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听众朋友、各位网友,今天的《中国大舞台》就要和您说再见了。更多音视频内容,请登录央广网和央广手机台。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子文,代表编辑导播:刘宏伟、王旭,录音师 房大文、赵京伟、张旭,感谢各位听众和网友的收听和参与。稍后,欢迎您继续收听由我的同事杨洋主持的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
[ 2015-08-02 22:48 ]
[主持人]各位听众,这里是中国大舞台。在我们的微博上我们的老听众僵尸漫画留言说,曲艺源于生活,民间是曲艺生存的基础,中国曲协送欢笑的到基层的活动接地气,送欢笑,传送正能量,坚持了艺术的正确方向,体现了曲艺工作者心系人民大众的情怀。传承灿烂的民族艺术,保持艺术的生命力,利国利民功在千秋。在观众的眼下,曲艺家们他们是笑和艺术的化身,其实他们在舞台上无论心中有怎样的悲苦,他们始终保持着笑容。因为那份笑容背后是它们对百姓对观众强烈的责任感。他们不想辜负期盼已久的老百姓和观众,这就是中国曲艺人。所以也期盼在下一个十年中国曲艺家协会和中国的戏剧人能够继续走到基层和老百姓一起开怀大笑容。这里是中国大舞台,节目的最后送上著名的歌唱艺术家陈贵兰(音)演唱的歌曲咏梅。
[ 2015-08-02 22:47 ]
[主持人]刚才大家欣赏到的,是姜昆和戴志诚两位相声表演艺术家给大家带来的相声:《乐在其中》,曲艺家们送欢笑到基层不仅是在舞台上,在舞台下,他们和观众亲切交流也很多,也让人们将笑声印在记忆当中。光明日报的记者在跟随送船桥到基层的演出团队十年来多次下乡,他印象最深得是第一次曲艺家们在河北省黄花岗码头演出的时候,当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表演完之后,听说有个工人喜欢说评书,于是刘兰芳老师立刻从休息的中巴车上下来,仔细的听完那个工人表演了一小段之后,认真的点评,从咬字,换戏,到表情工作,一一讲解还亲自的示范,这个场景也被光明日报记者李芸(音)拍摄了下来,记录在镜头当中。当然的那位工人也是被这件事情感动的不得了,而一旁围观的工人也被刘兰芳老师平易近人交互称赞。其实这样的故事几乎每一次中国曲艺家协会送欢笑到基层的演出都会发生,他们送出的不仅有欢笑还有力量,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第一个春节前夕,送欢笑到基层的慰问演出就在重灾区擂鼓镇进行。表演陕西快板中国雄起的时候,在场下有一位羌族汉字,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举起双臂大声高呼,中国加油,四川雄起,那个场面也让在场的许多人久久不能忘怀。作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的一个品牌活动,送欢笑到基层也让很多的老艺术家们激动不已,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唐杰忠老师曾经很多次要求参加但是考虑他年龄的问题,中国曲协一直没有能够批准他到前线,去慰问演出。直到2007年1月他才到我郴州台风灾区现场演出。当时满头白发的唐刃忠老师的特别的高兴他说能给百姓来送欢笑,我怎能不高兴。接下来我们要欣赏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牡丹江艺术团送欢笑到基层的演出的节目。应该欣赏到的是台词演员牛仔军带来的扬州清曲,扬州小巷。[ 2015-08-02 22:46 ]
[主持人]一首泉中南音《枫桥叶泊》大家是不是感觉有穿越回了唐朝,也的确是,在听我们的节目的时候,我们的微博微信也在持续的互动当中,来自四川成都的朋友微笑他留言说,刚才听两位相声表演艺术家在唱四川话,这会又听到这个四川清音,实在是太亲切了。还有一个是叫长泽兵,他说外国文化当然听出了生活的现在,听了曲艺之后,有一种淡淡的亲切感。的确如此,曲艺而民间也正好是曲艺生长的土壤和基础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工作者一直坚持着曲艺和欢笑送到百姓的身边,而说到送欢笑到基层这得从十年前的一场演出说起,这场演出是由十位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安芳(音)和书记姜昆带领曲艺家们到建筑工地慰问外地来京务工人员。那场演出被媒体称之为是姜昆说相声说到了工地。这个报道对时任的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关注到,刘云山同志专门批示,南方姜昆同志为第一线的民工演出,值得赞扬,由此我想到一个主意,不知你们有没有兴趣,由曲协组织一个乌兰木奇式的演出队,当然是业余的,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一样,每年到基层演出十几场一定受欢迎,同时这也是一场示范和倡导,正是由于引导、支持,群众欢迎所以中国曲艺家协会的这些艺术家们一直坚持把送欢笑到基层做了十年,还将继续做下去。那么接下来大家将听到的姜昆、戴志诚合说的相声《乐在其外》。[ 2015-08-02 22:45 ]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听中国大舞台,我是主持人子文,接下来您将听到的是山西清曲社的两位新人相声演员,苗阜、王声为大家带来的相声,《幸福生活》。[ 2015-08-02 22:45 ]
[杨菲]谢谢谢谢主持人,谢谢听众朋友们。
