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静]谢谢。[ 2016-04-24 20:55 ]

[琚青春]谢谢。[ 2016-04-24 20:55 ]

[主持人]培养艺术家不是5年、10年的问题,我们也希望所有从业者尤其是年轻人,能够好好珍惜这个机会。若干年后,能够撑起一片天。到时候,表演大家、新秀、骨干一起给观众呈现出更加充满艺术活力的豫剧画卷。现在,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央到地方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以及豫剧同仁们的共同努力,这个苗头在这次展演当中已经看到了。很多年轻人表现的非常好,我们的大家依然是展现大家风范,我们希望豫剧越来越好。今天,感谢两位做客我们的节目。[ 2016-04-24 20:53 ]

[琚青春]演员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3天不练观众内行知道。确实是这样,作为一个演员特别不容易。[ 2016-04-24 20:53 ]

[范静]确实是这样,有时候孩子们感觉唱戏有什么啊,学会了就能当演员,演员确实很不容易,十年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但是你10年、十几年培养不出一个艺术家。艺术要有先天条件,不是说刻苦了就能学好。艺术要有一定的灵感,一定的天赋。身段好嗓子不好,嗓子好了,有时候需要领会表演、唱腔,有时候吃不了这个苦,没有翻的打的绝技,就来不了。尤其是绝技的东西要天天练,像武功演员,真的每天都要练。[ 2016-04-24 20:51 ]

[琚青春]拿一个练功的教具,督促你把动作做到更加完美、极致。[ 2016-04-24 20:51 ]

[范静]过去的孩子如果做不成这个动作,师傅着急就打他,为什么打他?现在想想,我小时候也挨过打。那个时候就说了,象征性的,不是真打。[ 2016-04-24 20:50 ]

[琚青春]传统训练方法不会改变的,可能更加科学一点。干这一行必须要吃苦的,基本功需要吃苦,因为需要身段,需要腰腿胳膊都达到一定程度,在舞台上才能好看。你必须下到那个功夫,才能站到舞台上,苦是免不了的。只不过没有过去那种传统的师傅带着还要打的情景,过去师傅是恨铁不成钢。[ 2016-04-24 20:49 ]

[主持人]演员很辛苦,家人同样很辛苦。有人说,电影里面讲述戏剧从业者,梨园学艺时非常苦。现在还是那种训练方法吗?[ 2016-04-24 20:49 ]

[范静]前些年,我们下去演出,有时候两个月,有时候剧团分淡季、旺季。农村忙的时间这是我们的淡季,旺季就是春节之后,春天、秋天、春节都是旺季。无论家里有什么事情,再重要的事情,只要有演出就得服从集体。[ 2016-04-24 20:47 ]

[琚青春]我们剧团比较特殊的一点是,工作时间跟大家完全不一致。我们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没有下班的时候。演出时,也没有礼拜天,没有节假日。说走就走,说回来就回来,打起背包就走了。[ 2016-04-24 20:46 ]

[主持人]让一些文艺作品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事件、历史、时刻、人物。其实也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事情,有时候单看新闻报道可能大家不能够切实感受到事情背后的故事和人物。网上有很多朋友留言询问,剧团平时都是一个什么样的排练机制?介绍一下,大家平时怎么排练,工作时间是什么样的?[ 2016-04-24 20:45 ]

[范静]原创剧目,无论是古装戏也好,新编历史剧也好,现代戏也好,都是对演员的考验,因为你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你只有在剧中看他是个什么性格的人物,他的年龄段在哪个阶段,你在表演上才能从底层入手。第一,你要分析他的人物,第二要知道这个剧的主题,尤其是新创作剧目,没有模式的东西,只有靠自己想象,靠导演启发,靠导演给你规定的情境。而且,还需要你在他规定的这些情景中,来表演、道白、演唱,运用你的表演的模式、手势、面目表情,好多东西过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欠了更不行,确实需要花费很大心血。起初要听导演阐述故事内容,去理解这个人物,给这个人物定性是最基础的。然后要要学台词、学唱腔,还要和全台演员共同相互刺激,把剧情推入到高潮。作为一个原创,没有三次五次改动,不脱几层皮,你就拿不下这个剧目。[ 2016-04-24 20:42 ]

