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小传】赵煦,男,湖南省浏阳市人,1938年9月出生,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同年入伍,大学本科学历,1970年5月入党,现任空军某试训基地一区二站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技术2级,专业技术少将军衔,空军首席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无人机总体专业。入伍40多年来,先后参与或主持研制了“长空”等系列无人机,为我国无人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被媒体誉为“无人机之父”。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多项。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2006年获空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有这样一个地方,它虽然深处大漠,但它的天最蓝最美;有这样一个人,他以这片最蓝最美的天为沃土,以辛勤为种子,培育出了丰硕的成果。他就是赵煦,空军某试训基地一区二站总工程师,我国无人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近日,记者走近了这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
从锅炉房走出的靶机专家
“我到部队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烧锅炉!”赵煦坐在他的办公桌旁,开始讲述他那一段经历。他的办公桌摆在办公室的中央,特制的,很大,正前方是一个特制的和办公桌连在一起的书架,上面是各种专业书籍和技术资料,还有他所研制的各种型号的靶机模型。办公室四壁全是书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其实,我一生的梦想是翱翔蓝天”,赵煦说。1964年,他从北京航空学院导弹系毕业后,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和对航空事业的追求,来到了驻守在大漠深处的空军某试训基地。当时,大学生入伍后都要先下发基层锻炼。他万万没有想到,分配给他的第一项工作是烧锅炉。
远大的报负与所从事工作的强烈反差,使他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但他坚信,自己的蓝天之梦一定能够实现。
到锅炉房的那个冬天是戈壁滩少有的一个寒冬。有天晚上,气温低到了零下39摄氏度。锅炉房的煤烧完了,刚给锅炉加完水,他二话没说,湿着手就跑到外面推起小车去拉煤,结果,手被冻在了煤车的车把上。他一动都不敢动,在班长的帮助下,把车子拉进屋子,车子暖和了,他的手才分开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梦,从来都没有忘记学习。在基地的几个月里,他通过一些朋友对基地靶机的使用状况进行了了解,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搞无人靶机也应该有我们自己的东西。下班后,他在冰冷的小屋里系统地学习了大量跟飞机有关的技术资料,把自己所学的导弹专业知识、空气动力知识向飞机专业进行转变,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锅炉房班长说:“想不到一个大学生锅炉烧得还很好。”他对班长说:“认真起来还有干不好的事吗?我什么都能够干好的,你信不!”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后,原本从苏联进口的拉-17靶机停止了供应,我国的各种试验一度陷入了困境。1965年3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长空一号”无人靶机的研制开始了。那时,二站的无人靶机事业刚刚起步,满打满算整个站与无人靶机有关的人总共才有8个,而且没有任何技术资料。正如赵煦所想到的,组织并没有忘记他。他从锅炉房调进了“长空一号”靶机研制课题小组。从此,他就和无人靶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开始了实现“蓝天之梦”的征程。
从“长空一号”到“超音速”
“长空一号”作为我国无人靶机技术的基础,其研制过程是一个拓荒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艰难与辛劳。赵煦一到“长空一号”无人靶机课题小组,领导就给这个能干而又机灵的小伙子的肩上加上了一副重担,让他单独一个人负责“长空一号”总体设计任务,并要求他在3个月时间内拿出设计方案。他终于有了建立自己独特靶机理论系统的机会。当时,他唯一能够参考的东西就是一架原苏联产的“拉-17”空投式无人靶机。研制一个飞行器,而且是一个无人驾驶飞行器,其空气动力参数、飞行技术参数、推力参数等是必不可少的,事关重大。为了摸熟弄清飞机的各种参数,白天,他带着一个本,一支笔,一把卷尺,一个万用表趴在靶机上一点一点地测量。有时,他还把靶机的机件拆开,一件一件地熟悉,一件一件地登记;晚上,他把白天测量到的数据,一个一个分类,然后进行计算,那时,没有任何计算器,只有通过手工的办法计算。那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但是,正是这个过程,使他对飞行器的各个系统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认识和了解,给他以后研制无人靶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还让他形成了一套无人靶机的研制理论。3个月总体设计时间,他整整花了两个月时间做参数的统计计算工作,并建立起了靶机的空气动力参数。3个月后,他终于完成“长空一号”无人靶机的总体方案设计。这个充满了灵气,充满了想象力的设计,很快被评审通过了。
