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月4日消息(彭真怀)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鸡西就以结构调整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鸡西煤炭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由最初的80%降到30%,下降了50个百分点,是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中非煤比最高的城市。
鸡西循序渐转走可持续之路
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鸡西,长期依靠煤炭资源生存,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多年来持续大量的开采,鸡西煤炭产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近年来,全市先后有4个生产规模达到百万吨以上的煤矿实行了破产,实施经济转型战略已成为鸡西不可回避的课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鸡西跳出靠煤吃饭、就煤抓煤的传统思维,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经过近十年的艰难转型,鸡西从煤炭采掘业一柱擎天,到煤化工、绿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制药等众多产业多业并举,为众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探索了一条可借鉴之路。
煤炭逐渐减少 资源立市面临调整
在资源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绝大多数城市往往从一开始就缺乏长远性、层次性的战略规划,“资源立市”被长期误读为集中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鸡西也不例外。长期以来,鸡西在资源开发上实行“有水快流”,产业发展是“一枝独秀”,开发原则是“先生产、后生活”。由于与资源深加工地区长期的利益分配不对称,造成地方财力空虚、产业结构畸形、城市建设欠账较多、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随着部分矿井的枯竭,鸡西采煤的难度增大,生产成本增加,采煤效益也大幅降低。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鸡西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从东北资源型城市的一般规律看,资源型企业陷入了困境,相关配套企业则无一幸免,从而对城市发展和稳定形成全面冲击。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从某种角度上就是资源型企业的经济转型。1995年,鸡西矿业集团的前身鸡西矿务局实行工务农、工务牧,大约有7000多名职工保留了工作关系,开始务农务牧或是经商。但由于当时没有配套的农业政策扶持,矿工们又不具备务农务牧和经商的基本本领。两年后,超过80%以上的矿工创业失败,又回到矿山。之后,鸡西矿务局还进行过一次较大动作的调整,但都以失败告终。
近年来,鸡西矿业集团提出了精干主体的思路,把与企业生存无关或关联不紧的“副业”全部甩掉,轻装上阵。2003年底,鸡西矿业集团把所属新城煤矿国有资产以5000万元整体转让给鸡西北方钢铁公司,产权制度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从庭院经济到多种经营、务农务牧,鸡西矿业集团之前的转型都是围绕发展第三产业转,但取得成功而延续下来的微乎其微。从搂着与煤炭主业联系不紧密的“三产”、学校和医院等社会事业不放,到主动放手,把不良资产剥离出去。这一思路的转变转出了效果,原煤产量逐年提高,经济效益日渐好转。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一种比较成熟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思路是,发展接续产业与发展替代产业组合搭配,实现“循序渐转”。所谓“循序渐转”,是指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采的成熟期,在财力相对充裕、外部环境比较有利的情况下,就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一点上,鸡西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资源型城市借鉴。截至2004年,鸡西煤炭探明储量64.7亿吨,可采储量15亿吨,以现有每年2500万吨的生产能力,还可以开采60~100年。虽然煤炭资源仍然十分丰富,但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鸡西就开始“循序渐转”。首先侧重发展接续产业:一是立足煤炭资源优势,拉长煤炭产业链,搞煤炭深加工,着重发展了精洗煤、焦炭、煤气、煤焦油产业;二是搞煤炭资源转化,集中扶持和发展煤电一体化、煤钢一体化;三是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抓了煤矸石建材和发电。与此同时,积极发展替代产业,绿色食品、旅游、制药、边贸等非煤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对于鸡西来说,无论是面临资源衰竭还是尚有几十年“好日子”可过,转型都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我们都知道,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随着不断开发而日益减少,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必然要走向衰落,走转型之路是或迟或早的。只有及早探索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走出“吃资源”的死胡同。难能可贵的是,在近年来煤价一路上涨,煤炭城市财政收入大幅上升、利润大增的情况下,鸡西没有被眼前的形势冲昏头脑,而是冷静地作出了压缩矿井数量、控制煤炭产量的决定。
