蔬菜裹在衣服里上飞机是那时司空见惯的事情。为了能多带一点新鲜蔬菜,人们常常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在身上,衣服口袋里则塞满了在西藏买不到的豆角、蒜薹、油菜等蔬菜。

  过去,统治藏人餐桌的是“老三样”——土豆、萝卜、大白菜。西藏和平解放前,蔬菜不仅品种奇少,而且栽培面积也十分有限,仅在拉萨、日喀则等城镇附近有零星种植的蔬菜。这些以稀为贵的蔬菜为上层豪门等少数人享有,普通民众冬季能吃到的菜色,不是土豆熬白菜,就是白菜炖土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山东寿光大棚蔬菜种植成功后,西藏开始大面积引进推广。自治区科技厅厅长马胜杰说,从那时起,“吃菜在西藏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手中有菜,心中不慌。”藏族青年扎西是日喀则一家餐馆的厨师,他现在越来越觉得厨师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因为地理条件好,西藏自产的蔬菜农药残留少,无公害,味道可能比内地的还要棒。”

  即使是冬季,扎西能烹饪的菜色也很多:清炒荷兰豆、炝炒莴笋尖、肉片炒木耳、西芹炒百合、干煸豆角、虎皮豆腐、土鸡炖蘑菇、清蒸鳜鱼、干炸羊排、卤猪手、酱凤爪。十几个菜摆上桌,五颜六色。

  支撑扎西这一桌菜肴的,是遍布西藏的各种塑料大棚。农牧部门的官员说,“由于有了蔬菜大棚,到二00八年,西藏年产蔬菜已经达到五十五万吨,品种有一百一十多个,在西藏能够生产的细菜品种也有三十六七个了”。

  西藏目前最大的蔬菜基地坐落于日喀则白朗县。日喀则是山东省对口援藏地区,山东的援藏干部和专家把蔬菜种植技术带到这里,现在,白朗蔬菜远近闻名。

  行走在白朗县的公路上,沿途是连片起伏的塑料大棚,映着蓝蓝的天,成为点缀冬日雪域高原的特殊色彩。洛江镇康萨村的菜农普琼正在菜园里摘西葫芦。新鲜的西葫芦还带着毛刺和露水。

  “种菜比种青稞好多了,收入增加了十倍。”普琼家有五个大棚,以前种青稞,一年收入三千元,现在种蔬菜,年均进账三万元。

  蔬菜的多样化带来了农牧民饮食结构的多元化。白朗县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洛杰说,“以前吃的是酥油、糌粑、牛羊肉,现在能吃到凉拌黄瓜、糖拌西红柿,都是新鲜的”。洛杰说,有了丰富的原料支撑,西藏正在形成讲究营养、口味、色泽和品味的绿色餐饮文化。

  仰仗青藏高原日照充分、无公害的自然优势,西藏的蔬菜正打出品牌。拉萨市堆龙德庆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大白菜、豌豆尖,日喀则地区的江孜大蒜、艾玛岗土豆等,已经成为蔬菜界的名牌产品,远销北京、广州,并出口尼泊尔。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编:赵净      
相关新闻
听新闻
[报摘]多措施并举 撑起北京奥运平安伞 
[报摘]江苏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纪实 
[报摘]人文北京迎奥运 
[报摘]中国资本市场保持稳定健康发展 
[报摘]特别报道:北京欢迎你 
[报摘]各国运动员整装待发 
更多>>
中广评论
·质疑:“沙湖”的“一元门票”
·看不见政绩的“厕所”
·房市萎靡不应只归罪于经济形式恶化
·“小人”的生存空间
·恢复五一黄金周乃民心所向
·捧“杀”与棒“杀”下的“小沈阳”
更多>>
热点话题
·甲型流感 广播联盟大会
·共和国从这走来 武隆救援
·宜兴陶瓷展 海西 湖北行
·重庆山体垮塌 向国旗敬礼
·上海车展 雪域高原格桑花
·博鳌论坛 马连道茶文化节
·缅怀 2009年清明节
·聚焦新医改 2009清明
更多>>
特别推荐
· 格桑日记之四十九:克松村 红色旅游的典范
· 格桑日记(五十二)蔬菜大棚培育藏家新生活
· 格桑日记(五十一):采撷格桑花(十五)
· 格桑日记之五十:采撷格桑花(十四)
· 格桑日记之四十八:采撷格桑花(十三)
· 黄河生态调查第四篇:黄河的健康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黄河生态调查第三篇:科学发展模式催使“困龙”变“飞龙”
· 黄河生态调查第二篇:黄河生态的可逆之喜与可怕之忧
· 黄河生态调查第一篇:治河新策为大难黄河带来福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