[ 2015-08-02 22:43 ]
[主持人]是的,所以我们也希望像王汝刚老师和杨菲老师以及更多的我们中国曲协的工作者在接下来的这个十年,也是更多的来到我们基层,来到我们社区,把欢笑和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的魅力送到每一个的心坎上,再次感谢杨菲做客今天的大舞台。
[ 2015-08-02 22:42 ]
[杨菲]是的,曲艺是文艺轻骑兵,灵活、轻便、快又精。
[ 2015-08-02 22:41 ]
[主持人]如果说刚刚送走的王汝刚老师,他是用他的喜剧魅力,把欢笑送到百姓身边,那么像杨菲老师,像刚才大家听到的任平,还有其他的艺术家们,他们是在用中国曲艺和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在感染我们的听众,给大家带去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也是在对于文化传承做了一番努力,这也是我们送欢笑到基层之所以成为我们中国曲协一面标志性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它不仅带去了欢笑,而且也是带去了正能量,很多的地方领导也很喜欢咱们的送欢笑到基层活动,为什么?因为不花钱,也不占地。只要是演员站上去,就能演、唱,而且老百姓也很喜欢。会有一些给大家带来精神愉悦的各种各样的形势。
[ 2015-08-02 22:40 ]
[杨菲]是的,在这个路上真的需要感谢帮助我们的人,帮助古曲,我们曲艺的人,比如说像我们和平里街道免费给我们提供了驻地,也就是说我们在这每周日的下午两点半搞一场演出,我觉得真的是非常感谢他们。还有就是在指导我们的中国曲艺家协会,书记就曾经跟我们说你们要做台上能演出,台下能创造,新一代工作者,我觉得这对我们真的是一种开创性的引导。
[ 2015-08-02 22:40 ]
[主持人]大家如果以往去德云社或者去北京那些相声团体听那些响声段子的时候,相声演员也会学唱一些大鼓的内容,但是他只是学的一些片断,但是真正要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中国的古曲的内容,还真的要到杨菲的这个青春古曲社去现场体现一把原滋原味的中国的古曲的魅力。
[ 2015-08-02 22:40 ]
[杨菲]是的,还有就是像一些地方曲种,东北大鼓,这个北京琴书、河南坠子等等等等的咱们这个方言的也会在我这有所展现。
[ 2015-08-02 22:39 ]
[主持人]京津地区的吧。
[ 2015-08-02 22:39 ]
[杨菲]当然有了,所有的北方古曲都涉猎,你像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弦这三种是生,土生土长的咱们北京的玩意。
[ 2015-08-02 22:38 ]
[主持人]这当中除了梅花大鼓有没有其他大鼓的表现形式。[ 2015-08-02 22:38 ]
[杨菲]他从胎里就特别喜欢咱们这个,就像您说的,他说曲艺是播音主持的老师,吐字发声、字正腔圆,还有气息都非常值得借鉴。所以有很多广院的老师和学生都在跟我们学习,那我在解决了出口之后尤其是近几年出口问题比较凸显,也就是说和相声这些语言类节目相比的话,我们古曲唱曲非常的弱,你像很多相声团体但是却没有一家经营古曲的专场演出的场所,所以我们的孩子学完之后去哪儿唱,我们有这么多的演员去哪儿展示,让谁听。所以说我就联系了京津冀共同创办了这个青春古曲社。我们的口号是要用最美的中国声音传唱最美的中国故事。
[ 2015-08-02 22:37 ]
[杨菲]这个青春古曲社的由来是2009年,在我们一个老曲艺家,他跟我说,他说你们梅花大鼓已经超过百年了,为什么不申遗呢?我了解了之后,就找到了西城区的办公室。然后我通过一字一句的斟酌,专家老师的认证和这个日日夜夜的对这个梅花大鼓进行考究,我真是做到了之期待,也在这个过程当中提升了知识的理解。那么我发现有几个濒危的方法和急需处理的点个说白了就是一个出口和入口的问题,出口就是我们现在孩子们了解和学习的太少了,所以我就吸引了很多小听众让他们试图来学这个我说曲艺是三位一体的技术,梅花大鼓它是由表演、声乐器乐三位一体,我们要有眼神和表情的配合,还要打鼓、敲板,所以我跟家长说你让孩子学了一种梅花大鼓,就相当于学了三种。而且在这个工作铺开了以后我还总结了三不教,就是因为我们这个传承我是免费带学生,主要入选了我的培养团队我是不收费用的。因为我在培养传承人,这是我的工作和义务,哪三不教呢,我是学习不好不教,人品不好不教,半途而废不教,因为我们的孩子,因为孩子们聪明有天赋,所以说在完成学业之后,我才进行艺术的培养。第二我觉得师傅,我师父对我的教育非常的重要,就是未学做艺,先做人,我们把人做好,才能把艺做好,其实老实说艺术到了差不多的境界里都一样,都差不多。谁比谁好一点,拼的就是文化和品德,所以我觉得老师非常好,我带学生的时候我也非常注意这些,如果发现学生们有思想开差,就马上帮他们纠正。那半途而废,因为我这是免费教,所以他们有传承的义务,就算是有种种的原因,不能从事专业,但是对这项艺术要有非常高的热爱,要不然的话我就会让去跟别的老师收费去学,我不教他,所以有这三不教。社会各阶层的还有我们中国广播学院的教授,傅大岭老师,70多岁了,也在跟我学这个。
[ 2015-08-02 22:36 ]
[主持人]听完四川青音,想必大家终于知道了,为什么四川青音和梅花大鼓在演唱方式上那么大相径庭,梅花大鼓一个人在那说唱,但是四川清音它是假声,而且伴奏当中还会加入很多的电声。其实说到这个曲艺还有像清音还有大鼓它更多属于比较曲艺当中比较优雅的牡丹花,因此他在市场上可能不会像相声那么的可观。但是同样有像杨菲这样的青年人才坚持下来做。我想知道整个的经营状况怎么样?支持你的动力在哪儿?
