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歌帮我圆梦——访湖南桑植著名民歌手向佐绒
本刊记者 谢文婷
"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民歌手,能在国家顶级的音乐学府中国音乐学院为学生讲解、传授桑植民歌,我十分的荣幸,这对于桑植民歌的传播、传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这是我第一次来大学教授民歌。"
"2006年采风的时候,我认识了中国音乐学院的李月红老师,当时她让我来教民歌我不敢来。那时就触动了我,我觉得我的民歌一定要走进大学。这次受到中国音乐学院邀请,我带着桑植民歌来了,这是我的梦想,今天我圆梦了。"圆梦了的向佐绒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我觉得中国音乐学院这种'引进来,走出去'的教授民歌的方式是一个非常好的决策。能把我们这些在地方唱民歌的人请上来,这很受民间歌手的欢迎。因为我们农村的民歌艺人都分化了,下农村找艺人是很不容易的,把歌手请上来给他们传授,学生能减少经济的费用,减少学习的时间以及减少了许多在山里生活的不便。就我来说,我对于当地的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都熟悉,我给学生们传授了以后,学生得到了感悟,能带着目的再到乡里去采风,这就不会漫无目的,会学到很多东西。学校通过这样一种模式,让学生看到什么是真正的民歌,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那些东西。这次在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录制了26首民歌,进入中国音乐学院的资料库,我觉得很有意义。"向佐绒设身处地地为学习民歌的孩子们着想,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向佐绒谈到:"我很小的时候受父亲的影响,开始在家哼哼唱唱,长大就成了我的爱好,我唱过各种桑植民歌,还用桑植民歌接待过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和国外来宾。我现在觉得我这辈子应该就是为桑植民歌而生的!"
"桑植民歌在2006年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桑植民歌的传承人我觉得我的责任更加重大了,需要更加努力地对更多的东西收集整理,更好得传承给下一代。现在的民歌濒临失传,农村的孩子想走出大山,他们在外打工、就业、谋生。一些有影响力的民歌他们还能记得,还有很多就完全没有印象了。因此我觉得传承、推广、普及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1996年我从桑植到张家界之后,就以中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向国家呈上提案,桑植民歌首先要走进学校,这样才有发展。现在这个已基本形成,从当时的没有一个人唱民歌,到现在我们的公务员公职干部都会唱桑植民歌。我还给张家界的导游、餐饮业的服务员办班培训。现在,张家界旅游服务业的人员会唱的民歌达到30首以上,有的甚至会唱50多首。我觉得有必要让中国人民认识、喜爱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优秀音乐。这样我们的民族音乐才能随着自身的发展更生致富,走出国门。"这是来自民间歌手向佐绒最朴实、最真诚的期盼。
责编:于晓媚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