方案的制定过程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对无人靶机的发展进行全面思考的过程。这个方案也就成了他日后研制无人靶机的基础,并且为以后无人靶机的研制提供了一种思路,即:我国无人靶机的研制,要立足于改装,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老路。在其后的研制过程中,赵煦在一张澳大利亚“金迪维克”小车图片的启发下,创造性地提出了用地面起飞车的办法,将靶机原先的空中放飞改变为由地面直接放飞,解决了无人靶机的起飞问题。同时,他还提出了用某型歼击机发动机代替原有无人机发动机的改造方案,使得靶机动力增加了近7倍。但这一设想却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靶机的推力增大太多,靶机外型不变,使得靶机在起飞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过早升力矩,致使靶机起飞试验一直有问题。一次,他晚上加完班回家时,在楼梯上绊了一下,差点摔了一跤。这时,他的思路突然豁然开朗:“对,是低头力矩”,于是,他又回到办公室,一个通宵,问题解决了,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案提出来了。即一般飞机起飞,都是减小低头力矩,以增强其升力,而他们在靶机起飞时,加大其低头力矩。问题迎刃而解。
1966年12月6日,一个红色的身影直飞云天,“长空一号”无人靶机首飞一举成功。从此,我国有了自己的无人靶机。从此我国的无人靶机技术有了基础,无人靶机事业从此走向了一片新的天地。赵煦向着自己的蓝天之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赵煦说,他在无人靶机的研制过程中,得意之作有两个,一个是“长空一号”无人靶机,一个是超音速无人靶机的研制成功。如果说“长空一号”是无人靶机的基石,那么超音速无人靶机便是赵煦无人靶机事业的一个辉煌。
赵煦在80年代末就对超音速无人靶机有了总体的设想。当时,赵煦的方案是分两步走。在1990年上级组织的一次评审会上,赵煦和他的助手们当着众多专家的面掷地有声地说:“只要给我们800万人民币,保证4年内将超音速无人靶机送上天。”方案中标了,但其后,上级又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不能一次到位,将其性能进一步提高。”赵煦一个晚上什么话也没有说,那是一个艰难的不眠之夜。第二天,他只说了一句话:“啥也不说了,一步到位。”国外有人预言:“中国搞超音速无人靶机至少要20年时间。”同时,国内也有人说:“如果不搞数控,超音速无人靶机肯定达不到超音速。”赵煦他们就是不信这个邪,四年里,他们突破了音障、模拟式不变参控制、超音速激波三大理论难关,解决了成千上万的难题。
终于,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临了,1995年4月13日,一架红白相间的超音速无人靶机,轻盈地滑过跑道,跃上蓝天。
指控大厅里,大家都屏住了呼吸,飞机在加速,猛地拉起,一个俯冲,大厅里响起了长久热烈的掌声,超音速无人靶机试飞成功了!
赵煦的蓝天梦想又一次实现了。
两次“放炮”与两次成功
赵煦很喜欢这么一句话:敢于学习,敢于实践,敢于成功。赵煦说,敢于学习就是要敢于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敢于实践是要敢干,想到就干;敢于成功,就是要敢想,敢想别人所不敢想的事,并把它给干成功了!赵煦的学习在基地是出了名的,他无论到什么地方出差,都要收集回来大量的技术资料,尤其是国外的一些资料,他更加注意收集。所以,他对于世界各国无人靶机、无人机方面的研究,以及国内与此相关的方方面面的技术研究一直了如指掌。他的思路是超前的、目光是长远的。
在无人机的研制过程中,他始终有这样的一种观念:自己的东西虽然暂时不是很好,但是从长远看,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要有自己民族的东西。所以,他在每项无人机方案的设计上,都坚持用国产的系统。不但如此,他在一些关系到无人靶机研制的关键时刻,还敢于站出来,敢于表明自己的见解。赵煦说,他在提建议上是“放过两炮”的,“科研试验没有一次成功的,但我们不得不一次成功。”赵煦说,“我在提这些建议的时候,是顶了很大的压力,冒了很大的风险的,但一想到国家航空武器的发展,想到自己的蓝天之梦,我就只有上的分了,没有任何退路,幸运的是每一次我都成功了!”赵煦爽朗地笑了。