[ 2015-08-02 22:36 ]
[主持人]对,唱法上四川青音原来它叫唱琵琶、唱乐琴,它的行腔韵腔当中有一种风格非常独特的连续跳跃的这种顿音的唱法,叫做哈哈腔,大家可以一起来欣赏一下由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任平带来的四川青音,《中华医药》。一定要注意一下中间连续跳音的哈哈腔。[ 2015-08-02 22:34 ]
[杨菲]四川青音与梅花大鼓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在于它的表演形式上,梅花大鼓是手持弹板,左右持弹板,右手打的是鼓毽子,敲的是苏锣鼓,一个人站立演唱,这种方式和四川青音很相似,四川青音也是一人站立演唱,只不过手里拿的弹板比我们要大,而且右手敲的鼓是小鼓,所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是道具不太一样,但是长唱法却大相径庭。
[ 2015-08-02 22:32 ]
[主持人]在这个时段本来按照我们以往的大舞台的播出计划,是大段大段的欣赏一些作品,但是因为我们这个送欢笑到基层,尤其是牡丹艺术团到怀柔的演出是咱们第一批入选牡丹英才计划的一些优秀的青年曲艺工作者,有很多的曲艺作品是很有说头,也是很有嚼头的,刚才我和杨菲商量一下,接下来要给大家欣赏的是四川青音,为什么选这个四川青音的表演段,是因为它的这个演出方式和咱们梅花大鼓是有些相似之处,我请杨菲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 2015-08-02 22:31 ]
[杨菲]好的,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杨菲。[ 2015-08-02 22:31 ]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听中国大舞台,今天晚上为您安排播出的是中国曲艺家协会和中国牡丹奖艺术团送欢笑到基层的两场演出。此刻坐在直播间的我们的嘉宾是中国曲艺家协会、北方古曲艺术委员会的秘书长、国家一级演员、牡丹奖、新人奖获得者杨菲。来杨菲再给听众朋友打一个招呼。
[ 2015-08-02 22:30 ]
[杨菲]对,后来真的是这位院长就把她带到我面前,一点一点的把她介绍给我。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女孩是一个非常有民族歌曲基础的一个孩子,她本身就是唱民歌出身,她又想学这项东西,她觉得这个很好听。而且又有炫技的成份,我觉得非常好。聊的时候我也很喜欢这个孩子,我当时就把我的鼓和板留给了她,送给了她,也算我们曲艺家协会在送欢笑的时候播了一粒种子,以后我们到银川的时候,会收获更多。
[ 2015-08-02 22:27 ]
[主持人]学含灯大鼓。
[ 2015-08-02 22:27 ]
[杨菲]当然有,这其中有很多让我感动的故事,我们在一次到宁夏银川的演出,是我跟咱们中国曲艺家协会到银川民族大学去送欢笑,下来以后就有人找到我们这个银川歌舞剧团的院长,就说能不能找这个老师,我想学这个绝技。
[ 2015-08-02 22:26 ]
[主持人]其实刚才杨菲说到这个观众群的主体对象不同,可能更多的听古曲的一些观众有的可能不怎么听相声,但是这其实也反映出大家对于食物的偏好一样,有各种的偏好和喜爱。我想知道大家在看你们表演的时候,你通常在表演含灯大鼓的时候,最后下来有没有一些特别热爱梅花大鼓的年轻的朋友想要拜师学艺的。
[ 2015-08-02 22:26 ]
[杨菲]我们青春古曲社有一部分小曲艺迷。一个是我们在学校里有一些曲艺课,因为去年咱们北京市教委把我们孩子的课余时间打包起来,整体做一个民族艺术的推广,我们是在很多所学校在我们东城区的20多所学校展开了曲艺的艺术家,效果非常好。也有一些零星的小听众来听,这是老师教过我的,跟教学不一样的。我们的观众就是听古曲,不听相声。我们老观众就爱听古曲,我们还是有一部分观众是铁杆粉丝,非常喜欢。从小有这个艺术的熏陶,而且我觉得也有一部分基点,因为不太懂文言的可能不太懂,理解文言之后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故事。
[ 2015-08-02 22:25 ]
[主持人]刚才你在介绍的时候说自己已经在今年成立了青年古曲社,打上青春两字,我想知道到古曲社来听梅花大鼓的年轻人年龄段最小到几岁,他们基本上对于梅花大鼓的评价和反馈怎么样。
[ 2015-08-02 22:25 ]
[杨菲]是,所以每一个甩腔观众都会鼓掌,这是一种互动,两种不一样,我们都乐在其中。[ 2015-08-02 22:24 ]
[主持人]就是表演者跟观众同时在享受。
[ 2015-08-02 22:24 ]
[杨菲]是的,你像我们在台湾演出,感触特别深,就是无论我们唱到哪个环节,台下都是安安静静的,必恭必敬的去欣赏,然后演出完了以后,报以热烈的掌声,雷鸣般的掌声,他们是一块鼓掌。那么在咱们这边呢,尤其是我们这个京津两地非常懂曲艺,懂北方古曲的城市。那么我们在唱的时候,那么每一番的甩板的时候肯定是要叫好的,观众甚至有的熟悉的唱段大家我在上面大声唱,台下在下边小声合唱。都是一种台上跟台下的互动。
[ 2015-08-02 22:23 ]
[主持人]刚才大家听到的是苗阜、王声带来的这段相声《幸福生活》。大家可能听得出来,在听相声的过程当中,这个观众的掌声、叫好声、喝彩声、笑声不断,但是在听我们梅花大鼓,刚才杨菲唱的梅花大鼓的时候,发现中间是非常安静的,其实不同的曲艺它的魅力不同,它的受众群的主体对象也会不同,同样它的欣赏方式和叫好的时间节点也是不同的。是吧杨菲?
