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浓墨重彩 记者手记 舞台盛况 名团名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此时无声胜有声 忆哑剧大师马塞尔·马尔索
此时无声胜有声 忆哑剧大师马塞尔·马尔索
中广网    2007-10-17
    一张涂得雪白的瘦削脸庞上,夸张的朱唇轻启,乌黑眼圈中的双眸神采飞扬;蓬松的鬈发上顶着高高的礼帽,帽檐上端插着一只永不凋谢的红花;身着横纹半袖上衣连着白色长裤,脚蹬软底布鞋——这就是在舞台上活跃了60年的哑剧小丑“比普(Bip)”。9月22日,法国著名哑剧大师马塞尔·马尔索,带着他心爱的“比普”走完了84年的人生旅途。

  马尔索是与卓别林齐名的20世纪最著名的哑剧表演艺术家之一。在无声世界中,他凭借生动传神的肢体语言和变化多端的面部表情,模仿出各种人物的举止神态,表达出他们或喜或悲、或痛或愁的内心情感;他将自己想象成“飞鸟、游鱼、风暴、大海”,展现出自然万物的动静百态。马尔索的哑剧表演风趣幽默、夸张却又细腻逼真,他将被称为“沉默艺术”的哑剧推向了新的高峰。在马尔索数十年艺术生涯里,曾塑造过上百个艺术形象,咖啡馆招待生,马戏团驯狮员,埋头编织的老妇人,天真调皮的小男孩儿,虽然不说一句话,却给观众带来无尽的欢乐,并与观众真正达成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

  1923年3月22日,马尔索出生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二战中他的父亲被德国纳粹关进奥斯威辛集中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残酷的战争和家庭变故让马尔索成熟起来,他参加了法国的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在辗转漂泊的生活中学会了仔细观察、冷静思考,用无声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愤怒和不满。二战结束后,马尔索在剧院谋到一个职位,并有幸在那儿遇到了巴黎哑剧学院创始人艾蒂安·德克鲁,从此走上哑剧艺术表演之路。

  1947年,马尔索创造了一个“堂·吉诃德”式滑稽可笑的哑剧小丑“比普”。马尔索称,“比普”就是他的“另一个自我”,是那个时代里一个在“充满美丽、脆弱和不公的世界里孤身奋战的小人物”。伴随着“比普”的种种历险遭遇,马尔索演绎出各种人物场景,有瓷器商人、大学教授、斗牛士还有战死疆场的士兵,每一个形象塑造都表现出马尔索对现实世界和生命的观察与思考。这个为大众喜爱的“比普”陪伴马尔索走南闯北,也成为马尔索的哑剧“形象代言人”。

  马尔索热爱哑剧这一大众艺术,没有晦涩的台词对白,观众只需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就能体会到表演中的人间百态。马尔索曾诙谐地说:“在法国,歌剧是贵族,哑剧是无产者。”他的哑剧表演风格清新明快,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抒情意味,他擅长表演各种“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和他们的朴素思想情感。在《伟大的艺术家》一剧中,马尔索塑造了一个穷困落魄的街头艺人,虽然演奏的悠扬琴声引来不少路人围观,但曲终人散,他连一个子儿也没讨到。马尔索通过各种身段、姿势和表情,把西方社会的世态炎凉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位剧评人曾对马尔索表演的《青年、成年、老年和死亡》剧目赞叹道,“大多数小说家用几卷书都说不清的故事,他没花5分钟就做到了。”

  立志从二战文化废墟中拯救哑剧艺术的马尔索,1948年创建了当时欧洲唯一一所哑剧表演团体——马尔索哑剧团,开始活跃在巴黎的各大剧场舞台。上世纪50年代中期,马尔索在美国巡回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从此奠定了国际哑剧大师的地位。70年代,马尔索又成立了国际哑剧学校,全面传承推广哑剧艺术,墨西哥、以色列、澳大利亚、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国舞台上都曾留下过“比普”的滑稽身影,听到观众开心的笑声。在“舞台上从不张嘴”的马尔索在“舞台下从不闭嘴”,他不停地学习钻研,从中国京剧、日本能剧等东方戏剧艺术中汲取灵感,不断丰富哑剧表演手法。而他的精彩动作也成为众明星效仿的典范,他在《逆风而行》中轻盈缥缈的动感漫步,被美国歌星迈克尔·杰克逊演绎成经典的“太空步”,风靡全球。

  2000年,77岁高龄的马尔索进行了最后一次环球巡演后,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他毕生眷恋的舞台。

  1982年秋马尔索来华演出时,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刘厚生曾以中国古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形容他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今天,当这位用肢体语言探索生命哲理的大师离我们远去时,再忆此诗句,更耐人寻味,感慨万端。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任巍      
舞台盛况 更多...
·中匈合作演出大型交响芭蕾《人类...
·瑞典Hip-Hop街舞组合“邦斯”舞动...
·阿尔文·艾利美国舞蹈剧院现代舞...
·广东省佛山市青年粤剧团新编粤剧...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歌舞剧团大...
名团名家 更多...
·贝尼尼《神志昏迷的圣德列萨》
·音乐家谭盾:音乐一定要随心所欲
· 很高兴你在彼处——无方向感和电...
·此时无声胜有声 忆哑剧大师马塞尔...
·想活跃不善言谈 舒曼:站在艺术革...
·他是绘画的创造和破坏者 施纳贝尔...
·多姿多彩的一生 索尔蒂::最爱女...
·布隆齐诺样式主义美术的代表作《...
·以灵魂跟魔鬼交换——玛丽莲-曼森...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5065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