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感谢北京曲艺团60年来给我们保留了这个基因,并且一步一步再往前走,也特别感谢今天种玉杰先生、李曾瑞先生做客我们今天的《中国大舞台》,传承文化经典,荟萃艺术精品,《中国大舞台》好戏连台,精彩不断,在下周还会继续为您呈现精彩节目敬请期待,主持人蒋术感谢各位的参与,下周日我们再见。[ 2012-12-16 22:00 ]
[种玉杰]我当然希望越来越走的越好,越来越繁荣,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一个是艺术上能够把老一辈的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而且有他们自己的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把它表现出来,符合那个时代,一个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有一个比较好的前程,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环境能够更好,再有希望更多的观众能够喜欢我们这门艺术,因为它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这是绝对不能够遗弃的。[ 2012-12-16 22:00 ]
[主持人]咱们来欣赏了一段来自于种玉杰老师《闹江州》其实演出的这一天正好咱们的中国24节气中的小雪那一天,然后著名的画家李艳老师也去了,然后献了一副她的父亲的荷花,我当时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一位同样是画家黄永毅先生说过,特别喜欢看冬天的荷花为什么呢?他感觉荷花是在冬季里做关于春天的梦,所以我觉得其实李艳老师送这个荷花突然将让我想到这一句话,咱们北京的曲艺团走了60年的时间了,也经历过春夏秋冬,经历过寒暑,现在是60年,如果是70年、80你特别希望看到那个时候的北京曲艺团是什么样子?[ 2012-12-16 22:00 ]
[主持人]所以你看咱们不管是从素材上,还是从咱们整个唱的过程当中既有传统又有创新,这是咱们北京曲艺团60年当中能走到今天,并且越走越好非常重要的原因。虽然也许现在有不同的说法,可能是不是因为网络上的段子非常的多等等,会对现在的北京曲艺有所冲击,但是实际上我们通过了今天的节目会看到,在咱们的微博上很多的90后,很多的年轻人对此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都说一定感谢艺术家们默默的坚守,同时也相信曲艺,包括北京曲艺团一定会蒸蒸日上,越走越远,还有的听众着急了,说刚才不是说让我们听完整个《闹江州》吗?别着急这是咱们的压轴节目,来自于种玉杰老师的《闹江州》最后为大家送出的这一段京韵大鼓。[ 2012-12-16 22:00 ]
[李曾瑞]而且马玉萍老师除了唱《河南缎子》以外,他还学了《单出头》作为东北的《单出头》唱二人转,而且在北京也引起很大的反响,那个时候就是一个计划生育的段子,就是王二嫂。[ 2012-12-16 22:00 ]
[主持人]所以咱们刚才在整个《中国大舞台》的节目当中我们听到了老的段子,听到了传统的曲艺,也听到了各种创新,马玉萍老师78岁的老龄,依然是带领学生们,一个是带学生,一个是在坚持演出,一个还是带尝试做各种各样的创新,我记得马玉萍老师当年说他去沈阳演出,演了也是有一个月,完了也是一直场场都爆满,并且他说当时有一个十八罗汉闹沈阳,当年咱们北京曲艺。[ 2012-12-16 22:00 ]
[李曾瑞]另外这个段子我觉得他从表演形式上来讲也是一种创新,因为原来这个段子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人演,当时董桂芝老师演过这样的段子,一个人演很费劲,有的时候跟姚老师两个人演过,这次带着两个学生来演,所以在形式上来讲话也许是一种创新。[ 2012-12-16 22:00 ]
[李曾瑞]这段应该是名段,就是《走马荐诸葛》,当时三国当中徐元直当是被刘备重用打了几次好仗之后,然后就被曹操挖墙角给挖走了,临走的时候,刘备依依不舍说,先生你走了以后你给我推荐一个人,在这儿推荐的诸葛孔明,这个京韵大鼓当中也有这样,刚才曾瑞老师唱的博望坡实际上前面像京剧。马老师特意为了这场庆典演出准备了这一段,当时大家有一个意见,是不是建议他唱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比如说《指路》这样的比较讨巧的唱段,但是马老师经过深思熟虑,希望在这场晚会当中能够带着两个徒弟,然后把这个一个非常有份量的又是经常不唱的唱段展现给观众,这个唱段原唱应该是18、19分钟马老师为了说让观众们能够更了解他的核心的部分给删减了不少,这样压缩到了12分13秒。马老师特意说这是我的最后一个心愿希望大家能够满足这个心愿,这样在那个晚会当中他这个唱段应该是最长的。[ 2012-12-16 22:00 ]
[主持人]其实比如河南坠子本身它是流行于河南地方的,但是咱们北京曲艺团把它做了各种新的带了京腔的改良,唱出了不同的风格,既然有位河南的听众特别想听河南坠子,咱们来听《走马荐诸葛》。[ 2012-12-16 21:59 ]
[种玉杰]一般来讲北京曲艺团应该说是主要以北京地区或者京津地区流行的曲艺为主,但是也牵扯到一些北方有特色,或者影响比较广的给引进来,比如说河南坠子我们团就有,以前我们也有山东琴书,但是现在可能由于时间有一些老师退休了,可能这个曲种就没继承下来,还有包括东北的二人转单出头,除了这些之外更多的还就是流行在京津地区的,比如说像相声、快板书、双簧这是属于说的这一类。唱的这一类主要就是京韵大鼓、单弦梅花、铁片、北京琴书、西河,主要是这些形式了。[ 2012-12-16 21:57 ]
