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9月2日消息 9月2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化发展工程重要内容,大型文艺专栏节目《中国大舞台》亮相中国之声,播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当代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龙声华韵》,著名指挥家邵恩做客直播间与听众共赏经典。
第二首播放的乐曲是著名作曲家杨立青的《木卡姆印象》大提琴协奏曲。木卡姆是穆斯林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它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目前我国新疆的木卡姆种类是最多的, 而且“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7年的时候还成为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谈及这首名曲,邵恩表示,这个曲目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特色。一是像杨老师说的,它表现的不仅仅是木卡姆的音乐,它表现的是木卡姆的精神和它的美,通过声音这样一个简单的手段体现木卡姆的美,这种美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美,这个美是超出我们狭义的音乐作品范畴的,而实际上它写的是《木卡姆印象》。印象这两个字用得非常贴切,这个作品体现了木卡姆这种美学的理念,而不仅是局限于音乐本身。第二,杨老师用的和声语言非常的特殊,因为我们过去有很多创作的作品用的都是中国民间的音乐素材,民族的音调,民间的节奏,但这些音乐素材最终创作成为一个用管弦乐来表现的作品的时候,往往是用一些传统的和声技法,或者是一些民族化了的传统的和声技法,因为我们国家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民族的和声体系。我们过去所用的民族和声实际是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加以改良的一种民族化的传统和声,它基本的概念还是传统的、西方的,所以听起来就觉得是半中半西的。
中西结合甚至说洋为中用的过程,并不是不好,但如果不管用什么音乐素材,它还是脱离不了普通的西方传统管弦乐创作技法的部分。杨立青这个作品就很特殊,指挥这个作品,我觉得很欣慰,我们中国终于有人开始在这方面去进行探索。民族和声的探索中,我最喜欢的是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为了表现匈牙利、罗马尼亚这一代山里的民间音乐,他创作了一个全新的和声体系,所谓的轴心体系,其和声语言听起来和德奥古典甚至法国印象的和声都不一样,特别符合他这个音乐素材。他要表现的口笛、萧、大洋琴音乐素材,听起来非常非常贴切。杨老师这首作品的和声语言用得很特殊,它不是传统的,但它又不是那种特别先锋派、现代的碰撞的和声,还是有和声语言在里面。和声语言和木卡姆的调式结成一个完美的结合,这方面我觉得是非常可贵的探索。我们应该有更广泛的思维、更广阔的眼界去探讨未来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当中的和声语言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