推进综合开发 拉长资源产业链条
资源型城市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为完成国家指令计划指标,过分强调产量,尤其是初级产品产量,造成资源过度开发。资料显示,鸡西煤炭入洗率仅为20%,煤炭向电力、焦化、煤化工、供热的转化率仅为8.5%。研究表明,煤炭精深加工要比单纯的出售原煤经济效益高出很多倍,煤转焦炭为出售原煤经济效益的3倍,煤转电约为8倍、煤转甲醇等新型煤化工产品则更高。
因煤而生、而兴的鸡西,如果想在短时间内完全摆脱资源依赖而重新趟出一条发展之路并不容易,也不现实。我们认为还是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通过精深加工,发展配套产业等办法,为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多元化发展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间和资金。现在一种比较可行的模式是,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改变以往资源开发方式,推进资源的深度综合开发,以增进资源开发效率、延长资源的开发年限。
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鸡西改变以往单纯生产销售原煤的格局,全力发展煤焦、煤化、煤建材等加工产业,并提出了“要把乌金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战略。把煤炭深加工领域当作招商引资工作重点,上大项目,在“新”上做文章,向“深”字要效益。看好煤化工业的企业纷至沓来,煤转油、粉煤灰制砖、煤生产甲醇等一批大项目红红火火。不久前,鸡东乐贤焦化公司30万吨焦炉生产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竣工投产后,焦炭生产能力提高到80万吨。大唐鸡西热电公司B厂2×30万千瓦热电联产扩建工程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正式上报有关部门审批。鸡西佳源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筹建40万吨的甲醇项目,滴道煤矸石电厂、杏花洗煤厂等一批煤炭深加工企业脱颖而出,提高了煤炭就地转化能力,拉长了煤炭产业的链条。我们高兴地看到,鸡西的煤化工业越来越精、越来越深,已取代煤炭采掘业成为地方经济的脊梁。
可以肯定,鸡西资源加工路径的方向是对头的,但新一轮煤炭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趋同也让我们深感忧虑。我们在调研中感觉到,鸡西与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城市,在考虑下一步煤炭资源的深加工时想法基本都一样,缺乏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需要中央和黑龙江省给予指导和协调。
煤炭工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对煤炭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加剧了鸡西生态环境的退化。历经百年开采,鸡西仅煤炭开采产生的煤矸石就达到1.4亿吨,而且煤矸石正以每年750万吨左右的数量递增。在鸡西百里矿区,最独特的景观就是矿井附近高高的煤矸石山。这些煤矸石山在天气炎热的情况下产生自燃,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煤矸石占用了大约1万亩的耕地。如果能将这些煤矸石科学合理地利用起来,不仅可以“找”回1万余亩耕地,而且还可以解决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难题。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煤矸石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制砖材料,而且在利用煤矸石制砖方面,国家已出台了鼓励性政策,产业前景很好。利用煤矸石发电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方向,很多煤炭城市都建有煤矸石电厂。在这一点上,鸡西人也不甘居后。鸡西永丰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出路面砖、空心砖、护坡石等10多种产品,每年可消耗利用煤矸石6.5万立方米。近日,鸡西矿业集团煤矸石热电厂的煤矸石和粉煤灰烧结空心砖项目,也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按鸡西现在的生产规模计算,30年后所有的煤矸石山将被全部“吃掉”。
加强对俄合作 优化软硬投资环境
“十一五”开局之年,在积极谋求资源型城市多产业转型过程中,鸡西敏锐地发现了对俄的商机,作出了利用本市的资源和口岸优势,优先发展对俄贸易的发展战略。我们了解到,俄罗斯远东地区自产粮食只能保证需求量的15%,每年缺口80万吨;蔬菜只能满足50%,年缺口40万吨;肉及肉制品自给率为52%,缺口40万吨;水果只能满足需求量的20%,缺口60万吨;服装、建材等缺口量更大。另有资料显示,俄罗斯远东地区1/3的土地闲置,其中滨海边疆区有可垦荒地142万公顷,30%是土质肥沃的撂荒地。这一状况已引起俄罗斯政府高层的关注和重视,正在积极寻求与周边国家合作,为此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农业开发的优惠政策。另外,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近10年有100多万居民离开此地,这一广袤地区亟需有技术的劳动力。为此,鸡西把对俄经贸战略升级为转型的出路之一,重点加以扶持和发展。
从对俄贸易角度分析,鸡西有着自身的优势:第一,鸡西与俄罗斯的产业结构差异大,俄罗斯主要生产重工业产品,原材料、资源、电力比较丰富,鸡西的服装、食品加工等轻工产品比较丰富。俄罗斯的长项是鸡西的短项,鸡西的优势产业是俄罗斯迫切需要建设的,因此双方形成了互补。第二,从整个黑龙江省范围分析,鸡西的地理优势突出,在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格局中处于前沿位置。鸡西与俄罗斯有641公里的连接线,在全省4个陆路口岸中,鸡西有两个国家级一类陆路口岸,可以天天供货,不受气候的影响。第三,多年来,鸡西与俄罗斯建立了诚信、融洽的经贸关系,有一批熟悉俄罗斯市场的人才和企业。
