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节中,鲜明地提出了“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占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群众,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妇联组织在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如何更好的发挥组织、引导、服务职能,真正做到想妇女群众所需、急妇女群众所急、做妇女群众所需,切实为妇女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这就对妇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妇联工作面临的问题和难点:
1、人员的匮乏。基层妇联组织往往只配备一名妇联主席,但妇联主席兼职化趋势却日趋严重,特别是社区(村)级妇联组织,不仅要负责妇联工作,还要兼任诸如计生、组织等其他条线的工作,精力的有限导致妇联工作常常浮于表面。
2、认识的误区。在有的基层单位,妇联被看作一个非常清闲的部门,每天的工作任务轻,所以许多妇联干部被借调到其它条线帮助工作,特别是当前正处于大建设大拆迁关健时刻,基层妇联干部80%以上都承担着繁重的拆迁任务,导致了本条线工作的弱化。还有的妇女干部对妇女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局限于做好上级妇联交办的任务,没有根据本地区妇女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强。
3、宣传的局限。妇联虽然每年开展许多宣传活动,但活动的开展常规性的是依靠自己的网络来组织妇女参加,常常造成“圈里热、圈外冷”的一个局面,且活动开展效果如何,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评估过程,容易形成宣传的“盲点”。广大群众对妇联的了解比较局限,谈到妇联总会与计划生育联想在一起,或是遇到问题时就想到找妇联解决,对妇联的职能和工作范围不是十分明白。
4、妇女结构和需求的多样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女性从事的行业涉及到农业、工业、服务业、家政、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等,再加上不断涌入的外来流动妇女,妇女的组成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妇女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不断加强,妇联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妇女群体的需求。
5、网络组织的弱化。在传统的行政单位和经济实体中,妇联基层组织网络发展相当完善,但在新的经济组织、新的社会组织中,组织网络建设还不足,网络发展不够及时。
分析与对策:
一、强化自身建设,为撑起和谐社会“半边天”打牢坚实的组织基础
1、强化宣传教育。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的宣传,使他们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妇女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妇女儿童工作是党委政府工作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从而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对妇联组织的支持力度。要加大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社区(村)级妇联干部的教育,不断强化她们做好妇女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强化队伍建设。要深化妇女干部选拔力度,扩大选人视野,引入竞争机制,将学历层次高、能力素质强,特别是在心理、社会工作、法律方面有特长的的年轻女干部充实到妇联队伍之中来,不断优化队伍的结构,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要重视解决基层妇联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问题,不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妇委会主任享受同级中层干部待遇;推动社区妇联主席100%进入社区委员会班子,村妇代会主任100%进入村委班子,是党员的100%进入各级党支部班子,不断优化妇女干部工作环境,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强化培训力度,培训的内容不仅包含妇女工作的实务性操作,还应包括如何争取地位、如何联合群众、如何展现妇联特色等方面的内容,切实将妇联工作渗透到每家每户。
3、强化能力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增强妇联干部的“三个能力”。一是增强善于把党的主张化为妇女群众的共同理想和自觉行动的能力。要丰富引领形式,搭建引领的工作载体,应重点在知识传播、道德评价、文化营造、舆论宣传、法律普及等方面有所拓展。二是增强通过有效服务来凝聚和促进妇女发展的能力,要创新妇联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寻求妇联工作和妇女需求的利益结合点,广泛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合作,积聚社会资源促进妇女发展。三是增强运用市场化和社会化机制承接妇女儿童事务的能力。要摆脱传统的行政式的工作方式,树立市场化操作的概念,通过项目化运作来开展妇联组织的各项工作,树立妇联组织的社会形象。
二、强化创新理念,为撑起和谐社会“半边天”全面打造服务品牌
