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到这就要结束了,非常感谢王晓岭老师做客我们直播间,给我们分享了许多幕后的创作故事。也每一位感谢《西柏坡组歌》的主创,正是有了他们的精益求精,才能有如此感人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 [ 2016-07-24 20:50 ]

[王晓岭]这个歌实际上写出来,就是也是反复修改最多的一个歌,就因为他的风格和整个组歌的风格是不是协调,就比较现代化了,可能后来我们认为,年轻人也是喜欢这样的歌的。同时他用的旋律还仍然有一定民族化的旋律,并没有大风歌并没跑,关键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反映一种情怀,《亲爱的青春》。什么叫亲爱的青春,现在我们年轻人怎么回想当年的那一代,实际上当年老一代革命家,他们那一代人当时也很年轻,也就二三十岁,三四十岁,是一帮年轻人创建的共和国,建党的时候,抗战60年前,西柏坡仍然很年轻,进京赶考的路上,毛主席也就50岁。 [ 2016-07-24 20:50 ]

[主持人]这首作品是由独唱演员乌英嘎演唱的歌曲《亲爱的青春》,我个人感觉这是组歌当中风格非常独特的一首作品是不是王老师?而且唱法也是比较特别的。我知道,乌英嘎是蒙古长调见长的歌手,但是她这首歌曲,在前半段可能没有太体现出来自己的特色,在高音的部分是不是有一些长调的唱法。 [ 2016-07-24 20:49 ]

[王晓岭]我觉得他用自省这两个字也用得非常准确,实际上就是这种自己拷问自己,或者是就是一个考题,当年毛主席提出了一道考题300年,实际上这道考题还在存在,我们对这道考题回答得怎么样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文艺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自省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自问精神,就是问一问自己当年我们是为了什么呢?我们当年出发是为了什么理由呢?当年老百姓怎么支持我们呢?现在老百姓的生活究竟还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水平和状态呢?我们应该尽到什么的责任呢?这个自省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我们真正到太行山一个小山村里去的,我们去了在那个平山团,当年诞生人民子弟兵的地方,我们一看一个百年老院还是那种紫泥墙、还是那种毛坯房,土瓦房,包括一些窗户一些纸还在糊着,所以我想起当年已经解放六七十年了,就一看还是这样的一种状态,老百姓当时对我们去的感情还非常深厚,他看见我们都是开着部队的车去的,一看我们军人去了,因为当时我们是下山的时候,刚才说为什么没走那个高速路?我们走了扬长小路,没走重复路,偶然的机会到了一个小山村,就发现了村里也有磨盘,也有碾盘,发现这个故事之后,老百姓留了我们,跟我们说了很多话,当时把他当年他们的鸡,说你们在这儿吃饭吗?我们杀鸡给你吃,好像当年的子弟兵又回来一样,当时非常打动我们,小山村特别纯朴,当年为革命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平山团牺牲了上万人,就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们都是平山团的二代、三代甚至四代,都是他们的人了。当时完全是触景而发,一想,我们开着车来了,我们城市吃的都是细米,他们自己大碾子还碾粗米呢。 [ 2016-07-24 20:49 ]

[主持人]我们《西柏坡组歌》也演出了有几十场了,有一些听众朋友或者观众朋友也会在网上发表一些他们的看法,我在搜索的过程当中,就发现这首歌是引起很多网友共鸣的,比如说我看到一个观点是,天下乡亲是难得的具有自省精神的代表作,他说之前我听过很多歌曲,包括革命歌曲,包括红色歌曲都是歌功颂德,但这首歌不在把歌功颂德当做唯一,进而具有了自省精神的文艺方式,成熟的文艺,王老师您同意这位网友的观点吗? [ 2016-07-24 20:48 ]

[王晓岭]这实际上是当地的民谣,我们就把这个加工了。当地流传的,多少年就流传下来的,就是他们当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真事,确实是每个里面都有他自己的故事,每句话都有它真实的故事存在。[ 2016-07-24 20:46 ]

