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小传】李鸿,女,广东顺德人,1967年10月出生,1988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本科专业,同年入伍,1992年5月入党,2005年取得清华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空军某试训基地一区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7级,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从事导弹武器试验总体专业。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曾获首届“空军青年学习成才奖”、空军争做“五个模范”优秀领导干部、第五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十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工作中的李鸿
没有风的戈壁滩,宁静美丽而又孤独。她静得像一滴水,像一首悠久的歌谣;她静得能让人忘了思维,静得死寂而又无助。就是在这样静默的戈壁深处,一位出生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家庭条件十分优越的花季女孩,义无返顾地来了,融入了她的怀抱,爱上了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写下了光彩的一笔。她就是被誉为“导弹考官”的空军某部最年轻的女专家---李鸿。20年来,她总是以戈壁为舞台、以红柳为追求、以胡杨为依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静静的思考着、默默的奉献着。她把知识报国、科技强军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胸怀满腔报国热血,默默扎根戈壁军营,积极投身于新时期军事变革的大潮中,以柔弱之躯创造了杰出成就,被誉为弄潮军事变革的戈壁“红柳”。2008年1月,笔者走近了这位传奇女科技干部的工作平台。
她是知识报国的“典范”
仅有一腔热情,没有雄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再崇高的理想,再远大的抱负,再明确的目标,必将是一纸空文。自到戈壁滩参加工作的那天起,李鸿就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每一点时间,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李鸿都十分地珍惜。1990年夏天,某型处于研制阶段的导弹在靶场试验时,遇到了技术储备不足的困扰,李鸿被送派到上海航天研究院跟踪学习新技术。由于该型导弹还处于研制阶段,许多技术资料没有经过系统整理,也没有成形的可供学习的资料,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向她提供资料时十分谨慎。白天,李鸿便跟着研究院课题组的人员工作,带个小本子边看边记,边收集资料;晚上,她就在自己房间里整理消化白天收集到的资料。房间里没有桌椅,她就搬一把小凳,在床上铺一块硬纸板,趴在床边把白天看到、听到、学到的资料整理好。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学到的东西太零散、琐碎,没有系统,形不成体系,以致对该型导弹的总体设计及其原理还没有一个总体认识。一向认真、好强的李鸿,主动找到了研究院制导系统的主任设计师钱飞鸿,出人意料的是,那位50多岁的老权威把年轻的李鸿确实没放在眼里,只给了她一张十分简单的导弹设计原理框图,一些基本的技术资料。这其实与自己平时收集到的资料无什么两样,四处碰壁的她决定自己想办法独立搞。于是,她开始留意导弹各分系统的资料和电路图,每找到一个分系统的资料和电路图,她就迫不及待地躲在招待所里抄资料、画电路。有时为了把一个系统弄明白,把电路搞清楚,她就一整天不出门。时间在一天一天地过,资料在一点一点地积累,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她把该型导弹各分系统的资料、原理框图、电路图等整整收集了三大本,电路图画了70余幅。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十个不眠之夜过后,她绘制出了一个详尽的该型导弹的总体原理框图,很快掌握了该型导弹的总体设计原理,为她后来编写导弹试验大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一次求学道路上的痛苦经历,犹如火热的心腑吃进了冰块,也更加激起了李鸿畅游知识大海的欲望。每次出差,商场她可以不去,但图书馆、新华书店、出版社是必去之地,带回家的几乎全是书,她先后自费购书1600多册,装了满满5大柜。进入新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科技干部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尽快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从2000年起,李鸿开始攻读清华大学的工程硕士学位,从自动化控制到人工智能,从工程数学到系统工程,从仿真技术到信息技术,她都如饥似渴地研读,业余时间几乎全用到了学习上。到2007年底,她10多次应邀参加全军、空军的学术交流和评审会,成长为机载武器及装备试验界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
她是铁面无私的“考官”
导弹试验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是战斗力生成的关键。李鸿曾发自肺腑地讲到:“面对着一枚导弹,我其实是很矛盾的,从感情上讲,我很想让它尽快试验成功,交付生产,装备部队;但我又要理智地说服自己,决不能有半点私情,我还要想方设法为导弹出难题,最大限度地检验每枚导弹的性能。”
这是一位“导弹考官”的心语,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对待战斗力的态度。90年代初,某型导弹的试验任务下达到了李鸿所在的单位,当时的试验大纲已不适应该型导弹的试验了。李鸿便主动独立承担了该型导弹试验大纲的编写工作,这是参加工作后首次领受重大任务,她兴奋不已。如果按传统的试验方法,对李鸿来说完成此项任务是十分容易的,可她却没有照本宣科。在大纲编写过程中,她改变了以往导弹试验过程中单纯得出命中与不命中比例的办法,大胆提出了小子样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导弹试验结果评定的方法,注重从全局上去检验一种导弹的试验结果。可单位的同志们对她的这一设想一直是疑虑重重,传统的方法简单易行,大家也比较熟悉,再换一个新的方法,检验导弹性能的标准是提高了,但能搞好吗?面对大家的质疑,李鸿无言以对,只能让实践来解释。以后的日子里,她静下心来慢慢地翻阅资料、为自己的设想寻找理论根据。她在全面了解国外靶场组织相关任务时的传统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小子样数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究,详细了解了小子样导弹试验方法理论与实践的成熟经验。试验任务在一天天的逼近,试验大纲也不得不提前提交专家评审,李鸿把一份带有很多理论辅助说明、技术论证的某型导弹试验大纲提交讨论,并向专家组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专家们被她详尽的论述折服了,一致举手通过了她制定的导弹试验大纲。单位的同志们感动地说,“她真是铁面无私的‘导弹考官’”。