[主持人]感谢各位听众继续锁定收听中国之声收听《中国大舞台》,在我们的节目的进行当中,也有不少听众朋友通过微博的方式来给我们说到他们和曲艺和相声包括听到了我们今天《中国大舞台》的感受,我们也公共同和大家来分享一下。有一位叫"行包水穷处"的听说说,忽然想起了马三立先生在相声黄鹤楼里说过一句话,说这叫生疏熟悉听不够的曲艺,今天听了真觉得没听够。另外还有一位听众叫“夜的乐乐”我们家老家在河南,听的最多的就是坠子,还有大鼓书,具体是什么样的形式说实话我也分不清,我老爸特别喜欢,我们家他自己曾经小时候做了一个大箱子,那个大箱子里头放的全是关于大鼓书或者坠子的磁带,一有时间他就用大录音机不断的在放。还有一位听众“风行部落格”说听了之后特别喜欢,但是以前我还真不是特别懂,他有一个问题想请问一下种玉杰老师,北京曲艺团是不是只表演北京或者北京周边的曲艺,比如说秦腔、昆曲或者说什么上海滑稽戏等等,就是其他各个地方的曲艺形势咱们北京曲艺团会不会涉猎?[ 2012-12-16 21:55 ]
[主持人]还没听这段《闹江州》,光听连丽如老师报幕我觉得咱们的兴致就上来了,我有点遗憾,因为还有一分多钟就要进广告,为了完整的把陈玉杰老师的《闹江州》这一段听完,咱们不如广告之后再听,咱们先听一段京韵大鼓。[ 2012-12-16 21:53 ]
[李曾瑞]我给大家讲一个笑话,这也算是相声当中的一个素材吧。有一个老人做寿,大伙正在吃饭的时候进来一个小伙子,给老爷子弄了一个大蛋糕,写着六个大字,祝您长命百岁,老爷子上前啪给了他一大嘴巴。小伙子不解,您打我干嘛啊?臭小子,您不知道吧,今年我99了。这样一个笑话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一种相声的素材,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事情说来就来。[ 2012-12-16 21:52 ]
[主持人]金斗老师说到了北京曲艺团老师的热乎劲,也说到了关于咱们现在最新创新的方式或者说是教学的方式,也包括相声应该如何来发展,。在我们的微博上有一位听众就说了,说了这么多节目当中二位老师能不能来一段,其实刚才李曾瑞老师已经给我们,我们在节目刚开始的时候已经放过一段李曾瑞老师的《方言外语》了,刚才10秒钟时间李曾瑞老师又说了一个段子。[ 2012-12-16 21:50 ]
[李金斗]今天感谢电台对我们的包装,如果不是电台对我们的包装,因为过去没有电视,都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录的相声,就听相声吧,晚上那会也没有电视,在收音机,那时候北京叫话匣子,打开一听相声,这个相声的普及这个电台是非常好,但是这些老师虽然有电视台、电台的普及,没有上过电视,但是他们所留下的艺术非常少,非常珍贵。所以现在我们借助您这个平台来宣传他们,我觉得是对我们已故的老艺术家的一种厚爱,使他们的后人能够知道我们取得的成绩我们没有忘掉他们。我跟李曾瑞老师、天祥老师等等我们四个人,最近已经出来了这本书叫做王长友先生相声教育家、相声艺术家一代总是王长友先生的一本书,因为是前天才出来了,通过这本书大家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相声,北京相声是怎么回事,天津相声是怎么会事。现在我们相声队伍比较混乱,有的说了一些不卫生的相声,甚至是一些不应该说的相声,旧社会连我们学徒的时候老师都告诉我们,这个段子给你们说一遍可以,但是不许演。现在都在演我觉得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对相声是一种倒退吧。[ 2012-12-16 21:47 ]
[李金斗]我们这个教学方法是比较先进的,有很多人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有非议,就是说口传身受落后了应该上大学,应该有一个学校专门培养,我们也看过很多的学校,很多的大学生相声演员拿着大专的水平,连打灯谜都不会说,什么叫批三国都不知道,我跟李曾瑞老师,跟天翔老师我们当时相声演员是七个,学了将近5年的时间,实际上到三年半的时间我们就实习。当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近会50段传统相声,加上自己偷学他就将近70段的传统相声,而且70段的传统相声不用我们排练。我们哥俩到台上就说,不用对词也不用排练,说今天李曾瑞不舒服了,我站起来给他捧也可以,因为前些日子李曾瑞老师还给我捧过这都不用对的,我们这种教学方法口传身受是一气呵成。[ 2012-12-16 21:45 ]
[李金斗]不是我们自吹自擂,我们特别荣幸这些老先生都健在的时候,在他们最辉煌的时候,我们天天守着他们,天天挨着他们,所以我们从他们身上受到熏陶,这些老先生各个是艺术大师,个个都是一个非常不保守的,人见人爱对晚辈特别喜爱的这么一个老师。就包括我跟李曾瑞老师的启蒙老师,就是王长友先生跟谭伯儒先生,两两位相声艺术家相声教育家,他们培养了若干个相声大腕,比如说我师傅赵振铎,给我师傅捧哏的赵世东都是谭伯儒老师的得意高徒,那么我师父是赵振铎先生的得意高徒,就包括贾正良先生,虽然是侯宝林先生的大徒弟,但是也跟王长友学,学出来之后在我的身体上,在其他人的身上没有看到老师的影子,但是没有老师我们不可能成为今天大家所认识的、所熟悉的说、所比较喜爱的一个相声演员。[ 2012-12-16 21:42 ]