[ 2015-08-02 22:10 ]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听中国大舞台,我是主持人子文,接下来您将听到的陕西青曲社的两位青年相声演员苗阜、王声为大家带来的相声《幸福生活》。[ 2015-08-02 22:09 ]
[王汝刚]谢谢各位。
[ 2015-08-02 22:09 ]
[主持人]这种欢笑是给一个与死神即将握手的一个老听众、一个老观众,老戏迷给她带去的更强大的和死神搏斗的一种力量,也是谢谢王汝刚老师从上海来到北京来到我们的直播间做客,和我们分享那么多送欢笑到基层背后的感人故事。稍候王老师将会赶赴机场回到上海继续送欢笑到基层,在这里掌声欢送王汝刚老师。
[ 2015-08-02 22:08 ]
[王汝刚]我在舞台演出中间觉得我就为一个人演出过。那是在上海的浦东。有一次我们剧团下乡去演出,有个人到我们后台说,他就王汝刚,你能不能到我们家乡去看一看,我说为什么?他说我母亲得了癌症,快去世了。医生说就这几天,她要过不去了,然后我们在广告看到您要来演出,我妈妈是我们话剧迷,你能不能到我们家去看看我的母亲,因为我们跟妈妈讲了,妈妈你好好的活着,王汝刚、李九松就要到我们家乡来演出了,我听了这个话非常感动,于是我和九松两个人就赶到了那个病人的家里,一看果然那个老太太躺在床上,她见到我们以后真是那个脸上露出了笑容,是我一辈子都难忘记。然后我们就安慰了老太太,就为她表演了一段独角戏,老太太在床上颤着手为我们鼓掌,这个情景我历历在目。我们演出之后,那个老太太在一个月以后才去世,他说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我说你们话是过分了,但是我觉得我们的艺术确实群众是很欢迎的,是很接地气的,因为我们宣传的是正能量,我们带给百姓的是实实在在的欢笑。
[ 2015-08-02 22:07 ]
[主持人]陈贵兰(音)老师唱的实在是太美了,让人心醉。每次演出我们从刚才听众的这个掌声当中感受得到,是观众的反映非常热烈,而且曲艺对人的振奋精神非常的强,王汝刚老师平时在基层当中您遇到的最小一次舞台演出经历是什么时候。[ 2015-08-02 22:06 ]
[主持人]大家不仅支持他们的艺术,还很支持艺术家入基层。我们有一些更高龄的老演员到现场和观众们面对面的演出,你像这次我们去这个怀柔演出的时候,陈贵兰(音)老师也是亲自到现场已经花甲之年了,在现场为观众们演唱了他保留的曲目太湖美,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 2015-08-02 22:03 ]
[王汝刚]说实在我们那些青年曲艺演员真是可爱,在当今社会你说要赚钱哪里都能去,但是曲艺是一个很清贫的行业,那么特别得到了这个培育计划资助的青年们,他们想法很多,刚才杨菲谈了,比如说他们想开一些研讨会,针对自己从艺多年来的探讨,然后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还有一些想用这个钱去搞一些创造,同时请老师来辅导,这些想法都很好。那么这个是他们的自由,我想什么形式都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我们都很支持。
[ 2015-08-02 22:03 ]
[主持人]说帮扶,我想问一下王汝刚老师,对于这些刚入行的学员,有没有专门找一些老师来辅导。[ 2015-08-02 22:02 ]
[杨菲]因为在平时,我们有非常好的愿望。希望更精准、更突出的表现某些题材,但是有些时候有些东西不想做,因为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我们要找作者、还要排练、录音,反复的切磋、提炼,要有多的工序是需要组织者给我们机会的。所以我们就承担了这么一个特别大的使命,把我们十个人担当起来,我非常的有幸。我现在的目标我是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因为我们签约的时间是2年,这2年当中我想做一张光盘,就是我想邀请几位作家帮我写几个新作品,实现我平时的一些个创新的想法,做几个原创的作品做成一个牡丹绽放的一个作品。第二一个我们可能要做一个专场,也是一个牡丹绽放的成果展,把这些作品都展现一下,我觉得这也是中国曲艺家协会对我们宣传和帮扶的一个方面,我们只有这个载体才能被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喜爱。[ 2015-08-02 22:01 ]
[主持人]从您和他们去怀柔的演出就看得出来,咱们第一批的这些牡丹精英的这些育才计划的成员,他们在现场演出和老百姓的这种反响是特别的好,我想问问杨菲,你作为第一批的培养的人才,你个人的感觉是什么?目前有哪些是实施的比较好的。
[ 2015-08-02 22:00 ]
[王汝刚]对,这项工作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事情,为我们曲协队伍培养后一代的好的苗子,这个活动一宣传出去我们曲艺届真的是沸腾起来了参加的人很多,他们都说没想到我们曲艺受到了政府和人民这么大的关注,这么需要人才来培育我们的才能,这个太好了。不光是在经济上支持,特别是在具体措施上都做的非常好。因为我们确实是下了很多的功夫,我们很多的人员为这个工作做了大量的过细的工作,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在青年人当中筛选。报名的人有很多,我们准备选一些好的艺术家,因此我们着眼于曾经得到过我们中国曲协最高奖牡丹奖表演奖的那些演员当中去寻找。那么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么多的人中间我们选拔了第一批的好苗子,确实这个一公布以后我们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所以这项工作应该说我们是精心准备,但是成果是非常卓越的,受到方方面面的好评。
