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在线
·[说句心里话] 这里就像我的家
·[高举旗帜] 创新装备叫响中国制造
·自主创新推动新能源建设重大革新
·黄怒波、牛文文畅谈民营企业自主创新
·[高举旗帜] 三农始终坚持的重中之重
·[高举旗帜] 东西互动 互利共赢
·[高举旗帜] 从"天女散花"到"扶优扶强"
更多...
文件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
·全国政协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决议
·十七大关于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
·十七大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议
·十七大通过关于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
图片报道
新农村的新农民 党员“女猪倌”从自富到共富
安徽煤矿瓦斯环保发电变害为宝
历届党代会
·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记者手记
科学发展引领东北振兴④三大产业挺起辽源经济转型脊梁
中广网    01月07日 09:47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月7日消息(彭真怀)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鼎盛时期,辽源煤炭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从2002年开始,经过3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辽源三大产业蓬勃发展,彻底打破了以煤炭资源生存的经济格局。辽源的经验表明,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大产业挺起辽源经济转型脊梁

    “因煤设市”的辽源,一直把煤炭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当历史的钟摆走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辽源的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困扰着辽源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辽源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早在“十五”期间,辽源就未雨绸缪,着眼于高位对接、高层次转型,确定了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健康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定位,走出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后劲,使全市经济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崛起。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三大产业格局已经形成,成为辽源经济转型的支柱。

面对枯竭 煤城发展走出困局

    辽源曾因煤炭资源而辉煌,但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煤价被国家掌握控制,这一资源优势并没有给当地带来财富的增长。直到近几年,随着煤价的逐渐放开,辽源才出现了枯木逢春的景象——进出矿山的运煤货车又多了起来。但这样的好日子毕竟来得太迟,辽源煤矿已进入“老年期”,原煤产量由1995的468.78万吨下降到2001年的379.48万吨。资料显示,辽源仅有800万吨残煤可采。5年之后,辽源煤炭可能被采掘一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资源衰竭,辽源煤炭产业的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全市采掘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1.0%下降到2001年的17.7%。辽源矿务局职工占市区人口的30%,但所创税收仅占财政收入7%左右。以煤为主的辽源矿业产业附加值越来越低,以煤为主的能源型工业不能再引领经济前进,发展持续的主导替代产业迫在眉睫。


    资源的衰竭引发主导产业的衰退,进而引发贫困、失业和环境问题凸现,成为资源型城市共同的特点。辽源也不例外。2001年,辽源劳动力供给总量达94.6万人,但全市劳动力需求量仅有12万人左右,当年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近2万人。政府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随着减员增效和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产生了大量离岗职工。在城市工人大量下岗失业的同时,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792元,经济形势非常严峻。辽源成为吉林省最穷、城市建设最破旧的地级市,有人开玩笑地形容辽源为“一条马路一个楼,一个警察管两头”。


   面对困境,辽源开始了艰难的转型自救。煤炭资源是辽源的立市之本,尽管煤炭资源衰竭已成为阻碍辽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源,但经过几十年的投入开发,煤炭产业在辽源还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一大批掌握一定技术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如果完全抛弃原有的资源产业,转型就难以收到实效。为此,针对辽源煤炭所剩不多的实际情况,辽源矿务局加快了向外扩张的步伐,先后在通化的梅河口、内蒙古通辽市的金宝屯、长春的龙家堡投资开采煤炭。2005年,上述三地煤炭产量已达到辽源本部煤矿的3倍,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城市奋起赶超、迅速崛起的新路。


   包括辽源在内的东北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党和国家一直高度关注。我们认为,在全国60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中,东北就有25个,资源型城市是否成功转型应当作为判断东北地区是否实现振兴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因为如此,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辽源的名字被写入其中,这进一步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辽源经济转型的高度重视。


   我们了解到,在实施转型试点过程中,近年来辽源所争取到的扶持政策较多,首先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为辽源带来8.77亿元资金,建成了容纳5万多人的沉陷区迁居小区。其次是资源型城市改革试点,为辽源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利好政策和资金支持。金融机构提供的资料显示,全省对接的84个重点项目中,辽源就占22项。国家为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建立的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以及实行税收增量返还和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等政策,也让辽源获得了“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的先机。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给予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的启动和落实,可以为辽源带来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条件,为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我们的调研表明,对于辽源这样的煤炭型城市而言,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选择适合本地区的主导替代产业,并通过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作为全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之一,辽源正在进行的探索值得借鉴。在延伸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辽源把新材料产业、健康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作为重点,全力实施高点位对接、高层次转型。以利源型材等20多个大企业、大项目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以迪康药业等30多个大企业、大项目为代表的健康产业成为强势支柱产业,以金刚水泥集团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三大产业为主的特色经济发展新格局。

