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9月9日消息 近年来,煤炭等热电企业主要上游原料价格持续上涨,而作为热电企业主要产品的电价和热价长期受到限制,因此造成价格倒挂,热点产业面临困境。
早在2007年年底,已经陆续有热电企业发生亏损严重,无以为继的情况。而在今年冬季用热高峰到来之前,几家行业协会都开始了对行业情况的摸底和政策建议的起草工作。
5月下旬,中电联派出调查组,到江苏、浙江、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和广东省四个典型的省份的10多家热电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而调研结果不容乐观。
据中电联提供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热电联产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达到全国发电机组总容量的18%以上。全国热电联产的年供热量达227565万吉焦,占全国总供热蒸汽量81.2%。
调查组成员、中国机电工程学会热点专委会原秘书长王振铭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全国热电行业几乎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情况,热电企业停产的情况几乎在每个省份都已经出现。
同时,北京供电协会秘书长郭文生告诉记者,往年夏季,北方地区的热电企业都已开始采购冬季居民供暖用的煤炭,但今年这些热电企业有很大一部分的煤炭都没有落实,因为煤价过高且企业无钱买煤。
自6月以来,国家发改委两次调整电价,并限制了煤价。同时,各地也出台了煤价的临时价格干预政策。
这些举措大大缓解了电力企业的困境,但是热电企业却很难从中受益。王振铭表示,目前国内的很多热电联产企业并不像大型的发电集团,它们规模小,产权分散,资金链脆弱。小规模的电价上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同时,与大型发电集团不同,热电企业的煤炭供应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燃料公司,按照长期合同供应。而煤炭限价的范围主要限于国有大矿,对于热电企业的大部分采购来源——煤炭中间商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热电企业购买的煤炭仍是按照不断上涨的市场价格。
而由于热电企业的煤炭购买量有限,运费也比大型发电集团高出很多,这就进一步提高了热电企业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