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望高考 |
 |
 |
高考30年花费对比:由零投入到上万元 |
|
|
|
 |
回望高考 |
当前位置>>回望高考 |
1977年重新恢复高考,当时的考生李明华这样形容自己:“前脚放下大锤,后脚便进了考场。”对那时的很多人而言,高考没有营养品,没有舒适的宾馆。
随着2007年高考落下帷幕,又一轮围绕考生、商家之间轰轰烈烈的“高考经济”拉锯战划下休止符。家长李林算了笔账:“为孩子购买考前营养品、聘请高考保姆、订住高考酒店,一共花了上万元。”从零投入演变到上万元开销,在看似繁荣的高考经济背后,考生的心理又进行了怎样的变化?
来到2007·商机
家长花钱给娃娃买个安稳觉
高考前,商家们再次“嗅”到了大量的商业气息,从学习用品到保健食品、甚至心理辅导,五花八门的高考商品开始在成都走俏。但五花八门的高考服务也是把双刃剑,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削减了家长和考生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自信心,换句话说,“养优处尊”只会让人的心理越来越脆弱。
高考保姆乘虚而入
|
来源:红网 责编:李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