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晨曦

我很荣幸有这个机会走进央广直播间,因为在我们唐山市有好多优秀的80后,我只是其中的一员,我代表我们80后诚邀全国各族人民到唐山来,只要你来唐山,一定会让你大饱眼福,不信你就试试。

灾害的发生主观上大家都不愿意,但客观上又不可避免,唐山地震是地震灾害的百科全书,也希望所有有志于这方面研究和思考的朋友到唐山来,咱们共同探讨研究。灾害经济学有一个说法叫减负等于加正。减少损失就等于增加收入,唐山的经验不是属于唐山自己的,是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的,这些正能量的东西也是我们现在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所需要的。

张世奇

田金芳

希望全国人民到我们唐山去看一看唐山这40年的巨大变化。

当时在电视上看到这个新闻以后,我就意识到唐山当时地震最需要什么,汶川就需要什么。我第一个想到解放军,我们国家不管发生什么重大的灾难和事件,都会出现我们绿色的身影,他们是最艰苦、牺牲最大的,所以我在第一时间买了6万块钱的白色T恤衫,因为他没有时间去洗自己的衣服,给他们亲自送过去,帮助解放军救人,他们救出的人我知道怎么护理这些伤员,帮助解放军做饭,在那呆了7天。

田金芳

主持人

田大姐参与了汶川地震救援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唐山这40年发展的过程。在研究的程中,我对唐山城市的特征有一些想法和看法,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性格特征,而唐山这个城市的性格特征与不平凡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唐山有着自己特殊的经历和体验,而这种特殊的经历和体验以及这40年恢复建设跨越发展的过程,实际这既是一个经历,也是无论是研究还是作为其他地区发展,也有好多经验值得借鉴的东西。另外唐山也是一个感恩的城市,感恩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当年唐山地震灾害发生之后,救援的过程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也包括广播的参与。另外,感恩还在唐山人民在后来这40年发展过程中,不断用自己的行动,一方面建设自己,发展自己,同时不断的在回馈社会,所以这么多年,每当有重大的社会灾害发生之后,行动最快,相对最科学的应该是唐山。

张世奇

主持人

灾害或许我们无法去完全避免,但是怎么样让我们的社会重建,并且随着时代的推移,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今天我们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强大的自信去面对灾害,重建我们的家园?

我作为唐山的80后,我自己没有亲身经历惨痛的大地震。听我的长辈经常会提起这一段,我们从小到大上小学、上中学,老师们都会教导我们地震中怎么自救,怎么样保护自己等等,我们是成长在新唐山的这一代,应该传承当时唐山精神,顽强的毅力,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我经常也会教育我的下一代,不忘初心,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好。现在唐山的变化真的特别的巨大,可以用沧海变桑田形容。

付晨曦

张世奇

这40年,既是一个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建设过程,同时也是包括唐山,包括整个社会都在围绕着灾难进行思考的过程。对于40年前地震灾难的发生,表面上看是一个建筑城市的倒塌,但实际上具有本质意义的东西,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城市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好多社会功能转瞬之间被地震灾害中断。还有一个具有本质性意义,生命。伤者留下的社会问题要处理,遇难的人留下来的是活下来的人想念和思念。40年来唐山人每到这个日子,不知不觉整个城市的情绪就会油然而生。

当时没有传递信息的设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飞机上往下撒传单,就是党中央的声音,那时候说唐山人民要坚强起来,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看到这些传单的时候,那时候还小,我就捡到了几张,我保存了好几年,后来因为家里面老搬家,我挺留恋那几张党中央的声音,党中央的声音传递到我们广播电台的,很高兴。

田金芳

主持人

当时广播的声音、大家的鼓励,如何理解这样信息传递的作用,你有没有感受到彼此间的鼓励?

看到我和我的唐山家乡一起成长,看到40年的巨大变化;第二我从地震的阴影当中走出来了。 我身边的朋友都是幸存者,他们也从地震的阴影走出来,我现在的生活很好,很幸福。

田金芳

主持人

当时地震发生,田金芳15岁。其实很不想再去触碰那段历史,今天已经过了40年了,在您看来经过岁月的荡涤,对于您个人来说,对于您家庭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我希望唐山更加美丽,我们的广播蒸蒸日上,能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刘振敏

杨正泉

我亲眼目睹了唐山从地震到现在的变化,感受到唐山人民的奋发图强的力量,也感受到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民族艰苦奋斗的力量。这是很好的传统。在历史当中,广播发挥了它的作用,在今天广播依然起到重要作用,传达中央的精神,传达观众的信心,反映人们的呼声,作用不可低估。尤其在应急事件当中,广播人能够做出贡献的一个最好、最重要的时机,我们要增强我们的自信,我们要努力的工作,把每一件事情都会做得更好!

