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决不会泯灭 它会复活过来”
2013-12-22 20:2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北京12月22日消息 今晚的《中国大舞台》邀您一同欣赏的中国戏剧节。1968年12月田汉蒙冤离世,至今已45年了。他的戏剧创作、他对戏剧艺术的贡献、他对戏人和艺术家们的真情,是后人永远怀念的,特别是在文化繁荣的现在,他的许多往事令人追怀,他的“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创作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开展戏曲改革的任务,国务院任命田汉为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田汉一向认为,艺人,特别是老艺人、老艺术家,是戏曲艺术的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要让这笔财富流传下去,必须重视和团结好广大的艺人。在戏曲改革中,他除了在戏剧、电影和诗词创作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外,在团结艺人,让他们发挥积极性,更好地用戏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面,也做了许多贡献。田汉发现并推荐《十五贯》晋京,使濒危的昆曲得到复苏和发展。
“昆曲决不会泯灭,它会复活过来”
上世纪50年代,田汉到浙江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发现并推荐《十五贯》晋京,使濒危的昆曲得到复苏和发展,留下“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
在田汉支持下,昆苏剧团根据清《十五贯传奇》(又名《双熊梦》)原著整理改编了昆曲《十五贯》。其剧情为:尤葫芦为生计借来十五贯钱。赌徒娄阿鼠输光钱财,回来路过尤家,杀死尤,偷走钱。熊友兰为主人收来十五贯,路遇苏迷路,被误认为凶手,知县不问青红皂白将两人判成死罪。苏州太守况钟任监斩官,复查此案时察觉罪证不实,决意为民请命。他亲临案发现场,假扮算命人引娄阿鼠上钩,探得真相……
1956年初,田汉在浙江审看《十五贯》后,敏锐地发现它的改编很成功,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创作和表演也有创新。他称赞作家有才华,善于把《双熊梦》两条线删掉一条,他说:“这戏原本是精华与糟粕混杂,现在去掉糟粕,精华就光彩照人了。”他还说:“戏曲最忌繁杂,头绪多,人物多,关系乱。这会影响对主要人物的集中描写,影响唱段的大段描写,而这种毛病,《十五贯》都没有了,戏很干净,像一串珠玉,泥沙都拂除了。我看这戏现在就可以晋京,让首都戏剧界看看江南的活典范。”田汉立即建议文化部安排昆苏剧团晋京演出。
过了几天,田汉了解到昆苏剧团不景气,剧场观众冷落,南昆在江南大有趋于泯灭之险。他满怀希望地鼓励他们:“只要整理出好的剧目,有好的演员演,昆曲不会有危机……我看昆曲出了个《十五贯》,有周传瑛、王传淞和朱国梁等优秀艺人的表演,昆曲决不会泯灭,它会复活过来,《十五贯》一定会救活它!”他列举粤剧、京剧曾经不景气,但有了好剧目和好演员,不仅不衰落,反而比过去更兴旺的实例,又说:“昆苏剧团这些年是靠奋斗站起来的,一个剧团,一个剧种,不论它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不论它是大剧种,还是小剧种,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只要有这种精神,它是会兴旺起来的,我们党也一定会关心它和支持它。”
满城争说《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1956年4月,昆苏剧团带《十五贯》晋京。北京多年不演昆曲了,《十五贯》刚开始不叫座,能容纳1000多人的广和剧场,演出第一天只卖出40多张票。田汉特地邀请欧阳予倩观看首场演出。回家的路上,他和欧阳予倩赞赏此剧“泥沙洗净,珠玉发出异彩,是个有现实意义的戏”。到家后,田汉连夜阅读有关《十五贯》材料,第二天就写成《看昆苏剧团的〈十五
贯〉》一文。文章对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梁演的况钟、过于执、娄阿鼠三个典型人物作了深刻分析。要求北京戏剧界及话剧界要具体地学习这一有400年历史的优秀文化遗产,也学习他们整理这一遗产的先进经验。
田汉联合梅兰芳、李少春、戴不凡等人在报刊上大力宣传《十五贯》,从剧本改编、思想内容、演员表演、人物塑造、导演舞美、音乐唱腔等方面,多角度地作了探讨,称赞全剧紧凑有趣,雅俗共赏,演员的表演更是精到传神。经过这一番宣传,后来才有了京城竞相购票、找票现象,“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凡看过戏的人,都为饰演况钟的周传瑛和饰演娄阿鼠的王传淞的出色表演叫好,从而使人们改变了对昆曲这个古老剧种的偏见。《十五贯》在京连演46场,观众达7万多人次。
