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分析评论

以我心香 建我新城

中广网 09月12日 15:11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无论是久居深圳的人还是初来乍到者,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今天的深圳已经摆脱了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调调,变得越来越温情: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温暖在大街小巷生生不息地流动,使得31岁的深圳宛若新生、活力无限。

  义举是爱心散发的香

  追溯起来,深圳这一潜移默化的改变,源于1990年4月由46个优秀青年倡导的“深圳市青少年义务社会工作者联合会”的成立,源于深圳义工联用印度古谚“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替代口号“学习雷锋好榜样”。

  《深圳十大观念》一书撰稿人习风谈到这种转折时如此评价:从“学习雷锋好榜样”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仅仅是一个表达的变化,它折射的是一个时代的变化。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则明确指出, “学习雷锋好榜样”所蕴含的内涵,比如它的阶级性等,都已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深圳,深圳必须寻找新的“动员令”。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提出,打破了之前学雷锋做好事绝不能有所图的惯性思维,倡导爱心人士在追求情感满足、精神升华的过程中奉献自己对他人的关爱,正因为如此,这一口号比“学习雷锋好榜样”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感、强大的号召力,迅速被人们接受和传播开来。

  如今,“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成为深圳义工联的口号已20年,这简单而又温暖的八个字挂在义工联最显眼的位置,频频出现在宣传材料、文件、演讲中。也是这简单而又温暖的八个字,令深圳有了大运期间浩浩荡荡的127万志愿者、积累下了35万名注册义工。

  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就从这些义工长久的付出里来。

  2006年,年仅37岁的丛飞走到了人生尽头,但他那刻入骨髓里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整个中国。丛飞十几年自甘清贫,参与了300多场公益演出,3600小时义务服务,捐款捐物累计超过300多万元,让183名贫困山区的儿童看到了求学的希望。丛飞曾经说:“我喜欢鲜花和掌声,我喜欢被众人关注的感觉。”太过真实的表达曾给他招来质疑和非议,尽管如此,既是重病在身他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奉献爱心,问其原因,他回答:“每当看到孩子们激动的笑脸,快乐就会洋溢在心头,而敬佩和关注更坚定了我下一次行动的决心。”

  2012年8月,深圳U站微博发布的一则消息让很多市民感到震惊:“沉痛悼念五星级义工、第七届关爱行动最具爱心人物李汝勇!”42岁的李汝勇有9年义工龄,服务时间长达4500多小时,曾荣获“深圳市民环保奖”,并被提名“绿色中国”年度人物。7年前,他被诊断患上了尿毒症,生命从此靠每天透析维持。几年来,尽管背包里随时装着药水,必须每隔几个小时做一次透析,但他却从未放弃义工事业。妻子王秋玲说李汝勇多次跟她讨论过后事:“他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葬在深圳,他爱这个充满爱又懂得感恩的城市;一是希望走的时候能穿上义工服,到那边也要做义工……”

  在深圳坪山街道碧岭社区,有着一位深圳年龄最大的“五星级义工”、义工服务市长奖获得者——九旬老人邱月娥。邱阿婆是碧岭社区老年协会的会员,也是老年义工治安巡逻队、青少年感化教育工作队和巾帼义务巡逻执勤队的成员。邱阿婆2001年开始做义工,10多年参加义工服务不少于3000小时,经阿婆帮教的后进、失足青年共有10多人,她还将自己节俭下来的两万多元资助社区20名困难学生。满头银发的邱阿婆说,“我参加义工,一方面做些好事,另一方面自己生活有所寄托。现在,我像年轻人上班一样,一天不来,心里都不舒服。”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以上列举的几位义工,或令人扼腕地英年早逝,或以耄耋之身竟日奔忙,然而他们以满格之爱奉上的心香,将为后人永远怀念、永久谈论。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有更多人被他们感染和鼓舞,继续义举、传播心香。

  志愿者之城新在哪里

  深圳,一座1000多万人口的城市,却已拥有35万注册义工,鲜艳“红马甲”是这座城市熟悉而温暖的风景,“有时间做义工”渐成市民风尚。为更大力度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深圳市政府提出了建立“志愿者之城”的目标。2012年3月5日义工日当天,一份热情洋溢的倡议书发在了网上,其中写道:“让我们日行一善,从身边小事做起。走进U站,用微笑迎来送往;穿上马甲,用大爱扶贫助弱;扎根社区,用服务共建和谐。将志愿者的热情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品格,不以善小而不为,让一切需要关爱和扶助的人们,感受到深圳人的爱心,感受到志愿者的温暖!”

责编:赵龙 来源:中青在线

深圳概况更多>>

深圳概况

今日深圳>>

回顾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