[主持人]一个音乐就能让大家把气氛给带下来了,是更多元的表现形式。在接触一些新戏时,作为一个创作者,从零开始打磨一个角色,难点在哪?[ 2016-04-24 20:41 ]

[王诚]当时,台上台下成为一体,跟着互动,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效果。它主要要围绕时代背景,主要任务还是要创作出观众喜欢的作品,让观众觉得这部作品好看、好听,又接地气,能实实在在反映出他们所想,这是我们的目的。[ 2016-04-24 20:40 ]

[琚青春]这是现代大都市的生活题材,因为在其他现代戏中,反映农村题材的多一点,这是当代城市农民工为主的题材,所以创作也是很大胆的。这是河南著名剧作家陈涌泉先生创作的一个剧目,在郑州演出时反响很大。专家也讨论了,对这个戏还是充分肯定的,确确实实说出城市中千万个农民工,尤其是青年,年轻一代的农民工的心声,说出他们的心里话。[ 2016-04-24 20:38 ]

[主持人]这次的展演月挺大胆的,这么一个作品放进来,而且是文化部挺重视的项目。当时放这个剧目时,大家是什么样的考虑?[ 2016-04-24 20:38 ]

[王诚]又突破了,很忐忑,不知道能不能被观众接受。这段音乐我写出来之后,导演一遍都没有听过,他甚至不知道时长、旋律是什么。导演第一次听到这个的时候就愣了,然后问了一下转身就走了,我当时就急了,我说到底行不行,怎么回事,最后我就跟住导演,导演说行,就这个,我的心才落地。[ 2016-04-24 20:37 ]

[主持人]它是一种融合的感觉在里面。创作成这样的时候,自己是什么样的感觉?[ 2016-04-24 20:36 ]

[琚青春]农民工在戏曲舞台上体现出来这种歌曲的唱法,挺美。 [ 2016-04-24 20:36 ]

[主持人]现在先给大家放两个片断,我觉得还挺不一样的。这个旋律有点像传统旋律,但节奏很不一样,挺新颖的。[ 2016-04-24 20:35 ]

[王诚]主人公本身特别喜欢街舞、摇滚、吉他等等,所以本剧所有的摇滚表现形式都是在剧情发展中,从观众的角度看,可能不会感到特别突兀,会很容易接受。[ 2016-04-24 20:34 ]

[主持人]这个开始曲有点背井离乡的感觉,为什么这出戏要用这些元素来进行演绎呢?[ 2016-04-24 20:34 ]

[王诚]开始的乐器是由吉他的形式记录的,由大提琴完成第一遍叙述,第二遍弦乐琴加入,描写的是主人公对未来的憧憬,甚至有些激动的成份。之后进入第一主题,一段快板的合唱,诉说年轻人背井离乡,带着梦想来到陌生的城市,配器方面主要作为背景,创造出火车的律动性与机械性。[ 2016-04-24 20:33 ]

[主持人]刚才两位老师听到开始曲也觉得挺新颖的,也想交流两句。介绍一下开始曲用什么样的乐器来演奏的呢?[ 2016-04-24 20:33 ]

[王诚]主持人好,各位嘉宾好,全国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 2016-04-24 20:32 ]

[主持人]感觉有点像电影原声音乐的感觉,听上去画面感很强。伴奏确实不太传统。作曲者是郑州市豫剧院的王诚老师。[ 2016-04-24 20:31 ]

[主持人]不但要雕刻成形,还要不断抛光、养护,才能让它成为一个精品。很多现代戏都是表现时代背景,刚才提到的朝阳沟,非常熟悉,50年代唱到了现在,几十年了。现在有一部戏叫《都市阳光》,形成和朝阳沟时代精神相互对照的非常重大的题材,他讲述的是现代农民工的生活。本次展演月,很多观众就看完这个戏以后表示,确实耳目一新,挺新鲜的。很多观众都说,原来豫剧还可以这样表演。比如,里面有吉他、街舞、摇滚等现代化元素,加入到豫剧中,确实挺新颖的。[ 2016-04-24 20:30 ]

