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浅析歌唱中的情感表达——以《我爱这土地》为例

浅析歌唱中的情感表达——以《我爱这土地》为例

中广网 2010-04-13

      陆亚楠

  摘要:《我爱这土地》是作曲家陆在易以我国现当代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为词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本文从演唱者的角度,通过笔者在演唱此曲时的感受,以此曲为例,来阐述歌唱时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声乐作品 歌唱 情感表达

  在声乐的演唱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发声技巧,包括声音的位置、良好的气息支持,清晰的吐字咬字,还应该对所演唱的音乐作品的相关背景有较好的了解,通过演唱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处理,使歌者在演唱时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作品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把歌者的情感思想融汇到连贯的声音线条和柔美的音色中。同时也体现了歌者的人文艺术修养。下面本文以声乐作品《我爱这土地》为例,来阐述演唱中歌者的情感表达。

  一、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在演唱一首声乐作品时,我们首先应该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包括歌词的创作背景以及旋律(曲)的创作背景。

  1、歌词的创作背景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啊,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声乐作品《我爱这土地》的歌词,是我国现当代诗人艾青写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首诗。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处在危难之际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篇。

  2、作曲家的创作背景

  陆在易是当今中国乐坛著名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涉及多种领域,而且硕果累累,合唱和艺术歌曲的创作尤为突出。他的音乐作品情感丰富、内涵深刻,且具有浓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气质,因此,音乐界对他素有"音乐诗人"之称。收录在《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中的《我爱这土地》是其创作高峰期的代表作。作曲家通过娴熟的作曲技法,将诗词中体现的爱国情愫充分展现于抒情性与歌唱性的旋律中,情感真挚、内涵深刻,织体形象性强。演唱者更应该把握作品的内涵,结合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把作品完美地诠释。

责编:于晓媚 来源:中国广播网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5065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