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1月7日消息 原广东省援藏干部、墨脱县委副书记许晓珠为墨脱公路的早日开工建设,先后14次历经生死徒步往返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许晓珠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媒体报道后,以他为代表的全体援藏干部、西藏各族基层党员干部,在艰苦的自然环境面前不畏艰难、情系于民的精神感动了华夏大地。
作为最早报道许晓珠先进事迹的记者,我每每感动于这种“真实的力量”。2006年8月,我们计划对第三批援藏干部和他们开展的援藏工作进行一次深入的采访报道,当我们来到由广东、福建两省对口支援的西藏林芝地区采访,当地干部群众不断为我们讲述关于许晓珠的故事。相约后,许晓珠在林芝地区所在地八一镇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初次见面,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位长期在西藏基层工作的干部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尤其是当他谈到墨脱、谈到当地的干部群众,以及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墨脱县取得的各项成就,他竟流露出孩子般的欢笑,可是他一说到墨脱县干部群众的苦和一直未能开通的墨脱公路,神色就开始凝重起来。
身材不高的许晓珠被墨脱县群众亲切地称为“矮个子干部”,但对他的第一次采访,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伟岸的胸怀。
38岁的许晓珠从2004年6月开始了他的援藏工作。他向记者坦言,进藏前他是广东佛山市的一名干部,生活、工作条件优越。
在接到组织上安排他进藏工作的通知后,一开始他也并不情愿,特别是考虑到只有妻子一人照顾身患脑瘫的女儿,他更是难舍难弃,然而当他到了西藏,第一次徒步进入墨脱之后,这一切都改变了。他几乎无法相信墨脱县与内地、特别是与沿海发达地区县城发展存在的巨大差距。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他不能无视基层百姓的疾苦。
这一转变源自他对墨脱真实的感受。在许晓珠的日记里,我们看到他在走进墨脱后三次流泪的经历。“2004年7月28日。今天,是我第一次徒步走进墨脱的第三天。在路上,见到一名儿童背着有20多公斤重的物资蹒跚地走着,自己不忍心让这么小的孩子背这么沉重的东西,主动提出替孩子背背行李,但遭到孩子的拒绝。当时我很难理解,后来我向身边随行的人询问,他们告诉我,这孩子只有9岁,他是利用假期当背夫挣点学习费用,生怕别人和他分享运费。看着孩子走在山路上那瘦小的身影,对于从发达地区来的我,被深深地震动了,心酸得直落泪,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不通公路给墨脱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
第二次流泪是为一个门巴族向导。初进墨脱时,许晓珠走到一个刚刚发生过塌方的路段,恰逢石块和沙土从山上滚下。这时门巴族向导欧珠才旺看情况危急,大喊:“不能过去,小心石头!”随即奋不顾身地扑过去,用身子护住许晓珠。霎时,伴着轰隆巨响,大小石块从头顶上方滚落……“这个镜头只是在电影里看过,现在就发生在我身上。除了热泪,语言根本无法表达内心的感动。”许晓珠说。
第三次是2005年11月,许晓珠下乡调研,路过劳辛乡宗荣村,村委会主任为了招待“县里来的大领导”,从家里仅有的3只鸡中挑了1只母鸡杀了。许晓珠交谈得知,村委会主任一家六口,年收入不到500元,一年多没有吃过鸡了。看着桌上飘香的鸡肉和旁边几个衣不遮体的孩子渴望的眼神,许晓珠喉咙哽咽,饭菜难以下咽。提及这些,许晓珠难以平静,第一次进墨脱半路他就想逃跑,经历这许多后,他再也无惧墨脱道路的艰险了。他说:“进墨脱再苦比不上墨脱百姓苦,如果不为百姓做点事,那真叫‘良心过不去’啊!”
这些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同样深深地震撼了我们。2006年10月,我们第一个报道了许晓珠的感人事迹,尔后,中组部、中宣部组织中央和广东省、西藏自治区的新闻单位再次对许晓珠和墨脱县的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入采访,并将许晓珠作为全国重大人物典型进行了宣传。
对许晓珠的报道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我感到这也源自一种“真实的力量”。作为一名从事新闻工作12年的记者,我从不置疑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对社会所产生的正面而积极的推动力,但是这种力量的源泉,必然来自于新闻事件中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和一个个真实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