[李金斗]北京曲艺团的科班是56年成立的,当时成立的时候是侯宝林先生、陈国华先生、漕宝路先生一块创办的艺人子弟的一个科班,后来1960年就国营了,国营了之后北京曲艺团就把学员班接管了,接管后招的第一期学员就是我们。因为我们上一班像马静迪老师、马奇老师到我们入学的时候他们就毕业了,毕业了当时我们就国营了,国营了之后就招的我们第二期,实际是国营以后的第一批,这是47名同学。我入学比较晚,入学最早的是我的同学王谦祥老师,他是5月份就入学了,曾瑞老师也比我早,我入的是比较晚的,他们都比我早,那么我们现在正在纪念北京曲艺团建团60周年,市委宣传部非常重视这个,鲁炜部长也几次到团里去调研,这个团虽然现在没有了。但是北京曲艺团当时阵容特别整齐,山东快书刘次昌,快板创始人高昂里三大派,首屈一指的是高凤山先生,他是一个万能的曲艺艺术家,唱快板、数来宝、单口响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双簧、太平歌词无一不通,无一不好。[ 2012-12-16 21:39 ]
[李金斗]贾老师看着我吃,我也不懂礼貌当时也很对不住人家,也没说贾老师您吃一口吧,饿的实在受不了,也没见过这么好吃的东西,我吃完了之后贾老师说怎么样,我说差不多,如果再有一份不瞧病也可以回去继续劳动,贾老师说:爷们,连我还没吃呢?你这一份可以了,还要再吃哪有啊,因为其他老师看着也挺可乐的,说这孩子怎么这样呢?说,得了我再给他一份吧,人家又给了两份给了贾老师一份,给了我一份。吃完之后贾老师怎么样,我说不瞧病了,你骑着车还给带回高碑店继续干活去吧。就这么就好了,这是一个插曲。[ 2012-12-16 21:37 ]
[李金斗]当时我们到那之后非常艰苦,47名同学都是12、13岁,大一点也就是15岁,当时我们的班主任是相声名家贾振良老师,就是侯宝林先生的入室弟子、大徒弟,当时他是我们的班主任,贾老师对我们同学都特别好非常疼爱我们,因为我们当时,因为当时正是灾荒时期粮食都要限量,所以大家就是一开始敞开了吃,后来一限量粮食不够了,不够怎么办呢?就得喝粥,喝变萝卜粥加上棒子面,时间一长小孩也受不了就拉稀了。
拉的最厉害的是我,贾老师一看很难受说这个孩子如果再这么拉下去坏了。当时我们交通也不方便60年,贾老师骑着自行车就给我带到了前门小剧场,正好前门小剧场人家中午开饭,是冬瓜汤肉片、烧茄子,两毛零五一斤的小豆米饭,他这个是按碗蒸的,一碗是三两,因为当时都是订量的,闻到这个味以后我就不走了,后来贾老师跟我说走吧,我带你看病去,结果当时我们那个医院门市间医院,他开的是山林丹。贾老说走,我说老师我不走,我实在饿的受不了,我看这些老师吃这个烧茄子、米饭,我说我能吃一口我才瞧病去,要不我一步也走不了。贾老师看着我也心疼我,好小子你别动,你就在这等着,我去给你找饭去,那个时候都是订量,贾老师就从我师傅那一份当中拿出一个一碗饭,一个烧茄子,一个冬瓜汤,我也没有管贾老师,拿过来是三口两口把这个吃完了之后,出了一身汗坐在那了。[ 2012-12-16 21:34 ]
[李曾瑞]这是刚入学时候的事情。[ 2012-12-16 21:19 ]
[李金斗]不是馒头,是一碗米饭。因为我们当时,现在考大学也好,你上哪也好,学军学这个,那个时候不学军都是学农,我们学员班要到高米店,就是到大兴前高后高那去锻炼,锻炼一个月。[ 2012-12-16 21:18 ]
[主持人]您吃过贾老师的馒头?[ 2012-12-16 21:18 ]
[李金斗]我的老师是赵振铎先生,他是我的师傅,您刚才说的这个侯柏林先生大徒弟是我们的班主任贾振良老师。[ 2012-12-16 21:17 ]
[主持人]刚才李曾瑞老师说了半夜去敲老师家门,把他们家稀饭馒头都吃了,我看过您的金斗广际,听说您的老师就是曾经您吃了他一个馒头然后病就好了,整个本来说是有病可能还进不了曲艺团了,最后因为吃了老师的馒头,最后就全身也热乎了,也好了也进了曲艺团,开始了曲艺人生,老师对咱们特别是那个时候,您13岁就进了曲艺团,可能对孩子来说是特别的重要的。[ 2012-12-16 21:16 ]
[主持人]李曾瑞您刚才也说了,您是跟着李金斗老师一块进的曲艺团,现在我们也就连线李金斗老师,说说跟跟老师之间的故事,金斗老师您好。[ 2012-12-16 21:15 ]
[李曾瑞]比如说我小的时候谭伯儒老师等是非常慈善的老人,他们拿我就当孩子一样,你有的时候我们当时的学员里头有李金斗、有王先祥、有李曾瑞,还有一个王文友我们四个人,那个时候都十几岁,看完电影饿了路过老师家门,夜里头10点来钟就敲门,敲门完了以后谭先生就把第二天做的饭,蒸的豆包和粥都让我们给吃了,确确实实对我们就像孩子一样,所以这种感觉就是从生活当中看到老师怎么做,那么对我们一生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2012-12-16 21:12 ]
[主持人]您的老师是?[ 2012-12-16 21:12 ]
[李曾瑞]这种感觉就是从小学习,我们学艺的时候老师也讲过,我们学艺要先做人,学艺要先学做人,要把做人放在第一位,而且我们的老师也是怎么说在这方面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12-12-16 21:11 ]
[主持人]欢迎各位听众继续锁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国大舞台》,今天为大家奉献的是北京市曲艺团成立60周年庆典演出春华秋实老中青名家名段专场,节目当中为大家请到了二位艺术家,一位是京韵大鼓的表演艺术家种玉杰先生,一位是相声表演艺术家李曾瑞老师。也希望各位听众通过新浪和腾讯的微博找到我们中国之声的实名微博和我们共同分享您的感受,"黄色霞"这位听众说,虽然我是个90后我也没去过北京,我对北京的曲艺形式其实也不懂,但是我就是特别喜欢这种感觉,现在是听着收音机了,要是能配上一壶好茶,安静的欣赏着各种曲艺或者是听着相声,在这样的天气当中是人生的一大享受。还有"刘德志”这位朋友说,这就是经典的味,今天这种场合我一边听着这些传统的曲艺,一边都觉得好像冬天都没有那么冷了,身上都全的暖和,都觉得特别的兴奋,确实是我就觉得咱们不管是从事哪一种曲艺的形式,我总感觉好像搞曲艺的人人都特别热乎,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是不是跟咱们平常在场子里头需要热闹有关,我总觉得搞曲艺的人都很容易自来熟的感觉。[ 2012-12-16 21:10 ]
