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信阳民歌音高连接系统的音程因素
信阳民歌的旋律是一种有秩序的音调结构。这种结构源于调式音阶各音之间构成的音程关系。根据信阳民歌音调的特点,这些音程关系在构建曲调时,有着质与量的差别,形成了主干性音程与辅助性音程。主干性音程又称典型音程,它在信阳民歌的旋律音调中,出现的次数占有一定的优势,并能反映信阳民歌的风格特征。辅助性音程常常表现为连接的、过渡的、强调语言音调的作用,出现的次数较少。由于这种比值关系,即便是由不同调式系统构成的旋律,也能保持音乐风格的统一。
由六声调式构成的信阳民歌,具有双重调式特征,其旋律骨干音是中音sol、la、高音re、mi;中音si、高音do是旋律色彩音。如果将中音si看作偏音,它就是徵调式;如果将do看作偏音,它就是宫调式。如固始民歌《李玉莲迈大步调》,就具有从宫调式转向徽调式的特征,音程材料共有7个,其中纯一度、大二度、小三度为主干音程,其余四种音程则以辅助性音程出现。
综上所述,在信阳民歌中,最常用最具典型意义的音程是大二度、小三度、纯四度以及它们的部分转位;而纯一度的运用常常是由"儿化"语音或衬字、衬腔的语音因素造成的;纯五度音程的产生,更多的是源于字调的变化;八度以上(不包括八度)的音程在本区民歌中并不多见。上述音程的相对固定化,是信阳人们在听觉习惯上达成共识的结果,是其审美观念的反映。
(作者系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注释:文中所举民歌之谱例,请参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C],中国ISSBN中心出版,1997年12月。
责编:于晓媚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