地震已经过去40年,但是我们每一个唐山人,每一个大地震的幸存者,都没有忘记初心,我们的初心是感谢党中央、感谢解放军,感谢全国各族人民对唐山大地震的无私支援,大力支援,我们的初心是感恩、博爱,让我们祝福各种听众今天晚上听了我们的节目以后,跟我们有同样的感想,我们感谢全国人们,当然我们也感谢全国的广播人。

王树斌

主持人

请每位嘉宾送出对唐山的祝福。

30周年的时候,唐山人民政府邀请我去参加了他们的纪念活动以后,我看到了新唐山的面貌,看到了它的忙碌,看到了它的大楼,看到了它美丽的公园,还有墙上的那个抗震的名单,我掉眼泪了。我想了很多很多。经过30年的奋斗,唐山人民的精神多好,全唐山都发动起来,人人为建新唐山而努力,建设着。所以我很激动。现在是40周年,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一个新崛起的唐山兴起来以后,我感到很振奋。再一个就是我为我们的广播骄傲,尤其是我今天看到很多年轻的广播,我特别高兴,我觉得我们的广播事业大有前途。尤其在像地震、突发事件,广播照样能够起作用,无论是老广播,或者年轻的广播,大家都要继续奋斗。

刘振敏

刘振敏

地震以后,上早班的人照样上早班,到8点钟我骑着自行车就来了,我是搞时政采访的,当时中办和国务院办公室都停止了一切活动,全国上下都去抗震救灾了,我的采访范围没有了,后来听说中央台有个报道组,赶快主动申请要求参加。当时的条件很艰苦,我一个女记者没有女宿舍,别的新闻单位也没有女记者参加,一个大帐篷,住两边,一边挨着墙,两边全是床,20多个全是男的,没办法,就住到门口,20多天一直和衣而卧。当时唐山人抗震救灾精神在鼓舞我,一边采访一边余震。

第一代广播人杨振敏是因为什么样的机缘,大家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奔赴了灾区,做抗震救灾报道?

主持人

杨正泉

刚才讲的在废墟中埋了8天7夜,我记忆非常深刻。当时这个报道对全国人民也非常振奋,说明了我们被救人顽强的精神。回忆广播在地震当中的作用,当时,广播是最迅速、最广泛、最便捷的媒体,可以把中央的声音,抗震的信心准确、及时的传播到当年受灾的人民群众中,传播到全国中去,而且广播人在那时候,也发挥了传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想问问杨正泉台长,当年作为广播人,去一线参与这样的报道,指挥当时的抗震救灾报道,有没有也想到在40年后这一刻坐到了中国之声的直播间里,面对当时这样一个听众,他当时埋在废墟下面,8天7夜,您想对他,还有其他唐山人说点什么?

主持人

王树斌

通过将近9个小时的废墟清理和挖掘,我在死亡的边缘上被解放军拉了回来,对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亲人解放军在8天7夜的黑暗中给了我生命的曙光。当我在废墟下被埋压的时候,已经不记得多少天了,因为伸手不见五指,看不到光线,但是我能听到废墟外面线杆上悬挂着大高音喇叭,播送着中央慰问电的声音,而且还有咱们广播电台在大喇叭里面广播各省份、各地区、全国人们为我们整个灾区的慰问电。这些慰问电的声音支持我活下来积极自救。

在当年被救出来的一刻当时给您印象深刻的人,还有事情是什么?

主持人

王树斌

我那时候21岁。地震过去了40年,这40年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一刻也没忘记唐山大地震,那么多亲人离我们而去,我家里很多亲人,包括我的妻子,都是唐山大地震死伤24万多中的一员,我们心里是沉甸甸的,心里非常痛苦。

40年过去了,当时的情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到唐山去报道,当时是整个中央台有个报道组,我觉得我去是广播记者的责任。我是8月初去的,去的时候是个晚上,没路灯,黑呼呼的一片,等着天亮以后一看,突然脑子想起来汉语辞典中“废墟”两个字,因为我没有经历过战争,我不知道废墟是怎么理解,一下子我就完全理解的,天亮以后第一眼看的就是戴着红星帽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那都忙乎着。我当时37、38岁。

刘振敏

杨正泉

在40多年以前,唐山发生大地震的时候,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副台长,主管宣传工作,同时组织实地考察,实地了解情况,做了唐山大地震的宣传报道工作。虽然40年已经过去了,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今天谈起来,过去许多事情都依然鲜活的在广播人当中流传着,我想,今天借这个机会能够介绍一下当年抗震救灾的情况。

我叫王树斌,来自唐山,在4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当中,我作为幸存者,在倒塌的楼房的废墟里被埋压了8天7夜。整整181个小时,40年过去了,我们作为唐山的幸存者,心里百味杂陈,百感交集,感到心里又是苦又是甜,甜的是我们又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在党中央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我们唐山人民今天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作为幸存者,解放军把我从死亡的边缘抢救出来,使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我又活过来了40年,整整14600天。

王树斌

央广网

2016年7月28日21:00-23:0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特别直播《凤凰涅槃》,届时中国之声、央广网进行同步直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