[ 2015-08-02 22:00 ]
[主持人]听得出来,这个杨菲对于梅花大鼓的那种爱,杨菲她也是我们这次牡丹奖艺术团的成员之一,和杨菲一起来演出的除了刚才大家听到的上海的滑稽演员陈靓,还有另外一位是著名的相声演员、青年相声演员夏季平,他也是王汝刚老师的弟子。还有就是陕西京剧社的相声演员苗阜,泉州男音的演员庄丽芬,四川清音的演员任平,曲艺演员贾丁、扬州弹词的演员刘子军(音)还有四川谐剧的演员张旭东,刚才说到的这几位都是我们这次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的第一批入选对象,这个培育行动是中国曲艺所搞的一个活动,他的目标是通过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积极的宣传推进有针对性的跟踪指导服务,培养和推出一批在曲艺事业创造和传承发展上有理想的中青年曲艺人才。帮他们提升创新能力,推广艺术成果,展示良好的形象,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领军人。我想问问王汝刚老师,您是中国曲协的副主席,当时咱们曲协在推出这样一项工程的时候,除了以上的目标其实更深层次也是想让曲协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 2015-08-02 21:54 ]
[杨菲]这样说起来就是说不完,我觉得一个是它的曲风有这样非常深厚的魅力,还有就是它唱词的文雅,和唱腔的稳重,这个是一个,因为梅花大鼓的来历就是清朝的八旗子弟玉瑞发明的,他本身就是王室的后裔,他有非常好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所以说他创造的这种儒雅的这种唱腔就称为梅花调,因为玉瑞的雅号是梅花管主,这是其中一个原因,第二个是由于我的经历,当时刚刚毕业的我就进入了中国曲艺团,我觉得那时的我对艺术非常的不理解,觉得那就是一上来就唱20多分钟,我试图做过很多的行业,比如说西餐厅、夜总店、咖啡厅等等。我做了这么多以后,就觉得浪费我的嗓子,而且就是觉得很愧对我的师傅。后来到了北京以后,就是中国曲协和北京曲协,就觉得我原来不用上钱买东西,就可以获得这么好的职业,然后慢慢慢慢的爱上了这个艺术。第三个我觉得两个人在我的生命当中对我非常重要,一个是我的师傅,著名的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花五宝老师,他今年已经是93岁高龄的老艺术家了,至今我们娘俩认识了20多年,至今他都在教我,从为学做艺先从做人。再从他想我把这项艺术带到北京、带到世界上,所以老师对我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人是我的母亲,母亲在离开我的时候把自己的一部分遗产留给了我,他就想让这部分发光发热,去做我想做的事,去传承我的梅花大鼓的事业,让我教更多的孩子。所以我在今年的年初创办了青春古曲社,让我们北京这么一个古老的城市,我想让这样一个城市焕发起古典魅力的青春,我想让观众有地方看,这是我能够跟梅花大鼓有不解之缘的几点原因吧。
[ 2015-08-02 21:51 ]
[主持人]听完刚才这段二泉映月,相信很多迷上梅花大鼓的朋友,恐怕会想找机会回头现场看你演含灯大鼓。我想问一下杨菲,就是评价说你对梅花大鼓是着迷,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让你对梅花大鼓是如此的倾注付出。
[ 2015-08-02 21:50 ]
[杨菲]这个是因为梅花大鼓的曲风沿袭下来,从古至今都是以七字句贯以三字头见长。[ 2015-08-02 21:49 ]
[主持人]刚才听到的是杨菲所表演的梅花大鼓二泉映月,讲述的是二泉映月的这个演奏者,阿炳的人生经历的故事,这一段让大家如果仔细听的朋友您现在应该可以说通过9分钟什么叫梅花大鼓的(悲、魅、萃),如果听得更仔细的朋友会发现,梅花大鼓的唱词很有特点,就是通常是7字句和10字句,在这想请杨菲解释一下,为什么梅花大鼓的唱词往往是七字一句和十字一句,有什么讲究和说头在里面。
[ 2015-08-02 21:44 ]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听中国大舞台,我是主持人子文。今晚做客我们直播间的两位嘉宾,一位是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滑稽戏演员王汝刚。另外一位是牡丹奖新人奖获得者、中国曲艺家协会、北方古曲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国家一级演员杨菲。今天晚上大舞台为您安排播出的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家分别是北京东城区和怀柔区举办的两场送欢笑到基层的专场演出。接下来大家将听到的是由杨菲在现场演唱的梅花大鼓二泉映月,在听完这个节目之后,我们会有一些问题问杨菲。[ 2015-08-02 21:43 ]