1982年,赵煦任当时无人靶机总体室的室主任,当时,他得到了一次到北京开会的机会。由于导弹试验任务的需要,国家需要一种更真实的靶机。当时开会的内容与此有关。对实体型无人靶机,赵煦其实早在70年代末就进行了方案构想,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在会上赵煦在想,怎么办?一方面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一方面基地还没有正式提到这方面的事,擅做主张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这时候,他又想到了自己的梦想,又想到了自己对无人靶机的构想。行,一定行的!于是,他站了起来,在会上侃侃而谈,不但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构想,而且还保证自己能够完成实体型无人靶机的研制。回到基地后赵煦挨了批,因为从长空靶机到实体型无人靶机毕竟是一个大的飞跃,而且国外当时只有美、苏两国有这型靶机,我们所能借鉴的资料很少。赵煦向基地立下了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1983年1月20日,国防科工委把这一任务正式交给了基地,赵煦成了这一任务的牵头人。由于对这一任务早已成竹在胸,所以,任务下达之后,8月6日飞机进行改装,当年12月19日飞机就出厂了。经过几个月的调试,第二年6月6日一举试飞成功。在这次研制过程中,他又大胆地提出了无人靶机全自动方案,完成了无需地面飞行员试飞、调试,无人靶机直接起飞的创举。
蓝天的梦想,在他这个敢想敢干的人身上又一次变成了现实。
1983年年初,当时,因为试验需要,国家想从国外进口10架大机动性能的“火蜂”无人靶机,预计需要经费4000万元。赵煦是作为考查组成员之一。当他了解到所要进口的靶机的性能时,他向上级提出了建议:“用不着花这么多钱进口,我可以将“长空”进行改装,而且可以做到比它的性能更优。”毕竟这是一件大事。他向上级拍了胸脯,立下了军令状。于是,又一个评审会召开了,赵煦说服了所有的人,得到了这一科研项目。回到基地后,他立即着手研制,对“长空靶机”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装,在外形,推动力,续航时间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装。试验结束后,结果表明,这一靶机的性能完全优于当初要进口的靶机。
从无人靶机到无人战机
某型无人机自立项以来,赵煦作为该项目的总设计师,立足国内现有条件和装备,在现有成熟技术基础上,综合新技术,开发新技术,创新新技术,完成了12大系统的设计研制工作,进行了数十项大型试验,攻克了15大技术难关,实现了8项重大技术突破。研制高精尖设备20多台套,完成各种方案、分析计算报告8类200余种1400多份,完成了各项试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发现并解决了7类1000余个故障。设计并开发了全权限数字式自动飞行控制、制导与飞行任务管理、综合航电与投掷、捷联惯性与卫星定位组合导航、扩跳频结合的无线电通信、多目标无线电遥控等系统。基本型无人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军高智能化的自主式无人战斗机雏形的问世,对丰富我军的作战样式和作战手段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具有显著的军事、社会效益和重大的政治意义。
研制起初,要用到原机的重量重心数据。该机的相关原始数据,在我们国家出版的通用教材中随处可见,常规的做法大都是“拿来主义”,照搬即可。赵煦在仔细看过后,发现其中有错误,遂提出不同见解。当时其他科研人员都感到不理解,这个型号飞机已经相当成熟了,数据也经过千百次反复验证过,认为不可能有错误。但他硬是从新核实计算,经过反复的计算,最终推导出了该飞机全新的重量重心曲线和数据,经过试验验证后,完全正确。事后证明,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照搬原始据,不但会使试验走了弯路,延长了研制周期,而且势必造成无法挽回的危及安全的严重后果。多年来,他主持研制的多项科研项目,大都是一举成功,其“秘诀”就在于此—那就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只有通过反复的试验验证,才能充分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只要思路正确、试验充分,问题解决得彻底,不留任何遗憾,就没有理由不成功。”
在去年的一次飞行中,由于种种原因,飞机长时间处于“加力”状态,无法退出,导致飞机耗油加剧,给返场着陆带来严重困难。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造成飞机坠毁,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科研人员在指挥大厅里焦急地看着燃油殆尽即将返场的飞机,空气中充斥着凝重的氛围。
此时,某位科技干部建议采取“迫降”的方式回收。赵煦仔细看着屏幕各种数据信息,此时时间一秒一秒的过去,燃油一点一点的耗尽,就在这危机关头,他做出了一个常人无法理解的决定:不作任何处理,飘也要把它飘回来。后来飞机果然安全着陆。经燃油抽取测量,飞机油箱内仅剩下2.5千克的燃油。所有在场人员无不捏了一把汗。这在航空飞行史上是不可思议的!而赵煦凭着多年的经验,准确判断并做出了如此决定。
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多少梦想,一个人的一生,又能有多少辉煌。一个将蓝天与梦想连起来的人,铸造了事业的辉煌。赵煦说,他还要走下去,还要想下去,还要继续为自己的蓝天之梦,继续为国家航空武器的大发展而努力奋斗。(李建军 李满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