[主持人]所以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诗言志、歌言情”,好的歌曲往往能给听者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感动,我觉得这首歌就是这样,就是这样的作品,可以让听者潸然泪下,心中又非常的震撼。其实跟他的歌词包括曲调都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歌词,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去战场。我觉得这些词写出来就让人感觉到在战争年代的时候,人民对于党和军队的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6-07-24 20:45 ]

[王晓岭]这部作品是由青年京剧演员丁晓君来演唱的,丁晓君演唱了100多场,每一次都是饱含眼泪的。今年庆祝建党95周年的时候,在人民大会堂信念永恒那台晚会上,她还在演唱这首歌,也受到了歌剧领导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 2016-07-24 20:45 ]

[歌曲]《天下乡亲》[ 2016-07-24 20:38 ]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要欣赏的一首作品是非常让听着非常动容的一首作品,其实我当时听的时候也是流下了眼泪,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天下乡亲》。 [ 2016-07-24 20:38 ]

[王晓岭]对,也包括不仅这首歌,组歌我们始终追求这么一种风格,它既有中国这种古典文学的传统和民间文学传统,同时也得和现代年轻人喜欢的一种时尚的这样的表达方式,我们找一个结合点。写的时候我们考虑首先得两个得排除,第一不能复制革命歌曲,你复制革命歌曲是没有出路的,是当代人写的。我们得站在今天的立场,年轻人喜欢什么。第二个不能写成红色旅游歌曲,写成红色旅游歌曲它面积又小了,不是仅仅就西柏坡、西柏坡,而写西柏坡精神和历史对现实的启迪,就是找它的那种结合点,是这样想的。 [ 2016-07-24 20:37 ]

[主持人]在说到这个歌词,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歌词的前两段,是清风吹过梨花开,漫坡飞雪洒下来,不与百花争娇艳,一尘不染真洁白。就是其实它可以唱出来很好听,但是念出来也同样很好听,王老师是不是词创作过程当中文学性和音乐性都要兼顾的一个表现。 [ 2016-07-24 20:37 ]

[王晓岭]你说得非常对,很形象描述。当时我们去采风的时候,老乡告诉我们,给我们讲,刚才说那个梨花院里,说当年这周末还经常举行舞会呢,就是中央机关那些首长包括一些驻地战士、驻地的乡亲老百姓、文艺活动、军民联欢,搞那种官兵联欢,跳舞,当时想怎么还跳舞呢?延安时期就有舞会的传统,一直到西柏坡,尽管战争年代非常紧张,领袖本身他的大将丰度,根本就胸中百万兵,胸有成竹,同时他也活跃气氛。他们有革命那种激情,也有革命那种浪漫主义的这样的情感。当时我想这是真事,这太好了,当时说还有手风琴呢,叫巴扬手风琴,也有口琴,这都是有生活原形的,所以我想一定要用手风琴,或者用口琴的音色,当时没有小提琴,这是后来我们加的音色,吉他当时也没有,觉得要把手风琴、吉他和小提琴这三个放在一起会形成一种既时尚,又能有当时回想当年传统,反正有一种那种经典、时尚和艺术的回归。 其实手风琴伴奏的乐曲,有那种年代气氛,确实是这样的。所以一跳完之后,我们把它初写成圆舞曲了,这个曲子是三排的风格的,所以很流畅,一到唱这歌的时候大家就翩翩起舞,引起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实际上歌词它有一种蕴含的精神。梨花两个象征,第一它洁白,象征着人们的纯朴的心,清风正气、一尘不染是梨花那个洁白,它不与百花争娇艳,一尘不染真洁白。天地间、归去来,清者自清品自在,纯净高洁自然成, 有香无香入心怀。就无论它香不香都能入心怀,一种青莲的象征。同时当地老百姓还总在传一句话,说咱们是家家有梨不“分离”,他是一语双关的,我们都种梨,我们是永远不分离的,你们将来走了,我们盼着你们回来。梨花这个意象是双重的这种形象,另外它非常优美,形成这么一个歌。 [ 2016-07-24 20:35 ]