大纲编写制定了,全面、准确、可靠的检验导弹性能的依据有了,可李鸿并没有坐享其成。在一次靶试任务结束后,李鸿跟随靶机残骸搜索分队的同志们一起深入戈壁滩找残骸时,她发现靶机的残骸损伤并不是很大。“能否利用一个靶机进行两次试验?”当场引发了李鸿深深的思考。回到机场后,她的这种想法和单位当时负责试验的首长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便现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处于研制试验阶段的导弹不带战斗部,试射后对靶机的损伤不大,靶机还可以继续飞行,再进行一次试验的机会从实践中看也有,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个时机怎么把握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这个想法行不行得通,能不能真正形成试验的方法,大家的讨论并没有形成最终的结论。因为长期以来,靶场组织试射了上千枚各种类型的导弹,在试验过程中,一直沿用的是以往的老办法:一个靶标试验一枚导弹。带着问题参加试验任务,似乎成了这位“导弹考官”的一贯做法。每次进行靶试,李鸿都要坚持到指挥所观看导弹遇靶、靶机中弹后的滑行轨迹、以及靶机坠毁的全过程,并且每次都要跟着残骸搜索分队进入戈壁滩到残骸的第一现场去查看,观察现象、摸索规律。最后,她与其他科研人员一道,通过科学论证,周密计算,完成了实施“一靶两弹”试验方案的编写工作,找到了科学根据,完成了可行性分析,正式提出了“一靶两弹”的试验方法,并获得了圆满成功。开创了导弹靶场试验的新途径,提高了靶场试验的科学性,为国家节约试验经费近1000万元。
她是科研攻关的“尖兵”
中学时憧憬导弹和火箭,大学时专攻导弹和火箭专业,参军后为导弹发放“准生证”,几乎半生与导弹结下不解之缘的李鸿,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了她热爱的导弹事业上。
海湾战争以来,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信息化武器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新武器试验需要采集的数据数十倍地增长。导弹技术的发展对靶场试验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过去传统的静态试验方法显然难以适应新型导弹试验的需要。面对这一日益凸现的问题,李鸿和其他同志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兄弟单位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并向区党委提出了在靶场引进模拟仿真试验的思路,区党委经过反复论证后,决定对某型导弹靶场仿真工程进行立项,成立课题组。
从那以后近3年的时间里,她带领课题组的同志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反复论证和大量计算,从理论上解决了该项目的所有技术问题,并提出了运用综合视线法进行导弹试验的思路,完成了该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1995年8月,李鸿作为该项目总体方案设计人和评审答辩人参加了评审会,她以清晰的思路、简明流利的语言、准确有力的答辩,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方案评审一次通过。可李鸿却由于连续加班,加上长时间坐在电脑视屏前工作,患上了严重的角膜炎,视力直线下降。尽管这样,她还是带领课题组的同志们辗转于上海、南京、西安等地,就方案实施中的技术问题进行外协和调研,终于使靶场半实物仿真系统在1998年的某型导弹试验中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由经验到科学、由传统到现代的试验方法的转变。该项目填补了我国航空机载武器试验全系统动态检测的空白,为我军在研的许多新型机载航空武器提供了新的试验手段,大大提高了试验效能,有效避免了靶试的失败,为国家节约和避免损失3000多万元。
她是新装试验的“医师”
“一个人只有具备优良的品质,才能取得事业上更大的成就,一个科技干部只有乐于助人、勤于思考,把最大限度地帮助别人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李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她的这段话。
前年底,某新型国产战机进入了最后的试验阶段,为验证该机的火控系统,要进行发射某新型导弹的试验。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实弹试验之前,首先要进行传统的地面联试,试验队和厂家的专家们都认为这个环节不会有任何的问题。可意外还是发生了,在联试过程中,一直无法构成试验条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参试单位的人员摸不着头脑,有些人开始怀疑飞机或导弹系统有问题。于是,各参试单位分头检查飞机系统、导弹系统,问题迟迟一直没有找到,试验也中断了将近半年时间。
后来,参试单位找到了李鸿,和她一起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能否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帮助研究单位改进武器装备的性能上去,这是很长一段时间李鸿一直在思考着的问题,她愉快地答应了。凭着对国内外导弹技术丰富的知识结构,李鸿认真分析了飞机火控系统和导弹的各性能参数,与自己曾组织过的一次同类试验进行了对比,发现该型飞机的火控系统的准备程序中缺少了导弹预先加电程序,这是飞机火控系统设计上的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缺陷,这一缺陷在技术成熟的飞机的火控系统中是正常的,但对处于试验阶段的飞机来说,缺少这一步却是很致命的。无法完成预先检测,试验风险太高不说,飞机升空后不能预先对导弹加电,使得导弹准备到试验条件构成之间的时间缩短,很难抓住最佳试验点,装备部队后对维护造成较大的困难,可靠度也会下降。李鸿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了对飞机火控系统进行改造,加装导弹预先加电程序的建议。几个月后,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庆功宴上,该型导弹总设计师专门向李鸿敬酒致谢,竖起大拇指称赞,“一句话就让我们摆脱了困境,这就是专家。”李鸿却只是淡淡一笑,因为这样的小故障对她来说很平常。近年来,她先后解决了在研新装备的数10个技术难题,为我军航空新武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军 易晓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