[主持人]虽然咱们北京曲艺团是重点传承传统的唱段,但是创新一直都是业内的翘楚。所以接下来的《中国大舞台》当中也会陆续听到一些创新的作品,希望各位继续锁定收听,继续参与。[ 2012-12-16 21:07 ]
[种玉杰]实际上是这样,这个改革实际上是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但是这个改革能不能成功能不能被广大的观众所接受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比如说像50、60年代那个时候有很多的新段子出来之后它的表演方式和道白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甚至于你比如说像60年代曾经把川江号子声音引进来了,而且乐队参与进来那个演员在领号子,然后乐队跟着呼喊号子,当时那个录音我是听到录音,当时就感觉到这个艺术效果是非常好的,它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因为这个唱段本身内容给你提供这种想象的空间和发展的空间,那么我把它有机的结合进来,这个改革就是成功的改革。我们感觉业内人士感觉到,它已经跟传统的大鼓已经是变了很大,已经好像脱离了它的本体已经很远了,但是观众接受,还有像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我是蒋军军史六》所有人都认为它是一个改变成功的一段评弹的唱段。[ 2012-12-16 21:05 ]
[主持人]我记得前一段时间上演过一个叫京韵的情景的现代古曲,那个里头就是有各种新的现在灯光、舞美什么的,其实唱的都是现代的咱们的传统的单弦插曲像京韵大鼓这些,这些形式会在京韵大鼓里面或者是曲艺形式里面更多的来借鉴吗?[ 2012-12-16 21:05 ]
[李曾瑞]怎么说呢?这种事情我就觉得有这么一个叫适者生存,我们曲艺要适应这种状况,要不断的来发展和改变自己,你比如说曲艺的音乐在过去就是单弦,三弦、四胡、琵琶,后来就加了很多扬琴、低胡好象也有过钢琴的东西,也往里放过,但是在不断的发展自己,我们要适合这个,我们要把东西搞好了,你要有自己的精品、要有自己的好的东西这样你就能够吸引人,就是他不可能一晚上来听这个但是还是想听,要给观众怎么说呢?要给他一个想听和爱听,前提就得好听,所以要有好听的节目,要有好的节目来吸引观众。[ 2012-12-16 20:56 ]
[主持人]刘兰芳老师"赤眉真人"这位听众说四个字来形容就是宝刀不老,"眯眼看世界"说《岳飞传》、《杨家将》我可都是听刘兰芳老师说的,还有一位叫做"开心一笑0129"他说我平常最爱通过微博参与你们不参与了,我就想静静的听着。说到评书也是咱们曲艺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刘兰芳老师就不用多介绍了,多少咱们的听众朋友们可以说是一直在收音机当中也好,电视当中也好听着他们的刘兰芳老师的声音长大的,有一个听众就说以前十几年前我们家从农村搬到了城里头,没有电视机一家子每天晚上唯一的舆论活动就是听刘兰芳老师的《岳飞传》,恍然这么多年时间过去了,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了,但是今天重新听到刘兰芳老师的评书,依然觉得在耳机觉得非常的佩服,不过我也觉得他说到了一个现实,就是我们现在确实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一家子靠着听一段评述过一晚上的娱乐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我们的曲艺艺术来讲这到底是我们会借助更多的娱乐方式来关注,还是说还我们会越来越逼到更狭小的空间里面呢?[ 2012-12-16 20:54 ]
[主持人]所以咱们的这些曲艺演员、相声演员,应该是说跟我们的听众朋友们以及在台下看戏的这些群众朋友们,应该说是之间的互相,虽然可能你们不认识我,说不出观众的这些名字,但是互相之间的感情、互动以及互相之间的这些照顾应该是非常多,我记得在曲艺当中最长的一个算是评书,我小时候是听80多集的评书《康熙大地》等等,这评书这么长,这么大的故事,咱要是浓缩成几分钟说出来是什么感觉呢?一样可以,比如说刚才我说到的小时候听80多集的《康熙大地》,10分钟的《康熙买马》听出来同样是有韵味而且来自著名的刘兰芳先生《康熙买马》,10分钟的时间可以让你好好的享听享听。[ 2012-12-16 20:45 ]
[李曾瑞]相声这种东西更灵活一些,你比如说根据观众的现场的情况我们有时候有现挂,所谓现挂就是现场发挥的一些即兴的东西,这种东西往往现场效果更强烈,观众有一种参与感。举一个例子有时候遇见这样的情况,我们到农村演出半截停电怎么办?我那个时候演着弹着吉他,有一段吉他相声,完了以后上来以后王庆祥老师看着我,你还弹着吉他唱完以后你把电门都给憋了,结果那几句唱得不怎么样,肯定不好抓这样一个现挂,观众把他整个的情绪从那个断电的混乱当中让它缓解过来,把集中的看点落到舞台上来,这种现挂是很多的。[ 2012-12-16 20:45 ]
[主持人]相声里是不是也有这种"现挂"?[ 2012-12-16 20:45 ]
[种玉杰]这在我们的行话当中叫把点开活,实际上是就是看观众,什么样的观众我来表演什么样的节目,这个也是看出来曲艺它跟观众的互动特别在意观众对它所表现节目的反映,所以它得看观众喜欢什么,然后它去做什么样。比如说像有的时候如果说感觉到这个节目感觉不太合适了,那么我们行话当中就知道,就得往前赶着尽快把这个节目唱完,因为有的时候你在舞台上,如果跟观众没有达到默契,观众也很喜欢你,你也表现的很好的情况下,他可能因为你这场节目影响到后面的这场节目,有经验的演员就会把整个讲述故事的更改不缺的情况下把一些某一个小的段落就掐掉,观众一般来讲有的时候,他特别熟悉的时候他能听出来,有的时候他听不出来,这个不是什么职业道德的问题,他是完全是为了舞台演出的效果。有的时候我就在这个当中也曾经做过但是这样的事不多,因为平常在所谓的把节目拿出来之前,就已经考虑到这场观众它所欣赏的习惯或者欣赏的趣味是什么样的。[ 2012-12-16 20:45 ]