[主持人]这是我在《西柏坡组歌》当中非常喜欢的一首歌曲,歌词非常的优美,曲调又非常的清新,整体听起来就是特别有时代特色的歌曲,而且我知道,在其中也是加入了三位老艺术家的伴奏,当时这个场景因为很多听众朋友可能看不到那个视频的片段,就是那个场景当时三位老艺术家穿着当时的军装,上面是白衬衫拉着乐器就特别有时代的场景浮现在眼前,王老师就是当时怎么会想到利用这样一个设计呢? [ 2016-07-24 20:34 ]

[歌曲]《梨花谣》[ 2016-07-24 20:32 ]

[主持人]其实也可以看出来,咱们在创作的时候都是从实际出发,都是真情实感,也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够真正的打动听众,打动观众,接下来我们就再来欣赏刚才王老师提到的一个意象是梨花,其中当中也有一首歌是以花为美创作的歌曲,我们来欣赏《梨花谣》。 [ 2016-07-24 20:31 ]

[王晓岭]因为这些现象都是北方农村太典型了。它同时它还不光是一种北方农村,我们认为都是黄土高坡还不是那样的,也不是那么荒凉,它当时还有稻田呢,还有青山绿水,也有一些枣树、梨树,甚至还有满坡的红高粱,我们秋天去的时候满坡的红高粱,还有水库,当年不叫水库,是一个大的那种池塘,后来又把它修成水库,它基本是田肥水美的这么一块地方。 
现在沿着高速公路不断往里走,现在路也修的非常好了,我们多少年去的时候都是扬长小路,当然里边也有扬长小路,有的时候我们还故意放弃高速公路,再故意走一下扬长小路,到时候写歌的时候可能还有这样的故事,只说进到山里之后,我们达到小院之后,达到当年西柏坡指挥所之后,当时给我们印象最深得就是窑洞房,就是黄土窑洞房,还比较深的是院子,那院子中间就有一个磨盘,当年毛主席为首的五大书记在底下除了乘凉,晚上还在那开会,一张地图就摆在磨盘池上,磨盘旁边有一棵梨树,还有苹果树,苹果花开的时候,还有梨花撒下的时候,当地老百姓讲,越到每年四五月份,梨花开的时候那梨花都能撒在磨盘上,撒在小院子里都是梨花瓣。 
所以当时实际上也是一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生活,非常美丽的生活,艰苦之中它充满了乐观主义,这方面也是给我们感染非常大。我们看开七届二中全会那个会堂,包括它那个木条凳子我们一坐,一坐拿手一摸我们感觉还留着当年的余温,当时都是一种真实的感觉,你坐一坐,这是贺龙元帅坐的,这是五大领袖谁坐的,毛主席站在那个讲台上,你们也可以到那站一下,看一下,你们去的时候。感受一下、体会一下当时的情况,党旗还在墙上挂着,包括六项规定还在墙上贴着,当年的六项规定也在挂着,都是如临其境,包括汽灯、马灯、煤油灯怎么燃烧,挂在一张地图,墙上怎么挂的,都是身临其境。所以很多选点我们就是从具体的点位开始的,从形象开始的,从一个磨盘开始的,从一个梨花树开始,从一个地图开始,从一个发报机开始,从一盏灯,这盏灯的马灯开始。 [ 2016-07-24 20:30 ]

[主持人]就是这些语句都已经贯穿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了,其实这首歌的开始有很多的,跟西柏坡联系非常紧密的这些意象,比如说像梨花、松柏、红高粱,那这些可能了解的都知道,可能跟烟照大地是有很大关系的,但是西柏坡这个小村庄也有很多的意象,为什么会选取这几个呢? [ 2016-07-24 20:30 ]

[王晓岭]所以作曲家在谱这几个词的时候也谱的很深情、很动情。实际上都是采用自己来自问自答,在拷问自己这种心事。像这样的旋律已经非常深入人心,也是我们写歌词的人心,整个唱完之后,大家觉得是一种静静的在询问自己,我们的初心何在,我们的初衷何在,还能记得我们当年出发的理由吗?不忘出发的理由,不忘我们走过的征程中的这种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流血牺牲,也不忘我们要奔向明天的目标,同时更不能忘记明天的道路还很长,另外也很不断的闯关夺爱,也不是一马平川,还要继续爬坡,所以说当时我们写西柏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时候就抽时间把它当成一种,你说他是幽默的话,开玩笑的话,你们又去爬坡了,又到西柏坡去爬坡了,你们这爬多少次了。
    
