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之路 现在位置>>发展之路
"长空霹雳"啸傲九天:基地航空武器科研试验创新发展纪实
中广网    2008-12-09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1月29日消息 隆冬时节,在驻大漠空军某试训基地外场指控大厅,指挥员透过大屏幕所显示的空中目标和实时数据,准确下达着每一道口令。
 
    “发射!”一声令下,机翼下的某新型导弹离“弦”,瞬间点火,托着火舌直刺攻击目标,稍倾,“蘑菇云”夹杂着沙粒拔地而起、直冲九天。

    作为国家航空、防空武器试验鉴定单位,这个基地见证了所有航空、防空导弹的发展史,几乎所有装备部队的系列导弹都由该基地签发“准生证”,走向战场,飞向蓝天;见证了为满足快速发展新型航空武器试验鉴定需求而对靶场几次大的改造历程,如今的靶场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信息化程度高,功能不断拓展,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为突出。

    让长空利剑快速列装

    2008年新年伊始,记者跟随科技人员走进某新型空空导弹的试验现场,亲历某型导弹定型靶试的全过程,真实感受了大漠利剑威啸九天的动人场面。

    天刚刚蒙蒙亮,参与靶试任务的官兵就奔赴试验场。拉载车、架导弹、测参数……大家按照各自的分工有条不紊地忙开了。待导弹各系统检查测试合格、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他们小心翼翼地把即将上天的导弹运到了停机坪,托导弹、卡销子、上保险……导弹稳妥可靠地安在了机翼下。

    当载弹战鹰缓缓滑出跑道的时候,刚刚参与挂弹的科技骨干陈辉等人又火速辗转来到了指挥所,结合雷达、遥测、光测等设备通过综合计算机传来的数据和空中实况图像,他们一丝不苟地适时调整飞机、导弹的运行状态,生怕出一点问题,确保构成最佳发射条件。

    “1分钟准备!”

    “发射!”指挥员一声令下,翱翔在碧野长空的战鹰机翼下吐出一团火花,在天空划出一道白线。顷刻间,托着长长白烟的导弹准确命中远方目标。

    紧张繁忙的试验结束了,但科技人员的工作还得继续。为了给导弹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他们开始下载数据、整理判断、分析参数,帮助研制该型导弹的厂家寻找问题。趁着其他同志下载靶试参数的机会,记者问及负责该型导弹科研试验的负责人陈辉。陈辉说,接到该型导弹科研试验的任务后,他们专门成立了课题组,边跟厂学习新知识,边帮研制厂家分析参数、验证性能、完善导弹各分系统,绝大多数休息日都用于分析整理试验数据和撰写试验结果报告,经常加班加点,就连去年春节长假期间,他们还跟厂学习、帮助厂家解决问题。

    其实,每种新型号的导弹试验前,靶场都提前根据导弹的性能编写试验大纲。一般来说,试验大纲的编写贯穿于导弹研制的全过程,工作量大,要求高。全程跟踪导弹研制的靶场科技干部需要全面掌握导弹的各种设计技术性能,随时了解导弹在研制过程中的技术改进情况,同时,还要结合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研究和探索导弹试验方法、手段。

    在采访中,记者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2006年,在某型导弹试验过程中,导弹虚警和截获不准的问题屡次出现,如果不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会使这一型号导弹定不了型,装备不了部队,而且还会阻碍我国空空导弹武器的发展进程,难题摆在了靶场科技干部面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试验大纲编写组的成员在既无经验借鉴,又无资料参考的情况下,通过艰苦的计算分析试验取得的大量数据,在成千上万的“数字海洋”中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关键,使得问题最终成功解决。他们编写的《某型导弹故障分析报告》,为该型号导弹的发展扫清了路障。当研制厂方拿到凝结该站科技人员心血的分析报告时,感慨万千。

    靶场是为空空导弹签发“准生证”的地方,没有经过靶场的试验,再先进的航空武器国家不买、军队不要。作为掌握武器生杀大权的科技工作者,立足未来战争的需求,敢于挑战权威。他们根据现行国军标难以适应新型空空导弹试验的需求,大胆探索战术导弹试验与鉴定方法的研究,从导弹的飞行可靠度、制导精度和杀伤效果等三个方面对导弹试验进行分别考核和综合鉴定,探索出了以数理统计和概率统计为基础的试验小子样统计方法,对导弹靶场试验进行综合评定,这一新的导弹鉴定方法,在后来的两种型号导弹试验中得到了较好运用,极大地提高了靶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2005年,某型导弹在试验定型的关键阶段,区机关组织技术骨干走访调研、寻求协助、克难攻关,自主研发了某型导弹试验仿真模拟训练系统,在抬高导弹考核“门槛”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了该型导弹研制阶段带飞、合练、靶试时耗费人力、物力、精力和浪费时间等问题。这一成果,不仅令研制厂家为之折服,也拓展了该型导弹的作战性能。