[范静]不合理的词、唱,唱腔还有一些调度,还有群众场面、舞美效果,有时候不尽人意。所以要重新论证一下,一些导演、专家在论证完了以后,根据他们提出来的意见,进行修改,之后再审查。十年磨一戏,就是这样,无论是现代戏还是古装戏、新编历史剧,剧目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历程,才能打造出精品。[ 2016-04-24 20:29 ]

[琚青春]朝阳沟经过了无数遍修改,现在基本上算是一个精品。《焦裕禄》还在改,下一步还要动,不会大动。[ 2016-04-24 20:28 ]

[主持人]我以前以为,我们的传统戏,包括现代戏的一些成品,我认为朝阳沟算是成品了,大家就是按照以前留下来的谱子,然后排练完就可以了,没想到还在改、还在改。 [ 2016-04-24 20:27 ]

[琚青春]创作有一个完整的过程。首先,创作剧本。剧本完成后,要经过专家、艺术家的论证,进行二度创作,设计唱腔,演员到所需要的地方去采风,去实践,接下来就是音乐创作、舞美创作、服装道具创作、人物造型创作。完成以后,进排练厅,演员开始全身心投入排练。排练过程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演员要创造人物,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在排练厅完成,这个过程可长可短,有的十几天,有的20多天,有的1、2个月,但要想完成一部经典剧目,没有千锤百炼是不行的。比如,朝阳沟是五几年创作的,到现在已经50、60年了,但它中间经过几十遍修改,才达到现在这个精炼的程度,可以说是完全的经典剧目。《焦裕禄》也是,从第一稿创作到现在5、6年了,经过十几遍、20遍的修改,直到进京演出前,还在修改,方方面面还在修改,还不能成为完完全全的精品。所以,要达到精品剧目,需要经过千锤百炼,一点都不夸张。[ 2016-04-24 20:25 ]

[主持人]曾经有一位戏剧评论家说过,“传统是一条流动的河”,要保护和发展传统就必须不断注入新的活水。除了挖掘、传承传统剧目之外,还应该创作新的作品。比如,在这次展演中的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品。譬如新编历史剧《九品巡检》是根据河南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创作,弘扬了正能量,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这次展演月取得不凡成绩,非常可喜,成绩这是两个方面,一是新的人物,刚才已经提到了非常多新人担当主演,二是直面现实的勇气。比如作为现代戏标杆的三团,60多年来一直在紧扣时代脉搏,比如《朝阳沟》、《香魂女》、《村官李天成》等等都在全国唱响了,这次也有近年来新创剧目,应该算是压轴的,《焦裕禄》是压轴的,《风雨故园》是非常新颖的选题,还有《全家福》。我想问一下琚书记,创作出这么多血肉丰满,真切感人的一些剧,到底是怎么样创作,怎么样来表现,有没有一些很曲折的路?[ 2016-04-24 20:24 ]

[主持人]观众再到现场去看豫剧表演时,就能更加立体地去欣赏。以前,可能欣赏的角度比较单薄,今后再去看的就会注意到,刚才范静说穿这双鞋的难度在哪,她的唱功、爆发力,要彰显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再加上服装,多角度体现了主线,甚至还有背后的一些线路。希望大家以后到现场去看的话,一定要更加注重表演艺术家在台上立体综合的展现。其实,任何一种形式都不单是非常单线条的呈现,而是有非常深厚的底蕴在里面。[ 2016-04-24 20:22 ]

[范静]其实这个故事就是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无论是美国做的动画片也好,还是舞台戏曲也好。我拍电视剧《花木兰》时,曾经看过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它是卡通,但它做的很好,有很多很巧妙的东西,包括有一个小动物,是一个小吉祥物。但跟戏曲来比,它缺少了表演的东西,毕竟是卡通,表情肯定没有人做的极致,再加上有好多武打的东西,真刀真枪,包括剑,好多东西它没有,所以戏剧是其他手法赶不上的。戏剧还有唱腔,所以大家都喜欢。唱腔是什么?唱腔是为了丰富人物,丰富人物情绪,更能体现人物性格。尤其是豫剧铿锵有力的东西,更能表现男性的阳刚之气。所以,《花木兰》受全国听众、观众的热捧,有一定的道理。其他剧种没有豫剧的爆发力,有害羞的地方、阳刚的地方,有特别爆发的地方出现,更能把人物的内在表现出来,发挥出来。怎么说呢?其实一句话,更能感动观众。
[ 2016-04-24 20:19 ]