[ 2016-07-24 20:29 ]

[主持人]像您刚才说的这几句,应该是统领全片的核心语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流血、流汗打江山为的是什么?我们为了谁,我们要依靠谁,普天下的老百姓盼的是什么?[ 2016-07-24 20:28 ]

[王晓岭]我们提出了组歌的重大命题,他的主题,主题实际上是什么,就是歌中唱到了,它就是第一首歌这种核心字眼,就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要依靠谁,我们是为了谁。这个主题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历史对今天的拷问,也是今天对未来的承诺,如果回答好这个问题,就找到了西柏坡精神的根,也就找到了《西柏坡组歌》的灵魂价值所在。 [ 2016-07-24 20:20 ]

[歌曲]《我的西柏坡》[ 2016-07-24 20:20 ]

[主持人]为了细节,为了这个作品冥思苦想。其实也正是因为有我们这么多的创作人员的这个精益求精,才会有像《西柏坡组歌》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此感人的作品,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于这部作品已经是非常的期待了,咱们先开始就通过一段前沿来走进一下西柏坡这个小村庄。我们现在要听到的这首作品是由青年歌唱演员李辉演唱《我的西柏坡》。 [ 2016-07-24 20:19 ]

[王晓岭]《巍巍太行》是其中的一个选段,这个选完之后审查的时候,一些各级首长,也包括我们自己,对他原来写了几稿,写了4稿以后大家都不太满意,他自己都有点绝望了,他觉得是不是换一个人来创作一下,大家说不行,往往胜利就在最后坚持这一下之中了,就逼着他再次创作。说第二天你要再拿出一个新的修改稿来。他只剩一天时间了,当时回到北京了,回了北京之后,他就自己开着车上门头沟去了,门头沟那个山,因为这个太行山是从门头沟燕山山脉、太行山脉一直延伸到西柏坡,这山脉就没断,他就又到了一个山上,也是一个山沟在悬崖那儿坐了整整一下午,拿着歌词反复念,一边念着这个《巍巍太行》,就入了神了,大概在那个地方坐了两三个小时,有一个放羊的人就一直盯着他,因为他要轻生呢,悬崖峭壁上跳下去,后来发现他老不走,夕阳西下的时候还在那儿,说老弟你有什么想不开的事,老兄你要想得开呀。 [ 2016-07-24 20:19 ]

[主持人]像其实作曲家藏云飞也说,从来没有哪个作品像这样创作过,我了解到的情况是他之前在创作《巍巍太行》的时候貌似是在门头沟有一段冥思苦想的过程,还被村民当做是可能有轻生的这个念头,王老师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段经历。[ 2016-07-24 20:18 ]

[王晓岭]那就非常多,争吵几乎是家常便饭,做词同事们之间和词曲互相这种碰撞磨合期间,这种事也确实非常之多,这种故事例子也是很多,有的时候自己不见得想得通,总得表达自己的意见,对方也在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个时候就在各抒己见的时候,当然都是为了艺术,往往就有时候这个会,话题开不下去了,甚至还有开到一半,今天只能宣布散会,实际上不能说是不欢而散,只是大家回去冷静冷静,看这个事情再怎么办?有的时候也甚至到了拍桌子程度了,就是一个字,怎么认为这个问题,意见不见得是完全一样的。 [ 2016-07-24 20:08 ]

[主持人]之前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也听到李团,战友文工团团长李劲说过一句话,他说精品是挖出来的,磨出来的,是拍桌子瞪眼、摔手机、吵出来的,那您在和团队创作的过程当中,是不是经常会出现为了一个小小的细节争吵的情况? [ 2016-07-24 20:08 ]