[主持人]这次的爱心讲述的是各个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给上海的捐资办打来电话的形式,我们一起通过节目的片断来感受一下王汝刚老师和陈亮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 2015-08-02 21:43 ]
[王汝刚]对,李九松是我们上海滑稽届的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家,今年已经82岁了,他那个注册商标头上没几根毛,所以他人见人喜,上海人都喜欢叫他老娘舅。因为他这个演员大家都非常喜欢他,他同时在电视台也做一个节目,都是非常熟悉,那这个节目是我和李九松两个人共同表演的,曾经获得牡丹奖的。但是现在李九松年事已高,他已经82岁了。虽然身体非常好,头脑非常清醒,但是这样的长途涉水到处走确实有点累,因此我就请年轻演员陈亮来替代他表演这个节目。
[ 2015-08-02 21:42 ]
[主持人]刚才王老师说到的这个南方滑稽是要说学演唱,对于王老师的评价,在上海滑稽届有一个说法就是演什么像什么,演老太太像老太太,演老头像老头,其实在这次的去怀柔的演出当中,您也是把您和原来李九松老师这个保留的经典的段子也是和陈亮一起在舞台上演绎了,叫爱心。
[ 2015-08-02 21:41 ]
[王汝刚]我们南方的曲艺,特别是我们独角戏,讲究的是说学演唱。我们在演的方面就比较多下些功夫,比如说我就比较喜欢演,比如我可以喜欢演老头、演老太太,演妇女,演孩子,那个演是我们的长处。我们通过我们的演来模拟人的性格,人的形象,来表现我们的剧本的主题。虽然说有些方言受到限制,但是我们的意思提明白了,而且有些精髓他们理解了,而且也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因为我们本身是学方言,所以我们有意的把方言改了一下。原先我们主要是学的方言是苏州、扬州,南派的方言,但是现在改成河北、四川这样的方言,这样一来我们的观众群,听众群就更广了。
[ 2015-08-02 21:40 ]
[主持人]不同,南方的这个方言当中也是千差万别,有很多绕口令的一些表现方式,只是可能迫于这个南北演出的差异,在北方演出会有一些语言的障碍,但是我注意到这次您和陈亮在演出的时候特别进行了一些改造,让更多的北方听众能够听得懂。[ 2015-08-02 21:39 ]
[王汝刚]对,下边就是一段绕口令,其实在北方口段中也有很多用绕口令的形式表现的,但是我们南北有所不同。
[ 2015-08-02 21:39 ]
[主持人]刚才那个一口长音的这个也是颇见功力。
[ 2015-08-02 21:38 ]
[王汝刚]对,演唱的是上海人民话剧剧团的青年演员叫陈亮,他是牡丹奖金奖的获得者。[ 2015-08-02 21:38 ]
[主持人]这是上海说唱当中非常经典的唱段《金陵塔》。
[ 2015-08-02 21:37 ]
[主持人]笑的使者,现在大家听到的是这次咱们中国喜剧牡丹奖艺术团的成员们在北京怀柔区的一次送欢笑到基层的演出。现在演唱的是咱们获得牡丹新人奖的上海著名话剧戏的一个年轻演员叫陈亮,表演的是上海说唱。[ 2015-08-02 21:36 ]
[王汝刚]说起演出的经历,实在是难忘。说一个,我是到江苏那边演出,那是一个贫困的农村,那个老太太看到我们喜欢的不得了。我记得一个老太太抱着她的孙子,过来见我们演员,说让我们演员抱抱她的孙子,我们高兴死了,我说我们太高兴了,为您抱孙子。她和我们说,你们是笑的使者,你们把文化送到我们这来了,我让我的孙子沾沾你的福分。听的我们十分是感动,她真的是把我们当成了笑的使者。[ 2015-08-02 21:20 ]
[主持人]可以说刚才二位是概括性的说,相信背后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想倾诉,一会儿我们可以找机会,一点一点把大家在演出的时候遇到的一些经历可以说出来。
[ 2015-08-02 21:17 ]
[杨菲]是的,我觉得中国曲协带领我们走基层、送欢笑,第一是贴近了基层、百姓。第二是贴近了我们人民群众。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中国曲协是给了我们青年演员一个更高、更好的成长的平台,我觉得一个最需要了解我们的一个人群,因为我们送基层,这个走基层的这个路线都是喜欢和了解曲协的观众朋友,而且也是深刻的体会到这个人群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给予的,他们足不出户,有些老少边穷的地区,很少看到我们的艺术家。我们去了以后真的是给他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
[ 2015-08-02 21:15 ]
[王汝刚]对,这个送欢笑到基层是我们中国曲艺家协会的一个品牌演出,这个因为时间的问题,因为人员的问题,实在是机会难得。因此每一次有任务大家都是争先恐后,想去锻炼。但是由于人员太多,所以机会对我们非常的宝贵。我大概参加过十多次,那也是参加比较多的,我想机会留给我们年轻人多一些。
[ 2015-08-02 21:10 ]