[主持人]所以咱们在表演的过程当中,其实是不是也会特别是在剧场,或者面对群众演出的时候,也会经常根据现场的要求做出灵活的调整,其实也挺考验功底的,种老师在京韵大鼓唱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大段的,我看您也开过专场,大段也唱我,小段您也经常的去在各种场合表演。[ 2012-12-16 20:45 ]
[李曾瑞]是这样,它可长可短。[ 2012-12-16 20:45 ]
[主持人]各位听众感谢您继续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继续锁定收听《中国大舞台》,我是蒋术。传承经典文化、荟萃艺术精品我们的《中国大舞台》每周日晚19:30-22点为您播出。今天我们的节目将会为大家介绍的是北京曲艺团60周年庆典,其实更多的是要介绍北京曲艺团陪伴大家走过的这60当中的不同的岁月,带给您的欢笑和美丽的回忆。节目当中为大家请到的二位嘉宾一位是著名京韵大鼓表演家种玉杰先生;另外一位是知名相声演员李曾瑞老师,也希望各位听众通过新浪和腾讯中国之声的实名微博和我们共同来分享您的感受。刚才有位听众他说我今天听这个节目我自己创创造了一个词叫"享听",享是享受着在听,还有可能有些朋友正在备考"牙牙广播"这位听众就说,本来我是开着收音前是想一边听着一边复习的,现在觉得果断的决定明儿我在做六级题今儿,一定要仔细认真的听好这一期节目,说到北京曲艺团60周年,其实我觉得曲艺是个特别有趣的形势,您要是愿意,比如说我听一分钟我给你个小快板,我要说十分钟可以给您说一个相声,半小时我可以给您唱一段大鼓,但是您要说听三天三夜我还能为你说评书,可长可短怎么着都可以来满足各位听众朋友的要求。[ 2012-12-16 20:45 ]
[主持人]因为新相声咱们只能听一个片段,可能很多听众朋友要抱怨了,说不过瘾啊,我想听完啊,我还想听更多曲艺啊,甭着急,咱今天节目到10点呢?还有很长的时间在稍候的节目当中,我们还会继续为大家来奉献精彩的相声,包括北京曲艺团非常精彩各种不同曲艺的形式,想听什么呢?希望您能够通过中国之声或者CNR《中国大舞台》的微博告诉我们您对于北方曲艺的感受,告诉我们您想听什么节目,我们会关注您的每一条留言,今天节目当中种玉杰和李曾瑞老师也会共同和我们来叙述北京曲艺团60年的故事。[ 2012-12-16 20:45 ]
[主持人]所以创新始终是咱们北京曲艺团在60年当中从来没有放弃过,也一直是北京曲艺团一大特色,在今天我们的微博上"刘德志"这位听众就说我就的自己走近了一个舞台,正坐在台下摇着头、手拍着的腿、眯着眼享受这场戏,我特别想喊一句来杯好茶,特别有这种舞台的感觉,还有一位听众"阎鹏飞"说还有相声吗?说到创新,听到李曾瑞说到相声那些故事,还特别想听相声,那咱们说到了北京曲艺团的创新就给您听一段新相声,因为是新相声需要一段时间的打磨,咱们先听个片断,来自于姜昆、戴志诚、郑建、周伟、赵津生共同奉献的群口相声《如此开发》的片断。[ 2012-12-16 20:45 ]
[李曾瑞]我们66年初的时候我们在上海,当时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那个时候曲艺团因为它出新,比如一些大鼓而且有它的新的东西,我们还学习了东北的二人转,单处头还有包括莲花浪我们都进行了改革进行采唱,都有很丰富的表现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说普通话包括我们的京韵大鼓也到了上海,也是引起很大的震动了。而当时的曹迪秋先生是上海市的市长,还设宴招待我们这个团,因为在上海的演出他们感觉到了一股新风,这种东西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所以在60年代的时候我们这些个演出不是相声为主,就是以曲艺相声为主,到全国各地到南方以后特别是66年,我们这波新学员毕业我们组织了一个队,还有一个当时的中年的一些演员赵振铎、赵世忠老师,还有刘思昌老师的山东快书当时在南方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因为什么呢?他们的表现形式特别的出新。[ 2012-12-16 20:45 ]
[种玉杰]作为传统的表演形式我没有赶上去巡回演出到南方,但是据我所知在60年代、50年代北京曲艺团也曾经大江南北足迹都踏遍了,比如像关学森老师,马玉萍老师他们可能当初都曾经跟着曲艺的表演团体去到南方。[ 2012-12-16 20:45 ]
[主持人]李曾瑞老师是在80、90年代曾经在全国各地去演出巡回演出,在重庆、成都等等,种玉杰老师咱们比如说京韵大鼓或者类似这些的大鼓相对比较偏重北方,北方色彩很浓,最火的时候南方的听众都非常喜欢北京的曲艺形式吗?您有没有到南方就像李曾瑞像重庆、成都这些地方演出?[ 2012-12-16 20:45 ]
