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1月30日消息 2005年4月的一天,在某新型导弹定型任务中,研究所二室的3名科技干部,为了在第一时间收集导弹杀伤效果,距离发射还有4个多小时,他们就奔赴大漠深处的残骸落区。据一位老戈壁介绍,在戈壁滩执行任务,必须要有提前量,以防遇到突如其来的沙尘暴等恶劣天气,耽误任务。
每次出征都是上次的“翻版”。他们坐在四面漏风,尘土飞扬的吉普车里,颠簸将近4个小时,提前10分钟赶到预定地点。刚准备好各种器材,导弹就呼啸着“尾随”他们而来。数分钟后,在他们头顶,导弹与某型高空高速靶机遭遇,被击中机体的靶机瞬间解体,继而燃烧起来。
这群与“死神”打交道、天天上“战场”的人,深知说不准哪天没长眼的导弹残骸就会从天而降。这一次,这种“机会”让他们碰上了。正当大家为试验成功欢呼时,散落的残骸就从头顶上铺天盖地掉了下来,他们迅速朝四周散去。刚跑出10余米远的副主任刘军,就听见身后“轰”的一声巨响。回头一看,原来是被击中的靶机尾翼掉在了大家刚才集结的地方,砸出一个足足有两米多深的坑。而另外一块碗口大的残骸掉在了另一位干部的脚下。
其实,这样的悬事官兵还遇到许多回。
一次,一枚导弹在高空引爆后,因故障没有爆炸,在场的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要排故和查明情况,就必须靠上前去。而此时,在场的每个人都很清楚危险性,一旦爆炸威力巨大。作为靶场完全可以判定任务失败,现场引爆,再进行下一次试验。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在研制厂家人员向后退时,二室的科技干部一起走向残骸,哪怕再危险他们都要查清原因,为下次试验扫清障碍。在众多目光注视下,他们几个人围着残骸默默地讨论着、分析着,随时可能爆炸的严重后果已全然不顾。不一会儿,他们就查明了原因。(卞春光 杨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