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要闻 | 报摘 | 纵横 | 图站 | 调查 | 快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快讯

对话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空间站系最大梦想
2011-09-29 17:47   来源:新华网    打印本页 关闭
    

图表: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全过程。 新华社记者 崔莹 高微 编制

  新华网甘肃酒泉9月29日电(记者孙彦新、徐壮志、李惠子)一本厚厚的“太空对接故事”放在手头,一张和蔼可掬的笑脸,54岁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带着温和、自信与从容,于天宫一号即将发射之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这次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技术的特点是什么,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中国载人航天未来远景如何?5年前接替王永志出任总设计师的周建平娓娓道来。

  跨越:中国航天的最大特色就是少花钱、多办事、效率高

  “中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一贯的优势和特色。”周建平说,“美国和俄罗斯当年一次试验只解决一个问题,而我们这次飞行试验除主要任务交会对接外,还可达到3个目标。”

  相比美、俄每次都需要发射两艘飞船进行一次对接,我国一个目标飞行器与3艘飞船先后对接的“1+N”模式,减少了2次发射,显著降低了成本。

  除此之外,这种模式还一并解决了其他3个问题:一是缩短了空间实验室的研制进程,天宫一号各项性能指标瞄准空间实验室研制,空间实验室将主要基于目标飞行器技术基础进行研制生产。二是对空间站关键技术提前进行了验证和积累,天宫一号将试验空间站必需的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中的关键单项技术,如控制技术、电源技术、推进剂贮箱技术等进行一定改进完善后,可直接用于我国未来的空间站上。三是将在目标飞行器上开展多项科学实验。

  40多年前,美、俄就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13年前,由16个国家参与的国际空间站第一个舱段也升入太空。作为后来者,中国的差距尚大。周建平说:“我们唯有三步并作两步,少花钱、多办事、高效率,才能实现跨越与追赶。”

  挑战:两个高速飞行的航天器交会对接困难重重

  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飞行的科技理论基础主要是轨道动力学和控制理论,但在工程上实现绝非易事。国外的成熟技术从来不卖给中国,我们只能从零开始。

  周建平说,这给从未涉足这一领域的中国航天人提出了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测量。由天链一号卫星、国内外16个陆基测控站以及3艘远望号测量船组成的测控通信网,具备了对飞船和天宫一号的准确测定轨和轨道预报能力。

  当两个航天器相距只有数十公里时,测控网无法对他们的相对位置提供更精确支持,需要航天器之间互相配合,逐步接近。虽然采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微波雷达、激光雷达、图像测量等技术,但地面无法完全模拟太空环境,所以能否有效成功还要通过这次试验来验证。

  第二个挑战是控制。首先是控制精度,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飞船必须在两个飞行器相接触前,将与目标飞行器的横向偏差控制到若干厘米的范围。其次,送入太空的每一公斤甚至每一克重量,都是精打细算、十分珍贵的。如何消耗最少的推进剂完成交会对接,也是对控制策略和方法的重大考验。如果消耗过多推进剂,就会影响航天器寿命,甚至导致失败。我国自行研制的9自由度地面仿真模拟设施,被国外同行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交会对接地面实验设备。然而,美、俄在交会对接实验初期的大量失败表明,地面和太空完全是两回事。

  第三个挑战是对接。经过复杂的测量和控制过程后,两个航天器终于越挨越近了,这是最紧张的时候。航天器上的捕获机构像钩子一样,实现两个飞行器的捕获。此后,缓冲、拉紧、锁紧这一系列动作必须一气呵成。稍有闪失,每秒7.7公里高速飞行的航天器就可能会酿成重大事故。

  当然,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防范问题的发生。

  风险:交会对接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最大的一次

  对于1977年考入大学就与航天结下不解之缘的周建平来说,风险,始终是他头脑中思考的问题。

  “如果我具体知道哪里有风险,知道哪个环节、哪项技术最容易出问题,还同意火箭发射升空,这是绝对不能容许的。”

  周建平说,我们认识到并承认交会对接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风险最大的一次。“由于我们从没搞过、没有经验,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可能导致我们还有认识不到位的地方,这才是最大的风险。”

  针对这样的风险,科技人员采取了诸多手段提高系统可靠性。“首先,在设计上采取备份手段,东方不亮西方亮;采取余裕度设计手段,有个比较大的包容量,能够包住可能出现的偏差。”

  “其次,我们反复研究飞行程序和策略,一旦出现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各种意外情况,也要有手段来应对,继续执行后续飞行任务,或进入安全模式和保护状态。”

  “第三,充分发挥工程全系统的能力,例如当发生火箭入轨偏差较大的问题时,用天宫一号的动力来弥补;当一个系统遇到突发情况,用其他系统的能力来帮忙。”

  历史上的航天事故,绝大多数都发生在事先没有想到的那一点。周建平说:“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全力以赴保证设计正确,保证地面试验验证真实、充分,保证产品生产质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想到及没想到的各种意外,做足应急预案。”

  “航天人,就是要勇于面对风险,但绝不盲目冒险。”周建平说。

  梦想:中国的空间站愿为全世界科学家提供平台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从天宫一号到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周建平说:“这一切,都在为建设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做准备。”

  下过乡、当过矿工的周建平,或许并没想到这一生竟然拥抱太空。然而,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他个人最大的愿望是:“建造一个让全世界华人自豪和骄傲的中国空间站,造福人类。”

  周建平说:“国家已经批准立项建设空间站,我们正在进行方案论证。”交会对接,是建造空间站必须掌握的一项关键技术,迈出这一步,空间站指日可待。

  空间站可以提供地球上不具备的科学研究平台,其微重力、高真空等条件对材料学、生物学、医药学具有特殊意义,其高位置的优势对地球科学、外太空探索极有意义,可以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历史上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很多卓越贡献,今天的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为人类探索太空和科学进步做出新的更多贡献。”周建平说,“中国的空间站,不仅是中国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也会敞开大门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提供平台,为世界科学进步、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孙彦新 徐壮志 李惠子

责编:晓凡中国广播网

高清组图

更多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