扶持民营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为了摆脱以煤炭为主的工业布局,早在2001年,辽源就提出了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工业富市的发展目标,并把机械、电子、化工、造纸等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但由于传统产业科技含量低、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综合竞争能力弱,使全市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直到2003年,辽源第二产业产值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2.4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72个百分点,而且整体亏损严重。

   
   为了彻底改变上述不利局面,辽源充分利用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战略举措。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过程中,辽源提出了“不在低端市场抢饭吃,要在高端市场求作为”的思路。一方面,围绕国家能源发展的新形势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做大辽源市矿务局金宝屯煤矿、亚星采掘机械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另一方面,抓住吉林省建设国家汽车生产基地的契机,增强中州汽车公司的汽车电机整流桥调节器、富奥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油泵、水泵等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的配套能力。集中精力抓了存量资产改造、整合项目,在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等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先后引进资金10亿多元,改造重组了龙泉酒业集团、汽车电器厂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13亿元。同时,重点建设了矿山机械、建筑塔机等投资超亿元的项目。这些新项目的开工建设和老企业的恢复性扩大生产,为辽源传统优势产业再现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2004年,传统产业实现产值1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1%。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最为看重的一条是辽源形成的集团公司和个体私营小厂结合的产业集群,这就是辽源学习南方兄弟城市提出的“小狗经济”的精髓。“小狗经济”就是遍地“开花”的民营经济。在东北,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小狗经济”就能繁茂生长。


   在发展“小狗经济”方面,一个比较突出的事例是,在广东、浙江雄霸天下的中国袜业格局里,辽源的袜子年产能已达到2亿多双,占据了东北、华北和西北大片市场,而且还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成了名副其实的“袜子之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改造国有老企业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提升了传统优势产业,盘活了存量资产,成为增加就业的有效途径。其实,袜业只是辽源民营经济优势产业之一,选矿设备制造、建筑塔吊制造也是辽源的特色优势产业,在东北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这两个行业和袜业有类似的发展路径,也是在老国有企业逐渐衰败的过程中,新成长起来的一批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目前,辽源的选矿设备制造企业有80多户,建筑塔吊(塔机)制造企业10多户,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集群格局,并逐渐出现产业整合。


   从各地的经验看,发展接续产业,加快经济转型,最根本的措施是推进改革创新,激活内在动力,按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运作。与东南、华南沿海城市群相比,辽源落后的根子是体制和机制的落后,突出表现为国企集群的巨大历史包袱和民营企业盘子太小。从辽源市情分析,发展接续产业必须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让民营企业“唱主角”,培育出发展民营企业的市场生态和体制环境,进一步调动民营资本的创业激情。从这个角度来讲,辽源还应该全面强化全民创业的观念,切实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思想顾虑、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不合理负担四大难题,清除一切歧视性政策的限制,放宽投资领域,整治、改善经济环境,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对辽源这样的资源型城市来说,资源型企业是辽源发展的主要依托。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资源型企业的经济转型。资源型企业机制能活起来,竞争能力就能强起来,就能够带动全市经济的转型。因此,辽源应把城市转型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综合素质结合起来,与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结合起来,使企业能适应市场,通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高位对接 发展新型材料产业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辽源人认识到,当地传统产业比重过大,而且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缺少名牌产品,市场竞争力低。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接续产业,不能简单低层次“转型”,否则,就会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恶性循环,背上更加沉重的包袱。必须立足经济的成长性,坚持“高位对接”,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既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又着眼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为此,辽源从2002年开始,运用差异化竞争战略,确定了全力打造新材料主导产业的转型思路。辽源明确提出,把新材料作为发展接续产业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新材料在整合关联性产业中的竞争优势,并出台了发展接续产业的总体规划。


   我们了解到,辽源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规划是,围绕建设东北重要的新型铝型材生产基地、东北重要的新型建筑材料基地和国家差别化氨纶、芳纶生产基地,着眼于扩大规模、提升技术和产品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新材料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特种合成纤维材料、高性能特种合金材料、复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等六大系列新材料。到2010年,辽源计划投资150亿元,重点规划实施50个新材料项目,实现新材料产业产值150亿元以上,使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60%,初步形成新材料产业体系。