    机载导弹的靶试,是一项风险高、组织实施非常复杂的工作。航空武器从科研、定型试验到装备部队,要经过无数次空中带飞、合练和多次实弹靶试,要从庞大的试验数据群中寻找问题、调整参数、完善系统,为使各新型号的导弹早日试验定型、装备部队,尽快形成战斗力,肩负“导弹考官”重任的靶场科技人员不敢懈怠,忘我试训,克难攻关,成果丰硕。

    2005年以来,靶场科技工作者组织试验、抽检多种型号的空空导弹数百枚,都真实客观地检验出了导弹的真正性能,为新型航空武器列装部队发挥效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谈起锻造长空利剑的经历,现任基地一区副总工程师李鸿有感而发。一次,国产某型新机进入最后试验阶段,装挂导弹发射试验成功后就可完成定型,装备部队,为航空兵部队增添新锐。然而,令人没有意想到的是,在地面联试中,飞机、导弹都合格,但升空联试却无法匹配,构不成靶试条件。任务结束后,专家“会诊”都没有发现症结,试验停止几个月。心急如焚的靶场科技干部,放弃了休息日,全力以赴攻克难关,经过120个昼夜的对照排查,上千次的分析和计算,终于发现,由于该型新机火控系统设计上的缺陷,导致失败。

    经新机设计厂家改进火控系统后,试验一举成功。

    让试验尖兵茁壮成长

    “国以才兴,军以才强。科研试验创新发展最关键的是人才,正是因为靶场近年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才使得科研试验各个专业和岗位都有独当一面的专家型人才,他们打破常规,广泛依托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作为人才培训基地,紧密结合科研试验的现实需求,通过重大试验任务的磨炼,使得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脱颖而出。”一位基地首长谈了党委对抓人才促战斗力的看法。

    2006年,某型导弹定型试验方案讨论会在争论中召开,会议讨论决定成立某型导弹科研试验课题小组,谁将成为这个课题小组的“掌门人” ?一时成了会议的焦点。

    让一些技术骨干和老同志没想到的是,一个刚从地方大学毕业三年的大学生干部、助理工程师蒋大川,在众多人选中脱颖而出。2006年底,他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提前晋升为站工程师。2007年9月,执行一项重大任务结束后不久,某技术室副主任位置空缺,一些自认为有“老资格”的技术干部跃跃欲试,都在争这个位置。更让大家没有意想到的事再次发生,当参谋还不满一年的蒋大川走上了这个岗位。

    消息传开,一些官兵不解:“凭啥好事都轮到他?”

    其实,党委破格提拔使用蒋大川自有道理。“培养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把人才当作‘第一资源’,多方并举,打破常规,不搞论资排辈,更不能埋没人才。形势逼人,必须把发现好、培养好、使用好人才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基于这样的认识,一区党委大胆使用年轻的优秀大学生干部,积极为他们搭建干事业的平台,并对科研试验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干部进行物质奖励,有效激发了广大科技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区党委的破格奖励极大地调动了科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蒋大川便全身心铆在工作岗位上,将组织对他的信任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多次出色地发挥了优秀“导弹考官”的作用。

    2007年8月,在某型导弹首次批检试验中,由于研制方擅自更改导弹设计、定型技术状态,导致导弹在正常遇靶的情况下,引信未正常启动,出现遇靶不炸的故障。本着对国防事业的高度责任心,他通过外弹道参数、视频录像、雷测数据、靶试残骸分析,提出了导弹遇靶未炸、落地前近炸的完整故障现象,全面客观分析了导致故障的原因,先于研制方完成故障分析报告,该报告在历次故障分析会上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导弹试验鉴定史上首次实现了靶场技术分析牵引研制方故障排查,又一次树立了靶场试验鉴定的权威。后来,厂家一位领导对他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当初,他首次来跟产学习时,刚从大学毕业,没有想到他成长这么快,已经成了一个专业的导弹‘考官’了!”

