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小红
摘要:本文运用文化分类学的原则对陕北地域音乐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陕北民歌剧有一个从走唱音乐到场地剧,从民间到舞台的历史演变过程,并简要地对各个演变阶段的分期、音乐表现形式、手段、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陕北民歌剧 走唱音乐 场地剧 舞台剧
在对陕北民歌考察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分类学的原则,我们对陕北地域民间音乐进行了细化整理。认为民歌是母源,陕北地域兼有音乐、民歌、舞蹈、表演、说白等形式的场地剧,(或舞台剧),称之为"陕北民歌剧"。其流变和发展过程是:民歌--曲子--说书--渔鼓书(道情)--秧歌剧--歌舞剧。
一、从走唱音乐到场地剧时期的发展状况
(一)陕北曲子,以延安为音乐地理分界,北是小调;南是小曲。
1、界定:陕北曲子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哼唱的歌,它不受环境的限制,哼唱者随时脱口而出,抒发情感,以达到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也有学唱外地传入的歌。在传唱的过程中,经过筛选、加工被引进到庙堂和集会上。在古代陕北,人们最大的集会就是过年,陕北人把自己哼唱的曲子用在了节庆上,于是新的陕北民歌样式--秧歌就出现了。《靖边县志》记载秧歌:"上元灯节,前后数夜,街市遍张灯火,村民亦各鼓乐为傩,装扮歌舞,俗名社火,义取逐瘟。"
2、起源:上溯秧歌的起源,现在可考的实证是1983年甘泉县雨岔乡出土的宋金画像砖--穿着陕北服饰的男子手拿彩绸的走唱造型画像砖,后来叫秧歌画像砖,可以断定,宋金时期走唱音乐在陕北已经流行了。
3、特点:秧歌虽然腔词还是民歌,但是在形式上已经从一人哼唱演变为以四六句子为主,一曲多词,由主唱引唱,众人重复后句合唱(帮唱),锣鼓打击乐过门的行走音乐。参与者开始装扮,兼有了舞狮、划旱船等舞蹈形式。在演出行进过程中,到了村镇中心地带打官场子(围场演出),曲本就比较复杂了,例如《大五更》,每更调子不同,民间流传着五更十八调。有时也小曲唱书,例如流行于子长、延川、延长一带的曲子《审录》在八人演出时,,各人手持一件打击乐,四人轮流扮演王金龙,四人轮流扮演苏三。大部齐唱相合,王金龙和苏三自述部分独唱,第三人称叙述部分全体齐唱,轮唱主唱人走入中间,其余人环绕行舞做模拟动作合唱,曲与曲之间以打击乐相间。
责编:于晓媚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