   为什么要把新材料作为发展接续产业的战略重点呢?辽源的目的就是为当地经济跨越式发展寻求一个新的切入点,搭建一个生产要素集聚的平台,拓展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我们在辽源的调研表明,之所以选择新材料作为支柱产业,是因为辽源具备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在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发布的10大类新材料中,辽源有9大类,涉及企业20多家,近100个品种。辽源的碳纤维、中空纤维膜等多样产品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在辽源的新型材料生产企业中,辽源麦达斯铝业生产的大截面铝型材及其系列产品全部是合金铝新材料,科技含量高,已取得了进入欧盟市场3年内免于考核的资格。投产仅3年多,该企业每年就可生产1.2万吨合金铝,其中车辆型材占全国市场的70%左右,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辽源得恒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年生产涤纶3万吨、丙纶和氨纶各5000吨的能力,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涤纶长丝生产企业和唯一的氨纶生产企业。与麦达斯铝业、得恒公司并驾齐驱的还有利源铝业、铝合金锻压件、铝镁合金等26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这些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使新材料产业在辽源的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04年,全市新材料产业的产值已达17.1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4.1%。


   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企业集群。辽源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要提高城市竞争力,就必须加大组织创新力度,加速新材料科技成果的吸纳、消化和创新,把重点放在提升新兴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上,积极打造在国内新材料领域具有东北特色的拳头产品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集团,重点谋划一批高科技项目,力争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发展新型材料替代产业,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针对人才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辽源应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引人与引智并重,实行更加开放、务实的人才政策,构筑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


   我们认为,新材料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垄断性和低成本化的特点,应用范围广泛,代表了科研发展的重点趋势和方向。辽源发展新材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其一,从产业布局上看,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还没有新材料基地,不存在产业趋同的问题;其二,发展新材料可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辽源把新材料作为主导产业,可以充分发挥其涵盖、关联、渗透和扩散作用,消化吸纳传统产业的上游产品,发展下游产品,壮大传统产业基础和优势,从而对整个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整合。

创造环境 提升健康产业层次

   在实施经济转型过程中,辽源人跳出常规思维,确定了一个符合辽源实际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定位——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围绕建设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健康产业基地和打造生物药城这一目标,辽源人开始发力,决心把健康产业打造成为强势产业。


   健康产业对于辽源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概念,那么支撑起产业的突破口在哪里呢?当辽源金昌集团从牛血中提取出SOD的时候,他们算了一笔账,以现在金昌集团5万头肉牛年产值计算,牛肉年产值1个亿,而如果从5万头牛身上提取1亿克SOD胶囊,就可新增产值5个亿。世界500强之一的香港财富集团慕名而来主动要求代理该产品,这使得辽源的决策者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城市经济转型,应该从高起点高技术做起,做大做强接续产业,这样经济发展前景才更广阔。辽源金昌集团奥能生物有限责任公司的SOD口服胶囊已通过吉林省和国家有关技术部门的检测并投入批量生产。金河实业的柞蚕蛹蛋白粉及蛹油胶囊,夏兴高科集团的黑木耳功能饮料,龙盛集团的鸡卵黄免疫球蛋白,迪康药业的博安霉素、博宁霉素两个一类新药等都填补了国内空白。


   一个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健康产业群正在辽源迅速形成,尤其值得重视的是,2004年,国家药监局等8部门把辽源确定为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这意味着国家给辽源发放了食品、药品安全的“城市名片”,辽源食品、药品走向世界有了“绿色通行证”,辽源制药企业在新药审批上有了快捷的“绿色通道”。当然,要实现发展健康产业的目标,辽源还必须着力破解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环境不优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打造集聚人才、资金、项目等生产要素的平台。


   在解决健康产业发展资金方面,辽源采取利用国债资金和争取信贷支持相结合、启动民间资本和扩大招商引资并举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主要的做法有:1、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争取国家扶持;2、通过上优势特色项目,广泛吸引外商投资;3、加大城市经营力度,与国家开发银行已达成协议,充分利用市土地收储中心,通过土地转换项目等措施,5年争取融资30个亿;4、积极争取金融部门信贷支持,5年达到30个亿;5、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试点城市支持政策,争取5年滚动使用资金60个亿;6、积极探索启动民间资本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向健康产业聚集。


