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统计局
“全面小康”进程加快
参照国家统计局由各方面专家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25项指标体系”,自治区统计局对全区2000年到2006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进程进行了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宁夏离全面小康的目标越来越近。
民生改善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全区“蛋糕”进一步增大,城乡各族人民分享的果实越来越多,民生发生了质的飞跃。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59.33元,比1957年增长49.2倍,比1978年增长30.4倍;居西部第6位;由2003年的全国倒数第一,上升为第25位,居西北之首。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81元,比1957年、1978年分别增长30.3倍和26.4倍;在西部居第6位,西北第二。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突破万元(10116.91元),是1978年的395.2倍,全国排行第18位,西部位居第三,西北和五个自治区中第二。
城镇职工平均工资2007年达到26210元,比1978年增长了35倍;是40大庆时的3.8倍。
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由1993年的139.8万人减少到6万多人,贫困发生率也从1994年15.6%下降到5%以下。
农村每百户拥有的大型家具和摩托车都居全国第6位;平均每人奶类及奶制品消费量全国第三。
人们钱袋子鼓起来了,吃、穿、用、住、行的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结构日趋合理,恩格尔系数这个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国际指标,宁夏为38.16%,已达到“全面小康”社会小于40%的目标。绝大部分居民生活消费实现了由“温饱型”向“宽裕型”转化,部分居民开始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生活迈进。
与世界距离缩短
宁夏并不是一些外地人想象中的“遥远的地方”,地图形似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处在祖国“雄鸡”版图中的“鸡心”位置。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交通电信业突飞猛进,与国内外在陆、空距离上更加缩短了。
2007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811公里;完善的“三纵六横”路网结构。公路、铁路东进西入、南北贯通,使银川直达上海、北京、呼和浩特、成都、兰州、西安、西宁、郑州、南京、乌鲁木齐、广州、太原等10多个省会城市及沿途重要城市。银川到北京一昼夜即达,是距离首都较近的省会、首府城市之一;银川货物运到天津港只需两天时间。宁夏步入了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快车道”,与世界各国对外开放、发展贸易协作之路大大缩短。空中航线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南京、杭州、长沙、郑州、济南、青岛、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沈阳、武汉、昆明、天津、海口、敦煌、烟台、大连、重庆、贵阳、香港等大中城市和重点城市;覆盖宁夏全区的移动通讯网、无线寻呼网、数字微波网和多媒体互联网,与地球人同在信息高速路上奔跑着。全区与世界五大洲的有关城市建立友好城市24对。在祖国的排行榜上
宁夏地域小、人口与市县少,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2007年只是0.34%。但按照人口经济学“看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强弱,发展水平高低,主要要看人均量多少”的理论来衡量,宁夏不少方面的人均水平在祖国及西部的排行榜上不仅名次靠前了,而且不乏第一。
宁夏人均储蓄存款全国排行第18位,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居全国第9位外,人均GDP达到14649元,比1957年增长23.5倍,在西部12个省、区中位居第四,比四川、广西还多。
展示生产能力和实力的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宁夏由1995年全国第15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12位,西部第三;人均财政收入1318.25元,是1958年的42.4倍,由1958年的全国第20位上升到第14位。
人均粮食产量533.10公斤,是1978年的1.6倍,由1978年的全国第10位上升到第5位,紧随产粮大省河南,在西部紧跟内蒙古自治区位居第二,在西北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首位。
人均奶产量十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三,绝对值成倍于全国人均量。
人均水果产量全国第七,西部第二。
人均原煤产量由1957年的全国第10上升到第三。
人均发电量,是1978年的15.8倍,由全国1957年的第27位、1978年的第6位上升到2005年、2006年的第1位,2007年虽有所降低,但仍位居全国第二。
人均出口总额179.26美元,在全国的位次由1985年第17位上升到第14位,西部第二。
标志环保和科技进步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规模占生产总规模的87%,居全国首位。
农业信息平台建设速度西部第一。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建设了信息平台,全国第一。
相关链接:
数说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大变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