依据这些优势,鸡西作出了相应部署,提出在巩固扩大粮食、蔬菜、矿产品等大宗出口商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和建设以家电、建材、服装、纺织、机械、食品为主的地方产品出口产业群,重点抢占乌苏里斯克万阳建材大市场、粮食批发中心和果菜批发市场以及哈巴亚洲商贸城等俄方市场,加快建设列索、伊曼中国商品大市场,形成新的口岸商品中转集散中心,扩大对俄商品出口。同时扩大对俄罗斯农业和林业合作,重点抓好俄兴凯区、米哈区农业开发,并组织企业到俄发展木材加工业。 随着国外大公司、大企业的投资重点陆续转向东北,为鸡西大量吸引域外资金,引进合资合作项目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我们认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国外投资是鸡西实施转型过程中解决资金的重要途径。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吸引外来投资的过程中,作为政府部门应高度注重投资环境建设,尤其是软环境的建设。包括政府是否高效、政策是否宽松、社会是否稳定、官员是否廉洁等越来越成为吸引投资的决定性因素。
在肯定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交通瓶颈是制约鸡西对外开放的重要因素。首先,鸡西自己没有出海通道,产品要出海,只能通过秦皇岛、大连等港口。其次,鸡西的铁路运力远远不够。为了破解交通瓶颈的制约,鸡西正在谋划把国内的铁路与俄罗斯铁路接轨。接轨后的铁路向北可以到欧洲,向西可以到莫斯科,向南可以到“海参崴”、“大胡德卡”。这样,鸡西的货物就可以进入远东大动脉,甚至可以解决双鸭山、鹤岗等城市的出海问题,对于缓解全省的运输瓶颈问题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了解到,这条铁路现在已经完成了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议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发展非煤产业 实施绿进黑退战略
一场“以煤起家的鸡西该何去何从”的大讨论,让鸡西人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鸡西不能只搞单一的煤炭经济,必须发展绿色GDP,做到环境、效益同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1998年全市的政府工作会议上,鸡西正式作出了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战略决策,并提出用5年时间把矿井从2000口压缩到500口。这个选择在当时可以用悲壮来形容。因为这意味着要有3.5万名煤炭工人下岗,全市财政每年减少近1亿元的收入。
其实,早在1996年,鸡西就开始尝试发展绿色产业。首先在虎林试点,由政府垫付农用物资,签订收购合同,每公斤绿色水稻收购价比普通水稻高0.1元。在当时全国“卖粮难”的大背景下,绿色水稻不仅能卖出去,还能卖上好价钱,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绿色食品的种植面积迅速从20万亩增加到230万亩。但鸡西发展绿色产业并非一帆风顺。2000年,鸡西经贸洽谈会上满眼的绿色,并没有得到客商的青睐。原因只有一个,鸡西的绿色产品质量不高,品牌不硬。但是这次洽谈会不仅没有动摇鸡西人发展绿色产业的信心,反而坚定了政府打造绿色品牌的决心,先后拿出近亿元资金用于科技投入。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兴达米业集团生产的“碧珠”牌大米销往美国、加拿大、韩国等6个国家,年出口创汇3740万美元。
实践证明,鸡西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突破口,为全市的经济转型带来了新的生机。绿色产业的兴起,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鸡西的产业结构,还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些破产矿山的职工,抛弃靠煤吃饭的梦想,依托当地的绿色资源优势,重新走上了创业之路。在由“黑”变“绿”的转型过程中,鸡西从1998年开始大刀阔斧地关井压产,煤矿从1935个减少到470个。经过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鸡西从单一的煤经济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人均收入比1998年增加了2300多元。 以2003年为例,鸡西绿色食品产量达98.2万吨,产值18.1亿元。在不久前举行的鸡西市经贸洽谈会上,绿色产品、生态产品等非煤产品唱起了主角。展品中绿色生态农副产品占1/3,其中有29种产品获得了“绿标”。鸡西参展企业与国内外客商签定产品销售协议6项,金额达6000余万元。“珍宝岛”大米、“麒麟山”小米、“虎琳”椴蜜等绿色生态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现场销售额达到11万元。
除了绿色产品外,鸡西发挥天蓝、地净、水清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素有“北国绿宝石”之称的兴凯湖,是鸡西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重要资源依托。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已初步构建了以兴凯湖旅游度假区为轴心,以虎头旅游开发区、麒麟山旅游度假区等10大绿色生态旅游景区为骨干的环兴凯湖旅游经济带,加快了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步伐。
