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筝的"传统"改变了吗?

筝的"传统"改变了吗?

中广网 2010-04-07

      作者 巫宇军

  摘要:中国的筝乐历史渊远流长,至今仍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但近年来不少人批评现代筝乐求新、从俗,是对中国筝乐传统的背离。本文通过对各历史时期诗文野史等文献的梳理,认为不避世俗、善于变化正是筝逾千年不变之品性,声多韵少的现代筝乐迅速流行和人们对盛大热闹场面的热衷追求,恰是筝乐的传统俗乐特性在当代社会的新表现。

  关键词:筝 俗乐 传统

  筝,这一乐器现在被称为"古筝",乃因其历史久远,在华夏大地传响了至少两千多年之故,在中国难以尽数的乐器大家庭中堪称元老。可是,我们今天见到的筝,无论是乐曲,还是外形,乃至演奏技法,甚或表演者的神情体态等等,每每时尚新潮、大胆夸张,毫无老者的沉稳持重。尽管当前继承、保持传统的呼声日益高涨,而筝,似乎并未见减慢其张扬不羁的步伐。

  这不,2009年7月底,在北京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国际古筝音乐节,开幕当天,千人古筝合奏,可谓声势浩大,场面蔚为壮观,其间,筝乐还与摇滚乐携手把音乐节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紧接着在8月,2009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也在北京举行,其中进入半决赛、决赛的筝手,所选曲目均为高难度的现代创作乐曲,叮咚盈耳、技法复杂,声多韵少,有些乐曲更是天马行空,突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和调性观念,现代气息浓厚。对此,摇头叹息甚至义愤填膺者大有人在,他们慨叹古筝不"古",传统神韵荡然无存,痛惜数千年传承下来的筝风传统眼看就要湮灭。不过,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尤其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学筝的人数却年年以几何级数递增,其普及程度远远超出了国内其他民族乐器,目前,全国考级人数古筝居全国第二,仅次于钢琴。由此可见筝的受众之广,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现代筝曲的喜爱远胜传统音声。难道,现代人要把筝的反"传统"之路走到底吗?

  其实,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不拘一格、自由浪漫、不避世俗,正是筝逾千年不变之品性。

  千古不易"民""俗"色

  虽然筝的历史如此悠久,但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关于筝的记载却寥寥无几,我们只能根据诗文、野史中为数并不多的言辞去揣摩筝的历史轨迹。而这种在操纵历史话语权的官宦朝廷、儒雅文人心中的非中心地位,也恰正说明了筝的"野"性。从留存的文字中更可以感觉到。

  西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篇》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

  汉代侯瑾《筝赋》说:"享祀祖宗,酬酢嘉宾,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

  唐之王昌龄有《青楼怨》"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卢纶曾《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刘禹锡也《冬夜宴河中李相公中堂命筝歌送酒》。

  白居易在《邓鲂、张彻落第》诗中直言:"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须得"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因为那个时代"众目悦芳艳""众耳喜郑卫",在其《废琴》一诗里更说,由于琴"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以致"废弃来已久""纵弹人不听"。究其原因,"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到了宋代,筝似乎甚为普及,从文人学士、教坊乐工,到民间艺人、青楼妓女的社会各个阶层都有涉及,除了文人宴集、民众清明踏青、民间节日娱乐、歌妓浅斟低唱、市井之辈冶游欢娱的场合有筝的身影,甚至朝廷大典朝会也用筝伴奏。这是否说明筝的地位提升了,"俗"性减少了呢?东坡居士给了我们答案,他在听了僧惟贤弹琴后,毫不留情地说:"归家且觅千斛水,净洗从前筝笛耳。"

  元朝,筝同样在勾栏瓦舍、青楼、行院,以至官宦家、后宫里普遍见用。元杂剧《百花亭》中的贺怜怜:"谈谐歌舞,搊筝拨阮,品竹分茶,无般不晓,无般不会,占断洛阳风景,夺尽锦绣排场。"陈旅《送方叔高之官》:"燕姬十五居酒楼,弹筝唱歌折杨柳。"余阙《白马谁家子》:"夜入琼楼饮,金樽满绣楹;燕姬陈屡舞,楚女鸣秦筝。"萨都刺《雁门集·鬻女谣》"扬州袅袅红楼女,玉笋银筝响风雨"。杨维桢《席上赋》"罗洞兰烟绕烛微,三更三点妓成围;鱼吹绿酒常双跃,雁列瑶筝不独飞。"王恽《春夜宴史右相宅》"绮席围声妓,银筝合凤琶。"任昱《双调·水仙子·友人席上》"绛罗为帐护寒轻,银甲弹筝带醉听。"……在舒道原笔下,我们看到,扬州青楼是"银甲锦筝歌舞地"姑苏城内"红袖舞残歌缓缓,锦筝弹罢雁行行。"

责编:于晓媚 来源:中国广播网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5065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