[王晓岭]差不多是这样的。刚才说到西柏坡精神,一个就是谦虚谨慎、拒焦拒躁、艰苦奋斗。这个拒焦拒躁也很重要,你作品写完之后,你不能艺术家自己认为的事就好了,或者是别人提完意见之后,你有没有一种虚心的一种接受精神,这也是,刚才为什么说1米多高,它是一种反复修改的过程,从第一稿,我们20来稿光歌词曲谱,大的谱子的稿我估计也有60稿以上了,这里边修改到什么程度?我把我的底稿翻出来之后再一看面目全非,18首、19首的歌曲的名字,没有一首是一样的,连歌名就都全部改掉了,经过多少轮的改动,就那么形成这样的一种事情。 [ 2016-07-24 20:07 ]

[主持人]您说到了西柏坡精神其实通俗来理解就是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朴素的作风,其实我们在创作过程当中也应该是贯穿了这种精神在始终的,我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是,比如您是和创作团队20多次深入了西柏坡和太行山区的各个角落,还有一个细节是听说您曾经在一年多的修改创作当中,写歌词用的纸摞起来超过了一米多。[ 2016-07-24 20:05 ]

[王晓岭]西柏坡精神首先是一个艰苦奋斗精神,为了这个事情我们组织全团就是前团参观西柏坡,就是不光主唱人员,主唱人员去了20次,全团、合唱队、乐队包括舞蹈队等等都要参观,看一下当年在这个最小的这个农村指挥所怎么指挥了全世界、全国最大的这样的战役,当年是发扬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确实给大家感触特别大,都是那种摇动房、碾盘,都是非常简陋的发报机,指挥部门非常精干,可是和老百姓的关系又是雨水情深,就是那个时候军人和军队,党中央和人民军队的指挥部和老百姓的村民关系都非常之好,就是非常融洽在一起,很多就各个部门都是住在老百姓家里的,就是老百姓吃什么,军人们也吃什么,完全是一种应该说是非常深入的这种打成一片这样的精神,这个东西给我们的印象也是非常深的。总之就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 2016-07-24 20:05 ]

[主持人]其实我们的规模可以不断的变化,但是品质如一。其实我还了解到这样一个细节,就是在咱们排练场上有这样一句话是用西柏坡精神来进行《西柏坡组歌》的排练,这是西柏坡精神,王老师怎么理解您心目当中的西柏坡精神? [ 2016-07-24 20:04 ]

[王晓岭]这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作品本身的,包括它的段落安排,声部的构成各种风格。比如说有的欢快,有的深情等等,更能让群众喜闻乐见。还有一种是队伍和这种舞台的组成,队伍和舞台组成我们认为它也有这种正式的这种演出版,也有简装版,简装版下部队的时候,乐队就不去了,做好伴奏带,用伴奏带的这种录音,同时也得要求合唱队员得有当时的这种作用,就是将来比如我们80年可能能形成一种大的合唱规模,等到40个人的时候,它仍然还得达到相当的气势,再小,小到20人的时候也能唱,这样就要求每一个人必须是精兵强将了。 [ 2016-07-24 20:03 ]

[主持人]我们在说到军旅艺术的作品,我们常常要说到的一句话是既能够上的了殿堂,又能够下得了部队边防,我们《西柏坡组歌》在这方面是怎么来考虑,怎么把握这一点,其实通俗来理解,就是艺术性和贴近性要统一? [ 2016-07-24 20:03 ]

[王晓岭]因为《西柏坡组歌》现在我们认为还得保证它的艺术品质,首先就得有一定数量的合唱队的队员作为舞台的支撑。这也是发扬当年《长征组歌》的传统,演员平常训练的也都比较刻苦,各片拿起来都经过试唱的,领唱演员都是自己报名,就是你觉得应该唱哪一曲更合适你就报名,报名之后经过我们编导组和主唱团队一个个的审听的,当然最后也设定了A角、B角,每个演员都很认真,都很投入,都认为能够参加一个《西柏坡组歌》的这种第一次的大型演出,是一个光荣的任务和使命,也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美好的记忆的。 [ 2016-07-24 20:02 ]

[主持人]那我了解到的情况是《西柏坡组歌》在曲目的数量还有演出的时长,以及演员的规模上都是比原来《长征组歌》要大很多的,我们在量大的同时怎么来保证品质呢?有很多的独唱演员,其实在没有自己曲目的时候也是担当了合唱队员的角色是吗?  [ 2016-07-24 20:00 ]