[主持人]我这个南方方言吐字是另外一种风味。刚才我们在节目开始的时候播放了咱们曲协的几位成员,去开山岛上慰问那个时代侃牛的一个演出经历,我相信二位在十年里参加送欢笑到基层的当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经历吧。
[ 2015-08-02 21:02 ]
[主持人]大家听杨菲的吐字规律非常的到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当时在学院里学播音主持的时候,经常老师说,中国的汉语吐字规律是源于中国民间的曲艺,比如说清晰的咬字方式都来自曲艺,你可以多像曲艺的表演艺术学习和借鉴,我们发现今天算是亲耳听到,什么叫作曲艺人非常精准、到位,而且艺术化非常程度高的吐字规律的影响。[ 2015-08-02 20:56 ]
[杨菲]太惭愧了,这都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说让我们受用终身,我们在这一代也要接好接力棒,把它一棒一棒的传下去,让这项艺术发扬光大,传承的的更好、更灿烂。[ 2015-08-02 20:45 ]
[主持人]要隆重的介绍一下杨菲,他梅花大鼓不仅唱得好,而且还把梅花大鼓的绝活表演的非常到位,也是宣传的非常好。梅花大鼓有一个非常棒的曲艺绝活,叫做含灯大鼓,含灯大鼓是什么演唱方式,就是大鼓演员在演唱的时候用牙咬住一个特制的灯架,灯架上是点着蜡烛,以这样方式来说唱,既要把字说的清楚,也要把曲说的清楚,把这两个结合在一起,既好听又好看,悦人耳目。我曾经看到北京日报是这样描述杨菲演唱含灯大鼓的场景,作者是这么写的,在碧瓦参差的地坛斋宫前,第一次观看杨菲演唱她拿手的含灯大鼓,口衔金属架镶嵌的竹签,架子上三根烛火闪闪,下坠彩色流苏灿灿,左手持鼓板,右手握楗子,一吐唱腔,四座皆惊。我想问一下杨菲对于这样的描述不仅会想到会给青少年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 2015-08-02 20:29 ]
[杨菲]谢谢,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主持人好。[ 2015-08-02 20:28 ]
[主持人]谢谢王老师的祝福。介绍另外一位嘉宾,是坐在我右手边的,也是牡丹奖,新闻奖的获得者,中国曲艺家协会北方古曲艺术的委员会秘书长国家一级演员,我们著名的梅花大鼓的表演者杨菲,欢迎您杨菲。[ 2015-08-02 20:27 ]
[王汝刚]谢谢谢谢,向爸爸妈妈问好,住它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2015-08-02 20:26 ]
[主持人]而且晚上还会有重播的,王小毛。所以孩子上学和放学之后都能听到王老师的声音。在今天这个上直播之前,我跟我母亲说,我说今天晚上采访王老师,王汝刚钢我妈说你一定记得跟王老师拍张合影,拍回来。[ 2015-08-02 20:26 ]
[王汝刚]还学校里的孩子妈妈跟我说,上学的孩子以前上学都是懒在被窝里不起来,那么要听王小毛,因为这个节目是早上六点钟,然后就说节目要开始了听王小毛,所以听了这个节目,没孩子上课会迟到的。[ 2015-08-02 20:25 ]
[主持人]对,收视率收听率非常高,每天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收音机收听这个节目。
[ 2015-08-02 20:24 ]
[王汝刚]对,那时候我演播的《阌乡县志》收视率非常高。[ 2015-08-02 20:23 ]
[主持人]王老师是南派的笑星之王,从小说实话,我作为上海人,是看着王老师的曲目从小长大的,看了应该也很多年,不暴露年龄。[ 2015-08-02 20:23 ]
[王汝刚]你好,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上海的王汝刚很高兴在这里见面,虽然不能见面,听见声音也很开心。[ 2015-08-02 20:21 ]
[主持人]真的是小海岛大舞台,我们也听得出来送欢笑到基层,对基层百姓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其实这样的感动故事在送欢笑到基层十年多的204场演出当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今天也请到两位嘉宾来到我们的直播间和我们分享一下,送欢笑到基层幕后的更多故事。首先介绍就是坐在我身边的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中国曲艺家协议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曲艺家协议主席,著名的滑稽戏演员王汝刚老师,欢迎王老师。
[ 2015-08-02 20:19 ]
[姜昆]我觉得当我看到了,他们的价值,看到他们心里和脑子里边的价值观,看到我们这个核心价值观对我们民族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看到他们我觉得什么苦什么累都没有了。
[ 2015-08-02 20:18 ]