现在看来,“绿进黑退”无疑是一条艰辛之路,但更是一条成功之路。鸡西通过实施“绿进黑退”的发展战略,对资源城市的转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形成了绿色食品开发、北药开发、精细化工、生态旅游等多项支柱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条适应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调整之路。2003年,鸡西非煤产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比1998年翻了一番;农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其中绿色食品的产值为16亿元,把因煤矿减产损失的12亿元产值全部挽回。而同样是这一年,鸡西煤与非煤的比重历史性的由过去8∶2变成3∶7。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变化,它意味着鸡西逐步构建起煤炭主导产业与接续和替代产业相衔接的产业格局,摆脱了单一的煤炭经济,走上了多元产业共同发展的道路。
区别轻重缓急 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我们认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市场的手段远远不够。要解决资源开发过程中所积累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矛盾,既要充分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配置资源,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体系支撑,尤其是财政税收方面的扶持。这一点,在鸡西反应得比较明显。多年来,鸡西的经济转型得到了中央和黑龙江省的大力支持,但从总体上看,适合鸡西发展、科技含量高、能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项目比较少;“注水养鱼”、促进鸡西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少;扶持发展的资金投放少;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少。
我们收集的资料表明,西方国家普遍对衰退产业的调整转移进行了必要的“干预”。1984年,法国对洛林和加莱等资源性老工业区采取改造与发展相结合的办法,通过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各种便利,包括合资经营,直接投资建厂等,使资源型城市变成了拥有多种经济活动的现代化工业区。考虑到鸡西基础差、包袱重的实际情况,中央和黑龙江省应给予特殊扶持,以“输血”的方式恢复其“造血”功能,培育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典型。首先在项目投放上优先考虑鸡西;其次,在税收和信贷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在税收上,对矿山企业增值税超缴部分实行全额返还,合并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在信贷上,重新审核并提高企业资信等级,适当放宽重点骨干企业的贷款条件,加大对企业贷款扶持力度,处理长期占用的账外呆坏账,对中小企业实行贷款重点担保;第三,国家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解决社保资金缺口和厂办大集体费用,以及新煤田勘探费用;第四,采取“国家匹配一块、省支持一块、受益企业自筹一块”的方式,建立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基金,以支持鸡西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一个共性问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企业管理城市,城市功能先天不足。鸡西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基础设施落后、功能区混杂、社会服务功能弱、投资环境差等问题十分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一直强调,资源型城市应实施再城市化战略。有必要指出的是,鸡西应坚决摒弃过去发展市属经济的旧观念,牢固树立发展市域经济的新观念。市、矿双方应着眼长远发展,尽快调整长期以来形成的市、矿之间在城市公用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各自为政的格局,加快重组与融合的步伐。
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践证明,一座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至少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而鸡西由于缺乏雄厚的财力支持,人口多,困难大,成功转型所需要的时间也就会更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转型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区别轻重缓急,有重点地逐步实施。在经济转型中,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政策引导,创造环境,建设基础设施,搞好协调服务,为经济转型提供必要条件,而具体项目的运作则必须依靠企业和市场。要整顿和规范市场,加强诚信建设,为经济转型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经过近10年的努力,今天的鸡西人已不再单单依靠煤炭而生存和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让越来越多的鸡西人看到了振兴的希望。随着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政策的出台,为鸡西实施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相信,只要抓住机遇,鸡西一定会兴旺发达,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