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余水
张德光的一生无所追求,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大别山民歌唱出去。但他又深知,要想让信阳民歌飞得更高更远,必须注入时代的强音,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这个时代的人们感情在心理的变化和需求。
张德光是大别山民歌的"辞海",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他平时话语不多,但只要有人和他谈起信阳民歌,就会打开话匣子,如数家珍地把家乡民歌的种类、分布、形成和演唱技巧等等讲给你听,信阳民歌全印在他的脑海里。
笔者从1966年起就与德光先生结识,还在一起共事几年。对他的为人为事为民歌,耳熟能详,并时时被激动着。2009年12月26日,张德光撇下相守半个世纪的大别山民歌,撒手而去。借此,我将他的民歌人生付诸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他和信阳民歌,让后辈人记住他为传播民歌付出的心血。"
在农村长大的张德光自幼就喜爱音乐,对商城民歌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别人听来是又土又俗的小调,在他面前都成了不可多得的宝贝。"张德光的夫人白崇厚是这样说的。
张德光,1942年12月出生于大别山北麓的商城县上石桥镇。12岁丧母,22岁丧父,家境十分贫寒。也许是大别山的陶冶,淮河水的滋润,从小时起,张德光就有无尽的音乐天赋和灵感,常年与唱山歌小调的叔婶大爷相厮相守,学曲调,学唱法。久而久之,学得民歌数百首,"饥拉胡琴累唱歌",不知情的人说他穷快活,知情的人说他爱歌如命。饥一餐饱一顿的,从不感寒碜,还时常乐颠颠地高唱:"身穿破麻包,腰系黄稻草,朝天歌一曲,谁有我逍遥……"
责编:于晓媚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