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分析评论

《深圳十大观念》对接了改革的锐气和文气

中广网 09月07日 14:40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严肃与活泼兼具

  《深圳十大观念》只有20多万字,书不厚,但是意义重大。我认为就这本书自身来讲,起码显现了三层意义:

  第一,把深圳改革的锐气和改革背后的文气结合起来了。我长期生活在广州,对深圳有一种地域上的亲切感。深圳30年可以说预示了中国的现代前景。这可以分两面看,一方面确实提供了物欲化的市场,但是首先要肯定的是,我们因此也告别了一个贫困的儒家化中国。不要因为我们告别了贫困,有了文化要求的时候,反而把追求温饱和小康的过程视为罪恶的过程。这是极左人士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指责深圳的思想基调。改革的锐气如何和理性的文气对接,《深圳十大观念》是象征性的标志。而且这本书也改变了深圳乃至于广东长期以来在文化上的被动局面,尽管对话者还是北京学者居多,但是深圳改革的锐气与文气的对接,本书是一个投射。

  第二,这是一部理性与感情交融的作品。长期以来,一部分人对深圳有误解,从上世纪80年代初山西老干部考察深圳,认为深圳在搞资本主义时的痛哭流涕,以为深圳是没有意义的;一直到现在,对国家的大型改革,在必要的代价和较好的收益之间所产生的不均衡的要求,《深圳十大观念》这本书都进行了理性地拒斥。广东也好,深圳也好,指引了改革20年。广东依然没有改变“广东生孩子,北京起名字”的精神惯性和惰性,不敢为自己的模式进行辩护。这本书是力求改变这样的局面一个可贵的努力。

  第三,这本书将严肃与活泼结合在一起。很少有一个城市能把一批著名的学者、专家用这样的方式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书的编排也很活泼。关于城市观念的书以前就有,但《深圳十大观念》显然更高一筹。

  以极大的使命感

  探路中国现代精神

  我觉得这本书还有三个扩展性的意义:

  第一,这本书象征着深圳这个城市的文化自觉和精神升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深圳急风骤雨般地走了30多年,但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什么?有人说深圳是文化沙漠,但我从来不这样认为,一个社会最深厚的文化根基是扎根在自由的城市土壤当中的。深圳是自由创业的城市,作为城市精神的空间,是很少有城市能与之相比的。当然我也曾对深圳提出过严厉的批评,深圳已经堕落为中国内地的普通城市,这座城市的创新精神已经在明显流失。不过以此书为标志,深圳确实从现在开始,对自身的自由精神、发展理念、城市凝聚能力、城市再生产能力和城市精神扩张的示范标志,有了一个自觉。

  第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所有特区、试验区中,深圳有资格可以为改革开放试验区进行理直气壮的精神总结和理念归纳,而不是像一些地方在抽象地谈论着城市精神。

  第三,《深圳十大观念》象征着这座城市为国家新的精神探路。中国要形成现代精神,我们必须要高度对接现代精神和传统精神,因而要由地方探路,把传统和现代空间无缝链接起来。这本书显示深圳人力求对接,但是还没有把举措拿出来。但从大的观念上来讲,为中国现代精神探路,还有一个更高层面的要求,即超越我们刚才所说的传统性、国家性,甚至超越现代性。深圳应该有这样大的使命感。

  我们对接传统性、中国性与西方性、现代性,不是陷入回传统,不是融入西方。我们能不能走出一个超出西方现代模式的东西?深圳应该肩起这样的使命。所以我觉得打击深圳探索精神的人,都是目光短浅的。

  深圳要增强城市自我

  理解的从容感

  我也想指出这本书的两个不过瘾。

  第一,“十大观念”的选择,还是有政治正确的嫌疑。我觉得深圳现在改革比较艰难,就在于对深圳的政治正确要求太高,无形中成为了深圳发展的阻力,希望深圳能有一个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第二,就是深圳本身,我觉得在概括城市精神时,要告别自我辩护的被动感。深圳不需要太多的自我辩护,无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还是中国历史的现代转轨上,深圳的作用与地位怎么说都不过分。因为从一个点的改革扩展到线与面的改革,深圳作为点的价值是谁都不能否定的。因此,深圳要增强城市自我理解的从容感。而以这种从容感来对深圳的精神理念进行概括和凝练,会使城市精神显得更具有人类性意义。

  任剑涛

  1962年8月生,四川南充人。1996年获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1998至1999年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曾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院长。2005年获第五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代表作品有:《权利的召唤》、《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政治哲学讲演录》、《为政之道:1978-2008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综观》等。在《深圳十大观念》中,担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观念的访谈者。

责编:明霄 来源:晶报

深圳概况更多>>

深圳概况

今日深圳>>

回顾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