[主持人]有一句话形容艺术,本土的就是世界的。只有原汁原味做到了极致,然后放到国际上,会有更多人喜欢,因为他觉得这个艺术太独特了。刚才琚书记说,他完全不知道扮相是干什么的,觉得有点奇怪,但真正一场看下来,有点像看电影。我那天去看《花木兰》,感觉像一个很完整的电影。[ 2016-04-24 20:18 ]

[琚青春]二团走了几十个国家,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欢迎,无论是国外人还是华人都非常喜欢。今年,还要到美国百老汇演出,李院长带队。他们出去时发生了非常感人的故事,刚开始演出时,外国观众对中国戏剧不太了解,看着我们戴着胡子穿着靴子,都会哄堂大笑。后来随着剧情进展,他们都进入剧情了,也能听懂,因为我们都翻译成英文。李院长曾经说过,豫剧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三结合,走的不光是农村市场、城市市场还有国际市场,这是豫剧的特点。[ 2016-04-24 20:16 ]

[主持人]戏曲在一个省份、国家,它的普及可以铸造他以后能走的更远。这几年,豫剧跟随电视台、豫剧院包括台湾豫剧团体等团体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比如到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非常多的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为“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对外国人来说,对豫剧的感觉跟京剧差不多,都是一个类型的。那么,出去交流时有没有什么样的故事?外国人看到豫剧时有什么样的反映?[ 2016-04-24 20:14 ]

[琚青春]说话说不清楚,但戏唱的那么好。[ 2016-04-24 20:14 ]

[主持人]演员到广大农村地区去演出,确实有一些文化反哺。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要到百姓中间去,文艺创作的方法有非常多种,但你要从百姓中间再去找灵感。艺术家到了百姓中间后,他对你非常赞美,非常理解,更多的是一种动力,反哺给艺术家。再加上到他们身边后,对新作品的创作也能带来一些灵感。跟其他省份有点不一样,河南豫剧的普及率非常高,梨园春节目比赛,两岁多的孩子就能唱,而且唱的特别好。[ 2016-04-24 20:12 ]

[琚青春]豫剧的根在农村,因为好多老百姓进不到剧场来,我们都要把戏剧送到农民中去。好多古装戏、传统戏,比如《花木兰》等等,好多老的剧目都是当年五大名旦,六大名旦传承下来的传统剧,尤其是省剧团,本身条件比较好,设备都比较先进,到了各地方演出,艺术水准就不一样。所以,老百姓看戏时,有时候就看迷了,唱的真好,都忘记拍手。也有很多老百姓跟着唱,打着拍节,随你进入到故事角色中去。好多老百姓对著名表演艺术家有很强的好奇心,想看看真实的他们在干什么。我记得,我在农村有一场《花木兰》演出,有的说我看过这个戏,看过好多戏,看了《花木兰》后,就感觉一下演员后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后来那天我演《花木兰》,从上场感觉又挺漂亮,后来要换男装,手忙脚乱的,几个人给我赶头饰、服装、靴子,感觉太不容易。中间要开打,还要再换装,这边换装时戴着头盔,胯着宝剑,在幕内就要唱起来。然后再男装换女装,几个人给你赶,非常有程序。该去的,该戴的。他说你们演员太不容易了,在舞台前看着光鲜亮丽,看不出你们后台这么紧张,这么辛苦。真的是这样,作为一个演员,老百姓了解了,就非常同情你。这种感觉,这种艺术送到这,剧团第一是服务老百姓,给老百姓送来文化大餐,让老百姓感受传统戏剧这么美妙,而且让我们了解你们这么辛苦。其实,老百姓唱完以后都是伸大拇指,让演员们再享受一下刚才舞台上的幸福。 [ 2016-04-24 20:07 ]

[主持人]各个院团经常到百姓的中间去演出,比如到农村地区或到一些县城地方去演出。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 2016-04-24 20:06 ]