1、创新工作机制。要逐步建立项目化工作制度,组建以相关部门、高校专家、基层妇联干部为对象的妇女儿童研究小组,每年对新时期妇女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紧密结合妇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社会性的调查研究,向党委政府提供妇女真实的情况和科学的数据,让党委政府对妇女真实的社会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有针对性的明确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使妇女工作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要建立专业性的评估机制,对妇联开展工作的有效性和妇女群众的知晓率、满意度开展全面的评估,特别是在重要活动结束之后,这不仅可以使党委政府了解和认识妇女工作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能够使妇联更好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工作质量;要加大合作机制建设,不断加强与其它部门、组织、团体、甚至是企业等社会资源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整合多方资源,使妇联工作从单一性的内循环走向社会化开放式运作,建立一个充足、便利的开放性的工作网络。
2、创新活动品牌。要围绕妇女,在教育、引导、服务上下功夫,通过开办“母亲大讲堂”、成立“妈妈俱乐部”、举办“我心中的好妈妈”、“母亲素质与家庭发展”征文演讲比赛、开办“母亲论坛”、开展“关爱女性”、评比表彰“十佳好妈妈”等活动,努力提升女性素质,努力打造母亲品牌。要立足家庭,在发挥家庭作用上下功夫,深化“文明家庭”、“学习活动中心户(室)”创建内容,将时代需求融入活动,通过举办社区邻里节、争创文明特色楼(院)、开展“好婆媳”、“好夫妻”等活动,打造出家庭、邻里、社区、社会的和谐品牌。
3、创新服务手段。在夯实“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主题活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群众的多元需求,不断深化服务内涵。一是在深入了解农村妇女的新诉求和新期待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双学双比”活动。结合农村妇女的“三盼”(盼实用信息服务和生产技术指导,盼多种形式的就业渠道,盼增加收入)和“三缺”(缺致富技术、缺增收门路、缺发展资金)的实际要求,加大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为农村妇女提供科学技能培训、资金扶持、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解决农村妇女的后顾之忧。二是在提升城镇妇女创新意识上全面开展“巾帼建功”活动。要不断强化女职工竞争和创新意识,引导和鼓励她们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工作,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女职工及时给予表彰奖励,不断激发女职工的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在强化扶贫服务上全面推进妇女统筹发展。要改变以往为了培训而培训、为了任务而培训的被动方式,加大调查研究,切实了解贫困失业失地女性真实的再就业意向,与劳动人事保障部门联合,全面整合社会资源,与有意向的企业、单位等举办培训班,确保培训之后能上岗、上岗之后有保障,真正解决贫困失业失地妇女的生活困难。要利用女能手、女经济人、巾帼文明岗、女企业家、巾帼示范基地等资源,开展科技结对、岗位支持等活动,帮助贫困女性提升创业就业的能力。要利用社区资源,在与社区签订定向性需求协议的基础上,开展保洁、家政服务等培训,并推荐上岗,使社区和妇联各取所需,获得“双赢”。
三、努力延伸妇联工作手臂,为撑起和谐社会“半边天”打开一片新天地
1、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妇联组织+X”的新型基层组织网络体系,建立妇女代表联席会制度,把女能手、女经济人、女种植大户、女企业吸收进妇联组织,让她们成为编外的妇联干部,延伸妇联工作手臂,有效解决农村妇女工作覆盖和组织覆盖问题。
2、不断增强社区基层妇联组织建设。根据妇女的兴趣爱好,培养社区妇女领袖,通过她们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志愿者队伍等妇女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帮助解决下岗妇女培训就业和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发展柔性组织,针对不同女性需求,利用社区现有资源,通过开办社区女性论坛网、创办社区家庭月报等方式,在社区范围内搭建丰富的交流平台,将妇联工作真正渗透到家家户户。吸纳一部分有法律、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特长的,热心公益事业的社区居民,与社区妇女干部一起建立如单亲母亲支持小组、婚姻危机干涉小组、反家庭暴力工作小组等妇女维护民间组织,主动、切实、有效帮助妇女儿童维护合法权益。
3、不断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委会。着力提高党政机关、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尤其是高校妇委会的组建率和工作覆盖率,更好的团结和凝聚广大女干部、女知识分子、女大学生等妇女人才,支持和帮助她们岗位建功、岗位成才;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转制、转私具体情况,不断调整企业妇代会组织,在促进企业女职工发展,维护女职工权益方面切实发挥重要作用。
4、不断拓展非公经济妇女组织。在从业妇女满25人以上(含25人)的非公企业中建立企业妇代会,不满25人的建立妇女工作联系人制度,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巩固一个,不断拓展基层妇女组织队伍,同时强化与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协调和沟通,切实有效的把妇女工作渗透到新兴的组织和妇女群众中去。
5、逐步建立流动妇女组织。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妇联组织模式,在外来妇女集中的工地、厂区建立临时流动妇女组织,没有条件的可委派妇女联络员的方式进行管理,一方面可以为外出妇女提供维权支持和保证,消除了流动妇女工作的“盲点”,另一方面,可以为妇联组织引领和指导外来妇女创业就业提供有效平台,从而实现了妇女组织对各类妇女群体的全面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