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主题 > 正文
喻国明:设立国家应急广播日 开办专门应急广播频率
2013-07-02 14:52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喻国明发言
中广网北京7月3日消息 7月2日,我国传媒界多名顶级学者、媒体代表和政府应急救灾部门负责人汇聚北京参加“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出应急广播的声音——‘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的试验意义”研讨会,讨论四川芦山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媒体应在救灾及灾后重建中发挥的作用。研讨会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震后联合四川、雅安、芦山三级广播电视机构启动的“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这一面向当地群众的新传播方式为主要对象,研讨了灾后灾区受众的信息需求、应急信息在灾区传播的规律等问题。
亲身参与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工作的新闻工作者、青年志愿者、救灾志愿者等从不同层面介绍了应急电台运行的情况及其对应急电台的认识。与会学者认为,在自然灾害发生后,专门面对灾区群众,传播当地特定的灾害预警、救灾物资发放、重建安置等信息是媒体的重要社会责任。目前这一领域在国内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在4·20地震后的启动,恰恰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建议:“设立‘国家应急广播日’,开办专门的应急广播频率,让百姓像熟悉119,110一样,在危机时刻使用应急广播。”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些长足的进步,但是实际上还是有一些需要构建和完善的地方,广播就是在这种应急体制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通讯环节。
他说:“应急广播应该是顶天立地的一种关联的通讯方式,所谓顶天就是强调它的权威性,领导部门权威的这样一种工作部署、情况通报、权威解读,相关信息的确认和发布。再就是立地,立地就是要站在灾情、救灾、灾民需求的角度来构建基本内容,而这样一种内容的构建,要跟两个技术手段联系在一起。”
应急广播应该成为这样一个通讯手段当中的骨干,还需要各种各样的支脉,各种各样的毛细血管。今天所拥有的多种传播手段,比如说像手机、微信、微博等等这样新的老百姓可以掌握的各种各样的手段,实际上也应该在应急广播体系的构建当中,整个上中下游通讯的联络、内容的构成、传播网络的构建当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他们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彼此之间的角色分工。这样才能使应急广播的核心主流作用以最大的效率扩散出去,而同时又会成为各种传播最大的信息节点,而把各种相关重要的信息能够及时的汇集上来。
他还建议,从全面的角度来说,有必要通过某种机制来倡导形成一个国家应急广播日,用这样一个专门的日子,每年在这样一个时候,对于应急广播的概念、使用以及群众性的这种参与,进行一种普及性的活动和互动式的活动。应急广播从国家的层面,从制度建设的层面,不但要有一般性软硬件应急机制的建立,也需要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应急广播应该有特定的频率,像110、119等等这种应急电话一样,一旦人们在灾难当中有所求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一个呼号,首先想到的一个频率就应该是应急广播这样的频率。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应急广播的效能才能发挥到最大限度。要让从3岁的孩子一直到80岁的老人都知道需要的时候,在一个特定的频道上寻求相关的应急信息,这样才能真正使我国应急广播成为在应急机制当中最重要的核心通讯角色。
编辑:安红丽
猜你喜欢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