    科技干部是完成科研试验训练任务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也是基地干部队伍的主体。蒋大川的成长经历,只是一区党委为年轻干部搭建干事业舞台的一个典型事例。

    作为空军军事斗争准备的先头部队,这个区针对航空武器研制试验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压力大,保障资源、编制员额与人才需求的困难和矛盾突出等实际,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以“宁可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为目标,研究制定了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积极探索适合科技干部成长的路子,注重拓宽培训渠道,坚持把岗位锻炼作为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把送学培训作为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把吸收借鉴作为科技人才培养的有效补充,努力形成了各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各类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

    让砺剑壮歌响彻长空

    数九寒天,戈壁某机场,一场带有实战背景的靶试任务正在进行。

    一架由基地自行研制的某型无人驾驶靶机平稳升空,某型国产新机挂载某新型导弹紧跟着直刺蓝天,干扰、欺骗……靶机开始按预定的程序使尽招法摆脱攻击,几经周旋,飞行员摁下了发射按钮,导弹准确“击落”靶机。一次成功的靶试,一次高性能全新导弹和靶机的双检验,官兵们倍感兴奋和鼓舞。

    来到指控大厅,担任总指挥的该基地一区何月生副司令员深有感触地说,“先进的导弹需要全新的靶机来验证,此次靶试之所以能够双受益,主要得益于某型无人机物理模拟仿真系统的成功研发,加速了高性能、全空域、全速度域靶机的研制进程。”据该系统主要研发人介绍,系统投入使用以来,不仅为部队研制某型无人机和无人靶机节省了数千万元的经费,最主要的是为提升部队战斗力,深化训练转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空军转型建设的提速,党委一班人感到,一支处在军事斗争准备前沿的科研试验部队,技术密集、高科技含量高,如果拿不出管用、超前的科研成果,就难以在军事训练转变上有大的作为。

    为此,他们牢固树立“依靠科研成果助推军事训练转变”的思想,加速推进科研创新,催生了一大批靶场信息化建设急需的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的新型靶场试验数据可视化实时显示系统和某型电子靶标电磁环境监测系统等,投入使用以来,有效弥补了光测受距离限制和在能见度不够时,无法保障试验任务的不足,为新型航空武器进行全天候、宽领域科研试验提供了保障,加快了新型航空武器试验的科研进程,解决了靶标工作状态异常难监测、重频难侦察、电磁辐射特性难辨别和导弹误伤地面辐射源等难题,多次避免了无效发射和无效飞行,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元,军事经济效益显著。

    他们还专门设立了“科技成果奖励基金”,完善了奖励机制,对在科研、技术革新和学术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予以重奖,先后有近百名优秀科技干部提前调整专业技术等级,近千人次受到物质奖励。近年来,这个区先后完成重大科研试验任务近千项,取得科研成果120多项,其中有2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填补了数十个国内空白。

    如何让试验鉴定合格的新型导弹在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能够随时拉得出、用得上,遂行作战训练任务。

    注重强化内功,充分发挥靶场连接作战部队与装备研制部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效加速推动了部队战斗力生成。担负导弹勤务保障的某试验大队长刘红卫深有感触地说,“科研试验工作只有更加贴近于实战,更加贴近于部队作战使用,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这个大队坚持把为部队提供好用管用的装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作为完成中心任务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出了一套适应新型导弹勤务保障的模式。随着大量新型号导弹武器装备研制定型陆续列装部队,他们利用战训部队进驻场区、演练演习等有利时机,积极协调上级机关主动上门为参试部队飞行人员、导弹操作维护人员讲授导弹基本知识、维护保养及注意事项等。

    刘大队长还利用出差之际,走访了多家兄弟部队,实地考察,认真分析,对照生产厂家勤务保障的流程,对程序进行了细化分解,对岗位进行了重新编排,对操作进行了统一规范,在稳妥可靠的前提下成倍的提高了保障效率。大队官兵白天利用任务间隙顶着炎炎烈日拍摄素材,晚上加班加点剪辑配音,历时6个多月,完成了五型导弹的勤务保障正规化资料片的制作。通过制作正规化教学片,极大地增强了官兵正规化保障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导弹维护保障正规化水平。几年来,共有60余人次为部队讲了课,收到了明显效果。

    谈到创新模式,该基地一区政委王德亮告诉记者,靶场建设处在转型期,试验任务数量每年以数十倍的速度增加,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许多高科技试验鉴定条件设施不具备的情况下,如果不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方法,就会严重影响和制约试验鉴定的结果和进程。

    为此,他们在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为加速武器试验尽快满足部队需要,他们立足现有条件自主创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缺什么就搞什么。

    空军某型新引进导弹鉴定任务一天天临近,该型导弹鉴定技术组提出的方案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否决,靶标成了各级指挥员最关注、最迫切的问题。现有靶标建设周期长、造价高,无法满足迫在眉睫的试验需要。技术领导小组研究了多种方案都不可行,有人泄气了,大家一筹莫展,“怎么也不能用嘴吹气模靶!”

