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 更多...
·教师的爱是神奇的
·贫困不是人才流失的原因
·采访手记:我流泪,因为你孤单
·走进云南省基层艾滋病防治[图文]
·“白玉兰”盛开云岭村寨
·会泽大海草山:"云南的新西兰"
相关专题 更多...
科学发展:聚焦西部
网上看昭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视线
“白玉兰”盛开云岭村寨
中广网    2007-11-09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1月9日消息 上海市花白玉兰有报恩、预告春天来临的寓意。走在云岭村寨,一个个冠以“白玉兰”之名的帮扶合作项目,也竞相“盛开”。记者在云南采访时获悉,目前上海援建的“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已达近300个,通路、通水、通电、通信息等“整村推进”的模式,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更让他们获得自我发展能力。
    
  村村播下“希望种”
    
  在尼西乡新阳村村民阿茸培楚家里,两个巨大的水缸上方是崭新的自来水龙头。阿茸培楚告诉记者,过去,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到1公里以外的山上背水,来回一个半小时,一天五六次折返,“下个月,我们就能用上自来水,再也不用背水了。”
    
  阿茸培楚说,自从今年实施“整村推进”以来,村里修通水泥路、用上太阳能,还建成了3000立方米蓄水池,马上还要建反季节蔬菜基地……
    
  今年,上海对口云南帮扶项目资金达1.27亿元,其中近一半用于援建“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配套建设希望小学和“白玉兰”卫生室等。
    
  “花开千枝”各不同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个花桥村,村里66户、283人全是苗族。这里长期实行单一种植,人均年纯收入仅800余元。自从上海投入资金改扩建小作坊式的“江花印染厂”,全村半数以上农户都成为定点加工户,每加工1条苗族风格的裙子,就可净赚20元钱,手脚快的,一天可加工3条。
    
  “一村一特色”的产业扶持和培育,使农民收入逐年提升。在普洱市,上海援建了普洱上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精品西瓜、甜瓜等品种;在迪庆州,奔子栏村选择种植葡萄,新阳村则认准了反季节蔬菜和尼西鸡。
    
  昔日“闲人”忙起来
    
  聚居偏远山区的德昂族人总人口只有1.78万,属由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自从2005年纳入“十一五”沪滇合作规划以来,德昂族村民由“闲”到“忙”,日子大不一样:修路、建房时都跟着做“小工”,时间长了还能带“徒弟”;叠被子、刷牙样样从头学起,不少人还报名参加就业技能等培训。

来源:新民晚报    责编:郎峰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