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分析评论
深圳:实现文化民生铸就文化重镇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9月8日,周末的深圳中心书城人头攒动,买书的学生,休闲的市民,听讲座的人们,熙熙攘攘充满了这座国内单层面积最大的书城。除了书城,人们还可以选择在深圳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在社区的活动中心和像青番茄网上图书馆这样的民间机构参与各种自己喜爱的读书、音乐会、戏剧等免费公益文化活动。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对公民文化权利的尊重,也就是对人本身价值的尊重。”--这是2000年11月首届深圳读书月期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是文化发展根本目的”的理念。
曾经是顶着“文化沙漠”的帽子扮演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如今早已蜕变成全国创意文化城市的示范地区。今天的深圳,已经初步建立起设施齐全、机制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扛起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大旗,成为有识之士施展创意创造的广阔平台,真正的完成市民文化的“福利”到“权利”的转变。
平等是实现文化权利的前提
深圳是全国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比例倒挂最大的城市。移民是深圳的特征,移民文化更是深圳鲜明的文化特征。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凝聚要展示出各自风采,另一方面要在公共生活中缔造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是充分体现市民文化权利实现的关键所在。所以让市民能平等地接触到文化,受到文化的熏陶,就成为了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前提。
以最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来为例,深圳在这方面无疑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记者了解到,深圳每年投入两亿多元用于中小学的地方教材与教辅材料采购,占总数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地方教材与教辅材料,不仅公立学校得到政府资助,一些民办学校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也同样享受此政策。
在深圳从事租车服务的司机陈师傅的创业经历中就刻着标准的 “深圳青年”的印记。十几年前陈师傅从安徽老家只身来到深圳,来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赚钱回老家娶个媳妇。
“我是当时村子里走的最远的一个,他们远的也就到上海了,去江苏的人最多。”至今让他引以为傲的还是来到深圳的这个选择,这个纯粹的地理上的差异在当时却意味着谁的“胆量”更大。
从聊天中得知,陈师傅在工厂的业余生活很丰富,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厂子里的图书室看书和学车上。后来厂内组建车队,他通过招标包了一辆商务车做接待。现在陈师傅已经在深圳安家落户,跟妻子和弟弟一起开了间租车公司,业余时间也喜欢看书、上网。
为了丰富像陈师傅这样的外来青工的文化生活,引导和培育他们对深圳的家园意识,创建美好和谐深圳,深圳市委宣传部和市文体旅游局主办了“深圳外来青工文化节”。这是全国唯一以劳务工为主要受众群体的节庆活动,每年一届。文化节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摄影大赛、书法大赛、知识竞赛、器乐比赛、街舞大赛、电子竞技比赛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广大外来青工踊跃参与。
不仅如此,“十大书香家庭”评选、社区建设了自动图书馆、这些活动的举办已经成为深圳的一个重要文化景象,一种倡导文明、树立文化榜样的力量滋润了文化发展的沃土。在深圳,市民的文化生活不会受到身份、级别甚至收入高低等因素的限制,能接触文化资源的人是社会中的大部分人,任何人都有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和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