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高考
考生在山西省实验中学考点答卷
1977-2007 高考30年录取人数从27万到567万
高考30年花费对比:由零投入到上万元
高考之变 当前位置>>高考之变
中国恢复高考三十年 利弊同生中不断改革嬗变
   一九七七年八月六日,全国科学教育工作会议进行到第三天,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再也坐不住了,举手要求发言。他向在座的邓小平建议,应该尽快恢复高考,这一建议得到与会专家的纷纷赞同。邓小平随即拍板:“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

  这一年的冬天,共有五百七十多万人参加了此前已中断十年的高考。这一年,每二十九个考生中才有一个考上大学。由于报考人数过多,造成印刷试卷的纸张不足,最后,只得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三十年过去了,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超过一千万人,录取比例约为二比一。

  三十年的高考,变化的不仅仅是数字。事实上,高考从恢复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处于不断变革之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部对高考做的主要改革是从试卷和教材入手,引进了美国的试卷模式,以取代原来相对粗糙的出题方式。这一时期,整个国家的主题是体制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也随之启动,二百多所高校试行“校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分开。

  八十年代末期,大学生出现了“公费生”和“自费生”的区别,高考渐渐演变成了“双轨制”,一条腿走在计划的老路上,另一条腿开始迈向市场。

  这种状况持续到一九九六年,“双轨”并为“一轨”。并轨后,免费的午餐没有了,所有的学生都成了“自费生”,学费从此只涨不跌,成了家长心中的隐痛。

  世纪之交,高考的变革开始加速。一九九九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从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变得相对轻松,但随之到来是,大学生失去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保障,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显。

  高考的形式在变。一九九八年,教育部提出“三+X”改革方案;二000年,一些省市开始实行春、夏两季高考招生,以缓解考生“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二00三年,高考时间由传统的七月七日提前到六月七日,让考生免受酷暑;次年,教育部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新举措扩大到上海、北京之外的九个省市。

  人们对高考的评价在变。恢复高考,使千百万被“文革”剥夺了受教育机会的青年看到了希望,成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第五代导演”、“第四代画家”都拜恢复高考所赐,得以登上历史舞台。那时,不会有人想到,高考这一“利国利民的好制度”,会在三十年后被一些学者称为“制约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

  2007年的全国“两会”,人大代表范谊提交《关于废除高考,创新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议》,引发了新一轮的热议。教育部部长周济出面表态:高考必须改革,但不能取消。在中国教育这根长长的“链条”上,高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节点”。过去三十年,每一个改革方案的推出,大都利弊同生。这项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引证。(记者 周兆军)

(注:中国新闻网2007年06月06日)

    回望高考:中国高考三十年大事记

    1977年 6月29日至7月15日,当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1977年 8月13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确定高考招生办法。

    1977年 10月12日,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1977年 11月3日,“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中断的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从此开始恢复。

    1977年 12月11日至13日,570万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同时,新一轮高考改革揭开序幕。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

    2003年实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告别酷暑。

    2005年海南省高考状元李洋“梦断清华”,引发关于“高考移民”的大讨论。

    2006年复旦、上海交大“试水”自主招生。中国政法大学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招生计划,解决高考招生的地域不平衡问题。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编:陈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