    “好,用嘴吹也要把任务完成!”该区试验站陈站长斩钉截铁地说。

    接下来的日子,带着问题和思考,陈站长实地测量,反复推敲,并会同有关厂家对抗风强度进行了反复的计算,利用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对气模内部结构进行了反复的优化。按照他的预想设计制造的第一个气模样品终于制造出来了。

    试吹那一天,上级领导和专家都来了。随着气模的逐渐膨胀,不一会儿工夫,气模靶标终于完整的站了起来,像一座坚固的建筑巍然屹立在空旷无际的戈壁滩,大家高兴极了。
在这个试验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的创新既解决了试验中的技术难题,又不断拓展了靶场的试验鉴定能力。

    在某型空地导弹研制阶段,参试部队给他们反映,由于地面训练手段缺乏,飞行人员对武器的捕控指令操控流程熟悉慢,导致了飞行架次多、效果不理想局面。为了使该型导弹早日装备部队、尽快形成战斗力,他们先后安排5名技术骨干多次赴江西、贵州等地某型导弹总体研制单位、试飞院、首装某新型战机的作战部队进行项目调研论证。在某试验站副站长朱立峰的带领下,技术攻关小组成员研制成功了某型导弹地面训练模拟器,不仅帮助飞行人员能够快速掌握捕控指令操作,节约了大量飞行架次,又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

    新军事变革没有停歇,创新永无止境。为了能够科学、客观、正确地对航空武器进行检验和鉴定,该区官兵一直坚持解放思想,创新试验方法和试验理论。在当时,有限的试验资源与不断增加的型号任务矛盾交织在一起,如何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试验效率、缩短试验周期,如何才能进一步完善现有试验手段、试验理论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新武器装备战斗力快速生成的问题,是摆在全体官兵面前一个严肃而沉重的重大命题。

    面对紧迫而艰巨的试验任务,他们发挥集体智慧,敢于创新实践。在某型导弹远距离超低空飞行试验中,如果没有高精度的引导,地面雷达很难快速捕获和跟踪定位目标,地面将没有任何导弹飞行状态信息,指挥员将很难实施准确及时的指挥和决策。

    2007年3月,在一次靶试条件协调会上,军队和厂方不约而同的提出了这一问题。某试验站陈站长凭着多年的知识储备和仿真研究工作,大胆提出了“仿真引导”设想。

    话一出口,现场的人疑虑满腹,有的质疑仿真精度能否满足要求,有的担心获取实时发射条件难度大,连课题组成员也怀疑方案的可行性。陈站长心里很清楚,这是一个在国内尚属空白的新领域,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供借鉴。他一边着手开始对仿真模型进行分析,一边组织课题人员开发实时发射条件和仿真引导信息的测控网络数据传输软件,经过分析大量的实弹靶试数据,采用多种数据融合、回归和拟和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反复的调整,计算精度得到成倍的提高,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随着创新步伐的加快,他们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技术突破,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题,创造了导弹试验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

    首次使用空中模拟弹道带飞试验方法,解决了导弹自主飞行条件下各系统工作正确性、协调性检查的问题。

    首次进行复杂电磁环境下电磁兼容性带飞试验,验证了导弹抗干扰的能力。

    首次提出空地反辐射导弹制导精度和杀伤效果一体化评估的新方法,成功运用小子样评定方法,解决了多源试验信息综合的技术难题,与传统评估方法相比评估精度提高了约8%,评估准确性也显著提高。

    ……

    倚天砺剑求发展,紧贴实战谋打赢。一代又一代的靶场铸剑人就这样,在继承传统中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中谋求发展,他们在新型导弹试验鉴定中不断创新的理念和模式,真正拉近了靶场试验与部队用装之间的距离;他们在导弹试验鉴定史上创下的上百个第一,有效缩短了新型航空武器列装部队生成战斗力的周期;他们在我国航空武器试验鉴定中谱写的一曲曲铸剑壮歌。(徐汇东 李建军 李满义)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吴菁      
箭啸苍穹 更多>>
·为一线部队写“书”
·放缆,在戈壁深处
·永不中断的电波
·热气球带来“创新热”
·电话千里解难题
·靶机穿上了迷彩服
·戈壁滩架设“顺风耳”
·空气“房子”
·长途奔袭毫发无损
·在对抗中“强筋壮骨”
·细节决定成败
·搏击狂风救靶机
红色记忆 更多>>
组装、测试导弹
“霹雳二号”空空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