[李曾瑞]他那个《奇袭白虎团》是因为在当时是在文革当中比较出色的一段快板书,在当时来讲因为只有八个样本戏,在那样一种情况下曲艺的演出在北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其中《奇袭白虎团》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它改编的是样板戏,《奇袭白虎团》的唱段,把整个的剧情浓缩在一个20分钟左右的段落里,所以大家听着挺过瘾,而且快板在当时就是新的东西不多,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它是异峰突起,这样在全国都造成很大的影响,我觉得80年代和90年代是曲艺团最为辉煌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是我们有3个队,一个团有三个队,三个队都要去下去演出,三个曲艺队演出要到全国各地去巡回演出,我们最让我感到很震惊的就是我们到重庆去演出,我们那个时候演出在一个剧场演,后来就到三个剧场去演,而且到它最大的大会堂去演出,而且在那演出了一个月将近一百场,几乎天天所有的剧场都来约我们这个相声晚会,因为在那个时候能够组织相声晚会,相声大会演出的就只有北京曲艺团有这种力量,而且也有这种影响,那个时候确确实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就是说一个月的时间演了一百多场的相声晚会,而且还要让我们留下,因为下边的计划要到成都去,所以就不能在留在那了,所以在重庆的时候那种盛况可以说我终身难忘的事情。[ 2012-12-16 20:45 ]
[主持人]那会儿记得种梁厚民说的《奇袭白虎团》走到哪都有所有人围着的感觉。[ 2012-12-16 20:45 ]
[李曾瑞]我觉得最辉煌的年代一个是60年代,再有就是80年代、90年代,这两个阶段就是在曲艺团来讲是比较辉煌的。[ 2012-12-16 20:45 ]
[主持人]所以这一次春华秋实算是老中青三代名家名段都会聚在一起,这个关于春华秋实这一段专场,咱们稍候还可以专门的听到很多的相声、评书、单弦以及种玉杰老师的京韵大鼓,还可以听到河南坠子等等了,这在稍候我们会慢慢的和大家一起共同来分享。其实有时候想想一个团60年,就像一个人60年一样,成长的过程当中一定会有年轻的时候,有辉煌的时候,也一定会有一些失落的时候,李曾瑞老师您算是赶上过咱们北京曲艺团最辉煌的年代,那大概是什么时候?[ 2012-12-16 20:45 ]
[种玉杰]对,他们应该说是在03年北京市有一个人才引进的政策,就是招了一个大专的一个尖子班,这样就是特意为当时的几个院团培养的,当时北京曲艺团的后备力量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断层,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还有文化局对这个事非常的关心,所以特批了我们八个名额,这样我们招收了这几个学员,这几个学员现在都是我们团的一个新生力量,而且他们是很有希望的一批年轻人。[ 2012-12-16 20:45 ]
[主持人]六种形式融汇在了一个7分钟的古曲连唱当中,而且我那天看好像都是比较年轻的演员在唱这一段,都是咱们北京曲艺团的新生力量吗?[ 2012-12-16 20:45 ]
[种玉杰]刚才这位听众说的都不错,单弦、北京琴书、京韵大鼓,还有一个铁片大鼓,还有一个是梅花大鼓。梅花大鼓是杨飞。还有一段是河南坠子应该是六种形式。[ 2012-12-16 20:45 ]
[主持人]来看看大家有没有听出来里头到底有多少种曲艺形式,我听说三种单弦、京韵大鼓和北京琴书,种老师给我们说说这里面大概融汇了多少种北京的曲艺形式?[ 2012-12-16 20:34 ]
[主持人]感谢各位听众继续收听中国之声收听《中国大舞台》我是主持人蒋术。听到这样的一段音乐大家就应该感受到了北方曲艺的各种不同乐器、不同唱腔的这种魅力,说道北京曲艺团60年来北京曲艺团可以说是融汇了北方曲艺最多的种类,或者说是人才最齐备的专业团体,在建团初期号称有100单八将,100多人在当时全国最大的也是曲艺种类最全的曲艺艺团,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情书泰斗关学曾,河南坠子的表演名家马玉萍,三弦胜手韩德福等等了,这一说起来曲艺的类型非常的多,表演的作品非常的多,名家名段也的多,所以今天我们为大家奉献的就是北京曲艺团成立60周年的名家名段的专场春华秋实。刚才大家有不少的问题,"西边散步"的这位听众就说了,说那伴奏的乐器叫什么呀?是单弦吗?也有一些听众就说了,这个鼓那个鼓各种各样不同的鼓它们到底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呀?这当中听众也有内行的,咱们有一位听众"鼓楼蓝大少"就是我刚才说的,可能是说小品那位,说小品之前先得唱点京韵大鼓,他说我特别京韵大鼓,有伴说伴唱特色,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然后有不同的派别的创作,比如说有流派等等,咱们今天节目当中也请到了曾经的北京曲艺团团长京韵大鼓的表演艺术家种玉杰先生以及著名的相声演员李曾瑞老师,一起和大家说说关于古曲曲艺相声的故事,也一起说说关于北京曲艺团60年的故事,这位听众你既然是行家,咱们听听接下来的这一段当中有多少种鼓曲,又有多少唱了北京曲艺团名人呢?[ 2012-12-16 20:34 ]
[主持人]所以今天咱们的节目也会重点来为大家奉献这一台人民大会堂种老师说的这一台晚会,春华秋实老中青名家名段专场,刚才咱们听了两段,在节目之后我们想在广告之后大家一气听各种各样的古曲,连唱请大家锁定。[ 2012-12-16 20:34 ]
[主持人]上次10月份东城区周末相声俱乐部那一场,姜昆没去成,写了“万象归春”四个字,拖人特意带了墨宝送过去,这次在人民大会堂的专场演出,姜昆当晚又要坐飞机去云南,但是他这回是赶在了第一个演出,演完了直奔机场,宁可错过飞机不远错过演出了,和戴志诚、郑健、周炜、赵津生,一起奉献了一个全新创作的作品《如此开发》,我们今天可以先听为快。[ 2012-12-16 20:12 ]