[王晓岭]体现在当年对《长征组歌》的定位、评价,就是说是一个革命的大合唱和大合唱的革命。我们认为这个定位,它是很有意思的,什么叫革命的大合唱,他主要从题材内容上讲的,什么叫大合唱的革命呢?它是从形式上讲的,对大合唱本身也有一种初心,就反映红色题材,一定采用一种符合人民群众欣赏或符合中国老百姓欣赏的习惯,一说大合唱,声乐套曲,不一定非是那种殿堂之高,就是老百姓有时候很难接受,就是不接地气。保持它的艺术品位就好了,一定强调它的民族性,强调它的地理性,强调它的传唱性,同时是那种能够深入人心,不光是音乐,从歌词就开始了,歌词必须是通俗易懂的,音乐的旋律一定是民间的、民族的、能深入人心,而且传唱,不能那么复杂,不要搞的过于复杂,过于阳春白雪,影响将来的传播。 [ 2016-07-24 19:59 ]

[主持人]其实从《长征组歌》到《西柏坡组歌》,虽然题材不一样,但是我觉得应该是有一些传承在里头,王老师您觉得传承或者是一些变化体现在哪?[ 2016-07-24 19:58 ]

[王晓岭]对,是一个坐标。所以当时我们把这个选题跟军区首长汇报之后,北京军区首长非常重视,他说你们扎到了一个好的题材,给我们非常坚定的信心。首长说,这应该把它作为北京军区的一个文化工程,甚至作为整个部队的一个文化工程。我们政治部主任(程主任)他本身也是诗人,他就从头抓到底。一直跟我们从开始创意到创作,前后达三年之久的时间,各级首长始终跟我们在一起,同时也指示我们应该跟河北省进行合作。和河北交响乐团有一个合作。河北交响乐团本身河北就是西柏坡也就在河北,平山县,也就是在河北的地区。他们也有非常好的交响乐团,他们的宣传部门和文化部门的领导也非常重视这个事情,我记得第一次我们受北京军区首长委托,到河北省、到石家庄和他们宣传部的领导同志第一次把题材刚一说到之后,什么都没说,只说出西柏坡三个字,他们就表示非常认可,这事我们一定合作,合作定了,军民融合、军地联合,我们共同打造一个唱响西柏坡的题材,方方面面能引起共鸣,实际上什么还没写,只说出这么一个创意来,大概要像《长征组歌》这样的一个大型的声乐作品,叫《西柏坡组歌》你们认为怎么样?他说太好了,一拍即合。 [ 2016-07-24 19:55 ]

[主持人]西柏坡在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 2016-07-24 19:53 ]

[王晓岭]西柏坡它很简单的来说,我们当时叫北京军区,北京战区是在我们战区之内的,它在河北平山县,北京军区就是整个华北是我们整个部署的地盘,所以有时候我们也经常去参观一些西柏坡。 之前就已经去过多少次西柏坡了,听过一些他们有一种大型作品,就是歌唱西柏坡的歌也不少。这个当然又是一个原因,实际上更主要的当时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个西柏坡它是当年从这里刚好走进北京城,所以就是党中央最后进军北京。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一种出发地,而且当时毛主席提到了两个务必,就在2012年的时候,我们觉得当时的那种党群关系和这种军民关系,应该有这样的题材,正在思考这个过程之中,十二大召开了,习主席就首先就发出了从两个务必到两个永不,提出来永不脱离群众,永不动摇信仰。而且还亲临西柏坡视察、参观、指导。实际上我们觉得到西柏坡去,为什么无论中央领导同志和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和一些年轻人到那儿去,实际上都是一种寻根之旅或者是一种朝圣之旅,所以我们到西柏坡去的过程中,又听了不少这样的故事,就发现这个题材很有现实意义,都是在这种历史的转折点上,西柏坡是在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这种历史转折点上,就西柏坡本身是农村指挥所,又指挥着三大战役,又进行了农村的这种土地革命,是一个建立新中国的一种历史转折,这个党的十八大召开又是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所以我们想在这种两个历史转折点上,找到历史的回声。[ 2016-07-24 19:47 ]

