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个人画展的一举成名后,近30年来,美国当代艺术家朱利安·施纳贝尔一直被视为新表现主义绘画的领军人。但施纳贝尔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也可以成为这一地区的艺术家的榜样:他在众多领域获得过成功,他永远不会静静地坐下来,也不会满足于重复他的伟大的成功作品。在过去的10年间,他还以电影导演的身份赢得了声誉。最鼎鼎大名的作品,恐怕要数他最近获得200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法语电影《潜水钟和蝴蝶》。
2007年9月12日,朱利安·施纳贝尔二十余年创作画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隆重开幕。本报记者专访了展览中方策展人朱杨明副馆长。
对话策展人朱杨明——
“他是绘画的恢复、创造和破坏者”
记者:朱利安·施纳贝尔在美国及世界当代艺术画坛成名了近30年,可他的作品却是首次登陆亚洲,许多国内的观众似乎也并不太了解这个画家,你怎么看待这种国内外反差现象?
朱杨明:现在艺术界,特别在当代艺术领域的确存在这样一种尴尬的现象,欧美及世界级大师或他们的作品真迹往往从未来过中国,国内观众对他们的了解仅只停留在媒体的宣传上。这当然跟中国艺术开放步伐和观众对当代艺术接受度有关,毕竟艺术的引进和交流需要一个过程。此外,我们往往习惯于以时尚眼光、片面性介绍最新最火的艺术家及作品,却忽略了根深蒂固、久经考验的艺术集大成者。过度注重快餐式的宣传,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使观众无法准确全面把握同类艺术的特性。
记者:在当今画坛,施纳贝尔被认为是新表现主义的领军人,那么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究竟有何特殊之处,他们的作品希望表达什么理念和思想?
朱杨明:1979年个人画展的一举成名后,近30年来施纳贝尔一直成为新表现主义的领军人,施纳贝尔作品的特点往往就被定义为新表现主义的特点。画作直观印象尺寸特别大,由于作品中往往会用到石膏,这决定了施纳贝尔的作品的创作速度必须很快。
你永远也不会估计到他会用什么材料、什么颜料作画,破碎的陶瓷、油画布、木头都成了他的画底,色彩、石膏、蜡烛、丙烯成了他的颜料,他总是追求一种日常生活随处可寻的创作素材。当中破碎的陶瓷创作应该是他的独创代表作,在三维的盘子创作二维的平面画作,最终实现了二维与三维之间的吻合,平面与雕塑结合的神奇效果。
施纳贝尔的创作从来不遵循固定的框架,他唯一不变的是表达自由,很难从他纷繁作品中找到一种固定画风,因为他总是在不断突破,用作品表达死亡、愤怒、暴力等极端情感。
记者:上世纪70年代是美国绘画沉沦的时期,艺术界评价说施纳贝尔几乎是单枪匹马拯救了美国绘画。
朱杨明: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可以说,施纳贝尔是绘画的恢复者、创造者和破坏者。他将美国式大胆、畅快的开放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一幅原本唯美的传统画作,忽而被随意加上拉丁文字,忽而被添上涂鸦艺术,他常常将作品画出画框,当你以为这一切“捣乱”应该结束时,他又用石膏为原料大笔一挥,似乎是破坏了整幅作品,实际上却是通过这破坏的手法,增加了画作强烈的对比度。“破坏”在他的作品里无处不在,比如用破碎的陶瓷作画,作品可以被理解为破碎画面的重组,也可以被看作完整画面的分离。
他的作品很直观、情绪化,往往画了又改,他注重日常生活体验,将寻常可见的盘子、石膏等当作画作材料,从而实现真实生活与绘画境界统一,改变物体空间与心理空间的距离,甚至融为一体,最终产生戏剧性效果。
绘画走到一定程度往往会遇到瓶颈,当人们在看腻了表现主义单调的颜色、材料和画风时,开始反思绘画是否走向末路时,施纳贝尔却用一种创新的形式将当时盛行的表现主义拉出泥潭,并创立了新表现主义。
记者:不少人好奇施纳贝尔的创作才能与他的家庭出身、成长经历、性格培养会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朱杨明:1951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他并没在这个繁华的城市待多久,很快跟随父母到了靠近墨西哥的德州布朗维勒小镇,在这个充满毒品、武器和暴力的不文雅小镇上,他从小耳濡目染了许多复杂的生活体验。1973年大学毕业后,他参与纽约惠特尼独立研究项目。为了生存,他当过出租车司机,做过大厨、装修工,至今他仍习惯帮别人装修出主意,也因此惹来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对人类的苦痛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在他的创作中恐怖、杂乱、暴力成为常用主题,人们从他的作品中难以体验到一丝幸福感。
记者:除了绘画,他的《潜水钟和蝴蝶》还打败王家卫摘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绘画的天才与电影的天赋之间究竟有何联系?
朱杨明:他的电影作品往往是以文化人的真实命运为表现题材,这些人物故事常常不是平和舒适的,但绝对是真实的故事,他希望以此拉近艺术与人生的距离。在他的电影里,没有政治服务的因素,只有另类人生和强烈情感,这与他的画作有着某种程度上相通之处。尽管悲剧居多,但他从不单纯讲述死亡,他也强调希望、梦想、挣扎与追求,这是一个突破自我,从创造到破坏,再回到创作的过程。
新表现主义领军人戛纳奖得主
2007年9月12日,美国当代艺术家朱利安·施纳贝尔二十余年创作画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作品涵盖了施纳贝尔自1983年至今创作的37幅具有重要标志性的油画作品。现年55岁的施纳贝尔自1979年在玛丽·布恩画廊举办了他的第一次纽约展之后,一直是国际艺术界的中坚力量。在艺术评论家的印象里,当施纳贝尔在三十年前踏入艺术界时,他几乎单枪匹马地把绘画从70年代的萎靡不振中给拯救了出来。
虽然朱利安·施纳贝尔一开始主要是画家,但在过去的10年间,他还以电影导演的身份赢得了声誉。他最近以法语电影《潜水钟和蝴蝶》获得了200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他最新的电影《柏林》被他自己描述为“一幅卢·里德(地下丝绒乐队主唱兼吉他手,后被尊为朋克教父)的肖像,一部关于妒忌、愤怒和失败的寓言”,这部影片将在2007年9月举行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做全球首映。
搬运作品成难题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副馆长朱杨明是本次朱利安·施纳贝尔在华画展的中方策展人,他向记者道出搬运画作的艰难细节:“朱利安·施纳贝尔的标志性代表作每个重四五百斤,四五米长,搬运的时候需要十分小心。费尽艰辛搬来了,如何装裱又是一个难题,不过与一般画家的固定装裱画框不同,施纳贝尔的作品常常都是随展随装裱,画作的背景框架都是设计成折叠状的,解决了搬运和进门困难的问题,此外由于画作太大,所以到了展馆只能用临时装裱外框修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