[种玉杰]你说的公益场如果说近些年来年年都得到一二百场,明年所谓公益场50场是一个专门宣传十八大的一个有50场公益场,今年做了北京曲艺团建团60周年庆典活动,系列活动它是一个系列活动,它是从春节以后就开始策划开会,就开始运作这些事,那么从第一台晚会叫"幸福北京",也就是宣传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厚德、包容这八个字,围绕这个创一台晚会,是在5月28日在国安大戏院演的,在往后我们又做了系列几台节目,一个是牡丹奖的获奖者,牡丹奖就相当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地位一样,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那么牡丹奖者获得者做了一台晚会,又是我们的青年演员代表是我们的未来,我们也做了一台晚会,还有相声的专场,还有包括张志强、刘天凯相声的专场,还有等等等等最后我们是在人民大会堂做了这一台建团60周年庆典晚会。[ 2012-12-16 20:12 ]
[主持人]所以其实咱们的各位听众朋友们在北京曲艺团成立60周年的庆典当中可以说是有福气了,这次北京市曲艺团为了庆祝建团60周年的庆典演出,种老师咱们有很多场,听说明年光公益演出就50场,完了今年好像从5月份开始一直都在演是吧?专门到各个地方?[ 2012-12-16 20:05 ]
[李曾瑞]那个时候特别是周六周日,而且到了春节的时候比较忙,那个时候春节各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工会,工会就要请一些剧团来慰问工人,每年到春节的时候我们很忙都要赶场,一天要赶好几个场子,那个时候像什么中山公园、海淀、影剧院、朝阳剧场、什么吉祥、长安就这些剧场几乎都要,每到春节的时候都要去演出。[ 2012-12-16 20:05 ]
[主持人]听说咱们北京曲艺团最兴旺的时候,一天要同时演三台相声,好像那个时候全国的各个曲艺院团做不到这一点。[ 2012-12-16 20:02 ]
[李曾瑞]特别是相声。相声这门艺术它是跟观众交流最普遍的,为什么呢?因为相声的艺术效果要靠观众和演员共同来创造,没有这种互相的刺激就没有,就没有相声艺术,因为相声艺术的效果是要通过笑,笑声就来自于观众,不可能来自于演员,如果演员在台上笑个不停这就是演出的失败,那么观众在台下笑下来满堂彩就说明演出的成功,相声艺术也是曲艺相声的一种,曲艺相声具备这么一个基本的特点,现场的观众和演员共同创作的一种艺术效果。[ 2012-12-16 20:02 ]
[主持人]我都要大喘气一下,跟着他这个口气好像就倒上来这种感觉,我觉得这有时候看戏就是这种感觉,曾经有一位戏剧评论家写了这么一段话,他说看戏感觉是台上的疯子台下的傻子,虽然这话说的虽然疯子、傻子听上去不太好听,但是有的时候可能是不是在我们的舞台上就是这种感觉,就是台下听着听着不知道怎么就走进去了,台上演着演着自己完全也就融到这个戏里去了。咱们以前北京曲艺团我觉得很多的都是在这一剧场里头,就跟听众朋友跟群众们都在一块,不像现在比如说有的电视什么的,以前就基本上是在剧场里头演出,这种跟群众互动的感觉应该是非常的强,有时候甚至还会现场改词是吗?[ 2012-12-16 19:56 ]
[主持人]说了这么多我们应该听听,在这一次北京曲艺团建团60周年庆典演出,春华秋实老中青名家名段专场当中,马增惠老师唱了一段,马增惠和马增芬老师一家人,是姐妹俩,马增芬是马增惠的二姐,咱们就来听听来自于78岁高玲的马增惠老师,西河大鼓铃珑塔绕口令。[ 2012-12-16 19:56 ]
[种玉杰]这《铃珑塔》绕口令大家听着最多或者影响最大的应该是马自文老师,也是咱们中国广播说唱团的当时的四大金刚之一,唱的《铃珑塔》绕口令,他不光是这一段,还有包括其他的一些长短也都非常的知名。这段应该说就是用这种西河大鼓表演的形式去表现一种技巧,也就是说绕口令的技巧,这个实际上更多来讲,在技巧当中又把西河大鼓的韵味又表现的淋漓尽致,应该是当时包括后来在教学当中都是一段非常经典的唱段,在演出当中也是非常火爆的,不管是到北方地区熟悉它的环境当中去演唱,就是到不太熟悉的地方,比方说到南方地区这段绕口令也同样获得了南方听众广泛的喜爱,就是因为又有技巧又有趣味性,而且还能展示出演员高超的一种表现能力,所以说是一段经久不衰的经典唱段。[ 2012-12-16 19:56 ]
[主持人]所以一说到72年、60年,这一说起来咱们跟曲艺团在一起的时间都是好几十年的时间了,而且也是跟着曲艺团老一辈的这些艺术家,不光是在一块学艺术,也经常在一块生活,也在一块学做人,有很多的故事可以说,微博上今天的听众互动是非常的强烈,一说到北京曲艺团大家各自有不同的回忆,"T66”这位听众说,我特别记得那时候有铃珑塔塔铃珑,久违的北京老味道的别好听。"古老罗兰大少"说以前吧,我就记得我必做了一个功课,他是说小品的,他说我就是个小品演员,但是我做小品以前必做的一个功课的我每次说小品之前,我要唱一段京韵大鼓。还有一位听众叫做"科老三买买提"可能是位新疆听众,说李曾瑞老师,我从小是看曲苑杂坛这个栏目认识您的,我觉得您身上特别有一种老北京人的憨厚,也有一种精气神,气定神闲,优哉游哉的,说出来又特别的可乐,又特别淡定。还有一位听众他在洗碗,他说我本来是洗着碗在听相声的,后来觉得这节目不能洗着碗听,因为这个手的乐的已经胸口疼快握不住碗了,刚才既然有听众说到了,他们对于北京的一些曲艺的怀忆,有一位听众特别想听《铃珑塔》,这铃珑塔其实是个绕口令,我们主持人也会说,相声演员也会说,那为什么铃珑塔这个绕口令特别不一般呢?[ 2012-12-16 19:56 ]
[李增瑞]我是60年,我们俩个人我跟种玉杰我们两个差一轮,他是59年生人,我是47年生人,我是60年到的曲艺团,他是72年到的曲艺团还是差一轮。[ 2012-12-16 19:56 ]
[主持人]李老师好像时间更长,种玉杰老师是72年,李老师是?[ 2012-12-16 19:45 ]
[种玉杰]我应该到曲艺团工作将近40年,但是跟曲艺结缘是整40年,是72年考入了北京艺校的曲艺班,然后75年毕业之后分配到曲艺团工作,从此就在曲艺团一直就没有离开过。[ 2012-12-16 19:45 ]