   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软环境的优劣尤其重要。面对国内其他城市大力营造适合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竞争态势,辽源也不甘居后。作为吉林省的一个地级市,辽源明白自身缺乏区位优势,经济实力薄弱,创造富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软环境,需要比别人作出更多的努力,付出更大的代价。辽源在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升城市品位和增强城市功能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健康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努力建设亲商、扶商、利商,敢富、快富、大富的健康产业投资环境,积极营造公平、公正、公开,宽松、宽厚、宽大的健康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平台吸引人才,人才拓展舞台;人才吸引资本,资本追逐人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辽源努力改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一方面,围绕健康产业的项目建设,创造人才集聚的舞台,建立唯才是举的“绿色通道”;另一方面,把“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待遇、社会上给地位”的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全市吸引的专家、学者中,有16人被聘为政府经济顾问,有的当选为市人大代表,有的当选为市政协委员。辽源还努力打造“诚信辽源”这张名片,党委和政府通过严格兑现承诺和务实干事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政府的诚信,优化了吸引人才的社会环境。

节能环保 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

   资源枯竭型城市除了面临下岗失业职工急剧增加、城镇居民生活贫困外,更突出的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矿区沉陷区威胁居民安全。作为煤城,辽源有8000多万吨堆积如山的煤矸石,既浪费了资源,又占用了土地。同时,城市居民生活环境也不容乐观。我们在辽源了解到,2001年,全市绿化覆盖率为20.50%,同比下降6.67个百分点;人均拥有绿地面积3.3平方米,同比下降0.92平方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仅为36.01%;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仅为52.92%。


   辽源煤田自1911年开采至今已近百年。反复多次的开采,造成矿区地表严重沉降塌陷,形成面积达29.5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最大塌陷深度33.3米,开裂宽度14.5米。沉陷区内的厂矿、医院、学校、民房以及公路等设施不同程度受损。特别是有些民房墙壁裂缝达20余厘米,严重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从2001年12月起,辽源就开始谋划实施综合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在中央和吉林省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9月,综合治理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辽源人深知这项工程的分量,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抓,一切为治塌让路,使工程创下许多全省第一:项目运作速度第一、前期工作完成第一、开工建设第一、规模第一、竣工回迁第一……正是这许许多多的第一,让辽源矿区居民彻底摆脱困扰几十年的沉陷之苦,住上称心如意的房子。2005年11月6日,辽源举行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住宅小区建设竣工仪式。历时3年,全市新建煤城新村、四合、仙城3个小区,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万多户共5万多人。


   面对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和一座座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的煤矸石山,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基础设施的薄弱以及严重缺水等一系列问题,辽源人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实现经济转型与城市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通盘谋划,同步进行。辽源筹措4亿多元资金,建成了一个综合利用煤矸石的年产5000万吨水泥熟料的现代化水泥厂;投资5.2亿元,新建了42公里的外环路,使城区面积扩大了3倍多;向上级争取了3亿多元资金,实施“六库一闸”供水联调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缺水问题;投资3亿多元新建了日处理10万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实施1500公里“村村通”工程,促进城乡一体化;投资4亿多元,新建改造30多条城市道路,畅通城区交通;搬迁和关停了市区内20多户企业,对40多家袜厂实行集中漂染……


   今日辽源,城市建设工程不但高起点、大手笔,而且精益求精,从高楼、大桥,到路灯、广告,甚至路边的垃圾筒,都体现了城市品位。企业新上项目,都把节能环保放到第一位。利源铝业新建的年产6万吨新型铝型材项目,不但全部采用天然气加热,而且还投巨资建设了国内最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惠宇能源公司投产的利用植物秸秆加工生产液化气,把低质资源转化成清洁高效的新能源。一度因污染严重被批评的辽源市,如今却获得了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人居环境范例奖。


   有必要指出的是,良好的环境是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经济转型的同时,辽源需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和加强管理,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应密切关注预防与治理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转变。同时,要注意把采煤沉陷区治理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采煤沉陷区的治理不能只是简单地搬迁,要有整体规划,注意把这个规划与小城镇建设布局联系在一起。


   信心是发展的希望,努力是不竭的动力。辽源的煤炭曾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今天的辽源人正以勇于竞争、务实创新、永不言败的追求作为“辽源精神”,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新征途上,追求大作为,实现快发展。巨大的变化,让辽源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骄傲和自豪,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爱自己的家园。可以预见的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新辽源正在腾飞。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囡囡      
相关新闻
·“电子杂志:感悟十七大系列评论特刊”
·[高举旗帜] 创新装备叫响中国制造
·[说句心里话] 这里就像我的家
·[高举旗帜]细光缆宽富路
·[高举旗帜]股份制林改新动力
·跟党说句心里话:内蒙古科右前旗农民新年新打算
·[高举旗帜] 东西互动 互利共赢
·华建敏:全国行政学院要确保十七大精神进课堂
·[高举旗帜] 三农始终坚持的重中之重
·报告解读:壮大爱国统一战线 促进各项关系和谐
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