[琚青春]三团就是走这条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当年,朝阳沟编剧杨兰春先生就是在编排时,在朝阳沟村住了很长时间,跟农民一起吃、一起住,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唱词。好多地方方言、口音都是当地农民说出来的,唱起来可以说是顺口顺溜的。我们好多戏排演时,都要到农村体验生活,包括焦裕禄也一样,贾文团长到兰考县陪焦裕禄在那里住了几个月,体验生活。演出来时,兰考人都说太像了。现代戏弘扬主旋律,也是深入生活的,它反映的是现实生活,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离不开到农村去体验。[ 2016-04-24 20:05 ]

[主持人]刚才琚书记提到三团,是现代戏的一个标杆。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现代戏可能都是河南豫剧院三团独挑大梁的。我们知道,现代戏很多时候反映社会现状,大背景要结合的很紧密,我们有没有专门为这个戏下去采风?看看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把采风的结果运用到戏剧里、[ 2016-04-24 20:04 ]

[琚青春]有压力才有动力嘛。[ 2016-04-24 20:03 ]

[主持人]所以想要成为主角,得靠好多年的积累学习。不过,现在给年轻人很多机会,我觉得这个机会反过来也是一种压力,就像琚书记说的,我们先把角色压给你,先让你去演,可能你有压力后,就给他们很大的晋升空间。[ 2016-04-24 20:03 ]

[范静]不多。剧团老的模式是一代一代的,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老演员退休了,中青年上,中青年老了,青年又熬到了中青年,论资排辈的现象非常严重。[ 2016-04-24 20:02 ]

[主持人]年轻人独当一面挑大梁来唱主演,在以前来说,这个机会基本没有吧。[ 2016-04-24 20:01 ]

[琚青春]新的青年演员到团里后,我们都是压担子,分角色,适合自己的角色。特别是青年演员,很多都是从中国戏剧学院毕业的,回去以后专门成立青年团,这些毕业生完全在一起,所有的主要演员都由他们来承担,不像以往一样,在团里老是演不上戏那种。他们就自己在一起排了几十出传统剧目,这次在北京展演时,他们也表现出了自己的优势,《穆桂英挂帅》、《白蛇传》等全是20多岁的青年演员演的,非常出色,非常成功。对豫剧来说,也是培养青年的典范。[ 2016-04-24 20:00 ]

[主持人]我身边好多观众在看的时候不仅是鼓掌,到会唱的地方还跟着唱。刚才范老师说到了,常香玉大师晚年不唱了,所以没有言传身教学一些东西。我想问一下,在培养新人时,这个机制上面怎样帮助新人成长,把大师的一些经验传授给更多年轻人?我们在培养新人时都是什么样的流程?新人到院团里,是怎样成长的程序?[ 2016-04-24 19:59 ]

[范静]性别的转折体现在:花木兰见元帅时,元帅要给花木兰提亲,要给自家女儿来做媒,花木兰说又不能说,解释又不能解释,只有说一个幌子把元帅哄走了,还请求元帅让他回乡探亲。元帅高高兴兴就走了,这时候《花木兰》有一段唱,花将军变成花家女郎,一句话用巧计哄元帅出征去。里面好多词唱的时候,时而女、时而男,时而跳成男子的阳刚气,时而又是花木兰羞答答的表情,男女转换的难度很大。我看过好多常香玉大师的录像,经常让导演来排,我们自己琢磨。花木兰在军中装扮12年的将军,元帅允许她回乡探亲时,那种感觉又想象着我要到家了,又要上我的纺织台了,又要纺棉花了,这种感觉跳来跳去。演唱这一段,她有她的欢快,有她内心的喜悦,所以表演上我也用了夸张的手法,有时候,阵阵掌声也是观众朋友对演员的肯定,对表演的赞同。[ 2016-04-24 19:56 ]

[主持人]花木兰那场我去看了,我就觉得,从一个活泼的小姑娘,然后要上战场,突然变成年轻小伙子,再后来变成成功的将军,然后回到家里,又变成一个女性。不光是年纪,还有性别的转折。 [ 2016-04-24 19:55 ]