[王晓岭]您说得非常对,因为这个战友文工团它是全军成立最早的文艺团体,我们成立于1937年,就是当年是叫晋察冀军区,我们叫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当时我们有一个社歌,从晋察冀军区成立的第一天起,我们就站在了舞台上。这个站文工团的历史已经将近,你看从1937年算到现在马上就70年的,应该是70多年的,这样的历程了。这个说起《长征组歌》,确实是我们团的一个华人音乐经典,他是1965年开始创作的,到2005年,现在已经是15年,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实际上我们也很早就是想继续写一部大型的声乐作品,大型声乐作品对反映主旋律,对反映这种红色题材,军事题材这样的东西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本身就是这种题材应该组歌形式,是一个重量级的声乐作品,而且从《黄河大合唱》和《长征组歌》以来以后,尤其到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大型作品少了,触及的人少了,为什么少了?我估计可能跟他在新形势下,对它一种新的要求和变化,包括群众的一种审美心理,当然更主要的我认为是对一种题材的开掘和这种音乐形式的这种寻找,包括演员的一种使用等等,所以使这个题材可能慢慢变成一种大音希声,这样的感觉了。可是我们并没有放弃这种追求,尤其作为本人,我可以说我是听着《长征组歌》长大的,这个1965年当时我还是初中的时候,要是更具体的说,因为是我的那个家庭就包括我的父母,就是老丈歌舞团的他们的老一代,他们就当年的词义作家,等于《长征组歌》当时刚排出来,我还是上学小孩儿的时候,我就看到了它整个排练的过程。当时我文工团还在平安里住,我看老指挥家整天大汉如雨,在那去排《长征组歌》,现在给我印象最深的,当时一个老式电扇,他没有对着自己,他把电扇对着所有的合唱队员,在挥汗如雨的情况下,那破电扇还响着,他后背全是汗流浃背,当时给我这么深的印象,到现在也是。后来我又从1994年到2004年期间担任了10年的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团长,在这个期间,我也曾经想过,应该完成这样的一种意愿,继承我们父辈的这种意愿,不忘初心从哪里来的,应该有一种继续前进的精神。可始终各种原因并没有完成,等我从团长这个位置退下来之后,又到了2012年前后了,可是我们始终我又回到编导室工作,又担任艺术指导,就始终没有放弃这个念头,是怎么想起《西柏坡组歌》,刚才说的是我们想搞一个大型组歌。 [ 2016-07-24 19:41 ]

[主持人]其实说到战友文工团创排的作品,《长征组歌》绝对是如雷贯耳,几十年过去了,《长征组歌》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的许多唱段家喻户晓,传唱至今。珠玉在前,是什么样的缘由和动机让您萌发了再创作一个姊妹篇的念头?[ 2016-07-24 19:40 ]

[主持人]各位听众朋友晚上好,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大舞台》,我是颖婧,周日的晚上我们再次相会了。 我们今晚的主题是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战友文工团继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之后,倾力打造的又一部红色音乐史诗。 《西柏坡组歌》的创作汇集了军队文艺界强大阵容。著名词作家王晓岭、战友文工团团长李劲、著名作曲家印青,著名作曲家臧云飞,著名词作家、战友文工团副团长甲丁等是组成了一流的创作团队。歌唱家于乃久、初瑞、李晖等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丁晓君,话剧表演艺术家洪涛等一大批优秀演员是倾情加盟。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欣赏这部红色音乐史诗。今天我们也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著名词作家、《西柏坡组歌》艺术总监和词作者王晓岭先生做客大舞台。相信很多对军旅音乐感兴趣的听众朋友,对王老师肯定不会陌生,《当兵的人》、《当那一天来临》、《强军战歌》等传唱度很高的歌曲,都是出自王晓岭老师之手。相信有王老师这样的大家掌舵,大家对于这部《西柏坡组歌》也是很期待的。[ 2016-07-24 19:36 ]

[预告]《中国大舞台》今晚主题是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战友文工团继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之后,倾力打造的又一部红色音乐史诗。[ 2016-07-24 1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