田汉还邀请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十五贯》。4月15日,《十五贯》在国务院直属机关礼堂演出,毛主席去看了。17日,剧团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谢幕时,毛主席高兴地站起来双手举过头顶热烈鼓掌。18日,毛主席派人到剧团传达了三条指示:第一,祝贺《十五贯》的改编和演出都非常成功;第二,要推广,凡适合演出的,都可以根据各剧种的特点演出;第三,对剧团要奖励。周恩来也于4月19日观看了演出,并在接见全体演职员时说:“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有了毛主席的肯定,5月17日,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中南海紫光阁举办了盛大的“昆剧《十五贯》座谈会”,首都文化界知名人士200多人出席,田汉是会议执行主席。周恩来莅临并讲话,他把昆曲誉为江南兰花,盛赞《十五贯》的改编演出,“为进一步贯彻执行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榜样”,并说“历史剧同样可以很好地起现实的教育作用”。座谈会后,周总理接见了昆苏剧团全体演职员,田汉前往作陪。
《人民日报》发社论学习“古为今用” 推进戏曲改革
5月18 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田汉执笔的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为一出戏发社论,极其罕见,这把昆曲和《十五贯》推到了舆论的极点。戏剧工作者受到极大激励,围绕《十五贯》掀起剧评高潮,仅当年报刊发表评论多达50余篇。
《十五贯》的成功演出,影响迅速辐射到全国各地。上海、苏州、南京、北京、浙江、湖南、河北等地都先后成立了昆剧院团,曲友业余组织也纷纷重现。6月,文化部召开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贯彻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打破一些“清规戒律”,扩大和丰富了传统戏曲的上演剧目。1956年年底,周恩来专门派上海京剧院周信芳赴莫斯科演出,也带去了《十五贯》。
把《十五贯》作为“推陈出新”的典范,有效地推进戏曲革新工作。《十五贯》有着丰富的人民性、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不仅使古典的昆曲艺术放出新的光彩,而且说明历史剧同样可以很好地起现实教育作用,使人们更加重视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为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榜样。田汉是戏曲高手,深谙周恩来关于《十五贯》讲话的深远意义。他在会后以至数年间,向全国各地剧团和艺术单位热情宣传讲话精神,把讲话作为党的戏曲改革政策而认真加以贯彻。
田汉首先学习《十五贯》“古为今用”的经验,重新焕发创作激情。从1957年到1961年,他几乎每年都写历史题材戏,如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京剧《金鳞记》、《西厢记》和《谢瑶环》等。这些戏产生的背景、创作意图和主题形成,有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和特点,不同于《十五贯》,但是《十五贯》“古为今用”的思想精神,对于他的创作有着重要启示和影响。
《十五贯》的成就不单取决于剧本老艺人的杰出表演也很重要
田汉认为,《十五贯》的成就不单取决于剧本,老艺人的杰出表演也很重要。没有精湛的表演艺术,不可能取得那样的艺术成就。他和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梁等亲切交谈,听他们讲表演体会,深切地感到,我们的戏曲艺术,最优秀的一部分并不是写在书本上,而是保存在优秀艺人身上。王传淞的表演十分精彩,他从凳子上翻下来,穿过条凳,又翻上来半蹲半坐,他脸上的肌肉是如此的松弛,半边脸惊骇,半边脸装出笑容,脸上肌肉一下颤抖起来,完全随心所欲,这些都是优秀传统,都活在艺人身上,是活的传统,我们要继承的正是这些。因此,他到各地视察,走遍全中国,始终把《十五贯》作为“推陈出新”的典范,介绍给戏剧界和艺术界的同志们。
田汉重视昆曲传承,重视地方剧种发展。1962年,田汉观看了广东阳江县粤剧团的《十五贯》,此剧是昆苏剧团《十五贯》的移植本。田汉在给剧团的题赠诗——《阳江观〈十五贯〉》,体现了戏的主题,也是对演员“唱做诚恳动人”的由衷感谢:“只为主观坏作风,青年血泪可怜红;人间多少过于执,反向遗钱笑况钟。”
如今,昆曲继续延绵着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并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永恒的时尚,而当年发现《十五贯》,使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田汉,却离开我们近半个世纪了。因此,在欣赏昆曲时,我们应当记住田汉的历史贡献。(杨红军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
编辑:杨锦萱
相关新闻
头条推荐
频道推荐
央广出品
热门图片
央广网官方微信
央广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