[范静]《花木兰》是一个巾帼英雄,非常受欢迎。这么多年来,没有团体演全剧《花木兰》的。第一,要在唱腔和表演上有很大分差的东西,一是女换男装,男换女装,不仅仅是换装这一面,要有动作,唱腔、声音的变化,有好多表演方式都不一样。《花木兰》这出戏我从九几年就开始唱,刚开始唱选场、选段、折子戏,后来要在全国巡演《花木兰》时,才进入《花木兰》全剧排列,主攻青衣。青衣闺门旦我没有接触过,刀马旦,尤其《花木兰》要穿厚底靴,对一个演闺门旦的人来说,穿厚底鞋是隔行如隔山。同时,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站,舞台上唱,动作、穿戴、表演都不一样,尤其是厚底靴,前高、后高,前面比后面更要高,走不好还要崴脚,穿着厚底靴在厚厚软软的地毯上,完成一些高技巧动作,还要行云流水,真的是要功夫。我刚开始排练时,大概20天的时间,整天穿厚底靴跑圆场,就是为了练脚下功夫。开打时,脚下要有根,在舞台上要站的稳。我整天跑圆场,一跑就是40分钟,练功都是汗流浃背,前后湿透。在演唱方面,我从小也喜欢听豫剧,家里是梨园世家,我爸爸也是剧团的,也喜欢唱,但真正的拿起整出戏来唱,尤其是《花木兰》全剧演出,真的是太难了,太费功,太吃功了。[ 2016-04-24 19:50 ]

[主持人]我们也知道,范老师这次唱的是花木兰,花木兰这个作品全国老百姓都知道,甚至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所有人都会唱两句。作为表演者来说,大家这么熟悉的剧目,您在表演上有没有压力?
[ 2016-04-24 19:50 ]

[琚青春]豫剧经典的传承,河南豫剧这块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做了很大努力,尤其是豫剧一团、二团、三团在传承发展上下了很大功夫。经典剧目就像刚才说的《五世请缨》、《花木兰》、《三哭殿》、《程婴救孤》这些都是经典传统剧目。在传承发展方面,我们培养青年人,每一部戏都由青年人承担主演,一步一步发展下去,三个团都做的比较好。另外,三团是演现代戏的一面旗帜,它在传承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经典剧目《朝阳沟》经久不衰、家喻户晓。我们已经有了三代《拴宝银环》的扮演者,现在盛红林就是第三代《拴宝银环》的扮演者,这次进京演出也是他演的,非常成功,给听众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 [ 2016-04-24 19:43 ]

[主持人]3月12日,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启。本次活动于3月12日连演至4月6日,历时26天。来自河南、新疆、安徽、山西、河北、北京等6省名家、13个院团、23场豫剧大戏分别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长安大戏院和梅兰芳大剧院上演。 “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落下了帷幕,但它带给人们的欣喜和感动还在持续。我们知道 “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豫剧是其中之一。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这次展演,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豫剧戏迷前来观看!我们先来关注本次展演安排,《五世请缨》、《花木兰》、《七品芝麻官》、《三哭殿》、《程婴救孤》熟悉豫剧的朋友都知道,这都是经典剧目。这些经典让大家再次重温浸润着前辈艺术家心血的作品有着何等高超的艺术水准。在这里,首先先跟两位嘉宾聊一聊,各个院团在豫剧的经典剧目的传承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先请琚书记跟大家说一说吧。 [ 2016-04-24 19:42 ]

[范静]听众朋友大家好。[ 2016-04-24 19:42 ]

[主持人]接下来这位是豫剧表演名家:范静,也是本次展演月花木兰的扮演者,我们听到的就是她的声音。给我们听众打个招呼。[ 2016-04-24 19:31 ]

[琚青春]您好,王艺。[ 2016-04-24 19:30 ]

[主持人]晚上好,听众朋友!这里是每周日晚19点30分到22点播出的《中国大舞台》节目。我是主持人王艺。感谢您的收听。今天听我们今天的背景音乐您一定很熟悉,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豫剧,这首就叫豫剧花木兰。今天《中国大舞台》为您安排播出的就是: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首先为大家介绍今天我们请来的嘉宾,他们分别是:河南豫剧院三团的党总支书记、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宣传组组长琚青春,琚书记。[ 2016-04-24 1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