[周围]每天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礁石,就是这样一个一望无际的大海,这需要什么样的定力,需要什么样的信念,才能够驻守在这里边,所以这一点让我着实的感动。我作为文工工作者如果不为这些人去摇旗呐喊,不为他们去宣传,不为他们而创作,不为他们演出我们为谁演呢,所以今天着实也是给我们上了一课。
[ 2015-08-02 20:13 ]
[记者]短短两个小时的海岛演艺经历,也让曲艺家们感触颇多。[ 2015-08-02 20:13 ]
[群众]姜昆老师能为我们写这个对联,我们和老王真的很高兴。真很高兴。我们就希望你们生活当中多一点快乐。姜老师他们来慰问我们,平时我就在电视上能看到,今天真的能看到活的了。
[ 2015-08-02 20:11 ]
[记者]轮到姜昆表演,他先和戴志诚、鞠萍合作来了一段京剧《阿庆嫂》,随后他和戴志诚表演了一段响声,虽然不长,但是笑料不断,将王冀才和王世华夫妇乐得合不拢嘴。现场也传来一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姜昆等四位艺术家在现场合唱国歌,陪同王冀才和王世华升了一段国旗。姜昆还挥洒泼墨为守岛夫妇抒写了一副对联:“题马西风战争海浪,世华冀才守边防。”表达了自己对二人对自己最崇高的敬意。
[ 2015-08-02 20:10 ]
[记者]早上八点半慰问团到达开山岛,姜昆一上岛首先向26号王冀才紧紧拉住姜昆的手,一路带着大家来到这个升旗平台,升旗平台成了简易舞台,演出在鞠萍组织下开始,一开场鞠萍就先和周围合作演唱了黄梅戏《天仙配》随后周围的一首《战士第二故乡》唱出的守岛夫妻多年的的心声。在鞠萍的邀请下,王世华唱出了最浪漫的事。[ 2015-08-02 20:04 ]
[鞠萍]广宁县开山岛民兵哨所王冀才、王世华夫妇28年如一日坚守海岛,在面积仅有0.01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默默守护,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海航事业,感动了很多人。姜昆、鞠萍等在出租观看了他们的事迹后,决定前往慰问,前往开山岛的穿上船上鞠萍对记者说。
[ 2015-08-02 19:51 ]
[主持人]在这台演出当中,中国曲协副主席黄宏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鞠萍共同主持,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登台献艺,其中既有中国曲协副主席籍薇演唱的梅花大鼓,也有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刘全利、刘全和两位老师表演的滑稽小品,更有大家熟悉和喜爱的相声演员姜昆、戴志诚表演的相声。此外还有陕西相声新生代代表苗阜、王声,北京相声新秀董建春、李丁,以及北京快板沙龙李世儒、刘金霏、徐涛,也为北京东城的百姓们表演了相声和数来宝。“送欢笑到基层”是一项公益性活动。每次都是中国曲协领导身先士卒、亲自带队,以五六位当红明星为主,带领几位年轻演员,每次十多人,就像是一支“乌兰牧骑式”的小分队,把曲艺送到很少有机会进入剧场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村田间、厂矿工地、校园军营等基层这些一线的群体当中去。去年10月22号,参加第八届中国曲艺节的曲艺名家们专程来到了江苏连云港的灌云县开山岛,为全国时代楷模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向他们28年如一日坚守祖国海防前线的先进事迹表达了崇高的敬意。接下来来听一下记者采制的录音报道。
[ 2015-08-02 19:45 ]
[主持人]传承文化经典,荟萃艺术精品。亲爱的听众和网友,大家晚上好!这里是每周日晚为您播出的《中国大舞台》节目。我是主持人子文。在首都北京向各位送上夏日的清凉问候!在节目的一开始,子文要给您介绍一种特殊的演出活动,这个演出活动当中,表演者们走遍大江南北,涉农田、进课堂、下矿井、走军营。此外,他们在全球的11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演出的身影。他们发挥中国曲艺灵活轻便的优势将活动打造成精品工程,跋山涉水把欢笑送到了家万户。说到这,熟悉的朋友可能猜到了。没错,我介绍的就是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品牌活动"送欢笑到基层",那今年这项公益性演出活动已经开展了整整十年!从2005年4月5号在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社区“百姓书场”举行的第一场慰问演出,到2015年6月10号在北京市东城区玉蜓公园文化广场举行的第204场文艺惠民演出。十年来,中国曲协组织开展的“送欢笑到基层”活动足迹踏遍了全国的29个省区市,直接观众人数超过200万人,参与演员达到两万人次,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你现在听到的这段音响,就是来自于中国曲艺家协会“送欢笑到基层”10周年走进北京东城区玉蜓公园文化广场“百姓周末大舞台”的专场演出,这个节目是由中国曲协牡丹奖获得者、北京市歌剧舞剧院鼓曲演员张曦文表演的说唱《京剧脸谱》。
[ 2015-08-02 1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