[主持人]您是什么时候进北京曲艺团的,多少年了?[ 2012-12-16 19:45 ]
[种玉杰]谢谢。[ 2012-12-16 19:45 ]
[主持人]所以其实刚才通过李曾瑞老师简短的来介绍《方言外语》这段相声创作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北京曲艺团的这些老师们创造一个相声,要到各地采集方言,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进行创作进行磨合,这其实就是咱们的北京曲艺团这么多年来60年来能够出这么多名家、名段、名品重要的原因。今天咱们节目同时又非常荣幸的请到了曾经是北京曲艺团的团长,现在是北京歌剧舞剧院副院长种玉杰先生,这是咱们中国非常有名的京韵大鼓的表演艺术家了,种先生欢迎您。[ 2012-12-16 19:40 ]
[李增瑞]因为什么呢?这个段子有一定的难度,过去有一个段子叫《家庭方言》就是说一个家里面有五个地方的人讲五种语言,我们就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发展了,英语是大家都非常愿意学的一种语言。而在学习的当中就是也有不少这样的笑话,就是它有方言特点,所以我们听到山东人讲这个笑话以后,我们就到天津、四川、湖北、东北去问一问打听这样的来积累一些资料,就根据老的传统家庭方言的那种格式、模式、继承传统,而且把它变成现在的方言外语,这个节目演出以后很受欢迎,因为特别是到我们曾经到过新加坡、到香港台湾或者到美洲去演,有些华人反映特别强烈,因为他们都感觉到了有方言的东西在里面。[ 2012-12-16 19:40 ]
[主持人]创作一个相声段子三年的时间?[ 2012-12-16 19:38 ]
[李曾瑞]这是90年代的一部作品。这个作品是当初我们听山东人讲了一个笑话,就是山东人讲英语的这样一个笑话,后来我们就进行了搜集到各地方都去搜集搜集,有没有这方面的事情,这个节目的创作是从90年左右就开始了,拿出来的时间是93年。[ 2012-12-16 19:38 ]
[主持人]其实这已经是我第N次听相声了,但是依然会觉得非常的有趣,来自于和王谦祥和李增瑞老师的《方言外语》,那今天我们《中国大舞台》非常的荣幸请到了这位相声的演出者,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相声的演员李曾瑞老师。咱们的第一位嘉宾已经出场了,这是您在十几年前的一个作品了。[ 2012-12-16 19:37 ]
[主持人]在北京曲艺团建团初期,演员有100多人,号称一百单八将,在当时是全国最大的,曲艺种类也是最全的。60年来,著名的鼓曲艺术家几乎都出自北京曲艺团,如琴书泰斗关学曾、京韵名家孙书筠、铁片大鼓名家魏喜奎、河南坠子表演名家马玉萍、三弦圣手韩德福以及孙雅君、马静宜等。[ 2012-12-16 19:37 ]
[主持人]在介绍今天节目的嘉宾以及北京曲艺团之前,我想咱们今天换个形式来介绍,既然是曲艺团,那我们就用曲艺的形式,来为您介绍北京曲艺团六十年来的辉煌,顺便也给听众朋友出个题,一会儿您用心听,用心数数在这段鼓曲联唱当中,有多少鼓曲种类,又说到了多少北京曲艺团的名家名段。[ 2012-12-16 19:34 ]
[主持人]通过新浪或者腾讯微博@中国之声或 @CNR中国大舞台,我们会关注您的每一条留言。另外,中国广播网也会同步音视频直播今天的《中国大舞台》,欢迎您关注![ 2012-12-16 19:34 ]
[主持人]也成为您文化记忆的重要一部分。欢迎您和我们一起说说您和相声、和北方曲艺团之间的故事。[ 2012-12-16 19:33 ]
[主持人]无论您多大年纪,在中国的哪个城市,我相信您一定通过不同渠道听过他们的相声,看过他们的曲艺演出。[ 2012-12-16 19:32 ]
[主持人]北京市曲艺团成立60年来,汇聚了各类鼓曲艺术表演人才,融汇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北京琴书、铁片大鼓、河南坠子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目前国内鼓曲表演种类及人才最齐备的专业团体。[ 2012-12-16 19:32 ]
[主持人]60年来,北京曲艺团把这北京的味道代代传承,融汇创新,和北京人、北京城、北方的曲艺一起成长,一起历经兴衰起伏。今天,我们就和各位一起来品味北京曲艺团整整一个甲子带给我们的北京味道。[ 2012-12-16 19:31 ]
[主持人]如果说北京的四合院、胡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物理空间,那么各类北方鼓曲就是存在于这个空间里的气息,一种文化的象征……她是北京的味道。[ 2012-12-16 19:30 ]
[主持人]听众朋友晚上好,欢迎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这里是《中国大舞台》,我是主持人蒋术。听到这京胡一响,就仿佛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副老北京的画卷。这两天北京正下着雪,我看到一条微博,问大家:北京哪儿的雪景最好看?有的说故宫,有的说景山,但是说的最多的是“胡同的雪景最美”,透着烟火人生,市井百态。[ 2012-12-16 19:30 ]
[中国广播网]16日19:30分,“中国第一男韵”之称的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种玉杰先生和著名相声演员李增瑞老师做客《中国大舞台》。中国广播网同步音视频直播,欢迎您的关注![ 2012-12-16 1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