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毓龙
摘要:本文通过对生活在当代城市中的"原生态"歌手价值观进行个案以及群体现状的分析、认知和思考,从而对这一群体的现状发展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现代城市 原生态 民歌歌手 价值观
2002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在浙江仙居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之后相继在山西左权县和北京通州举办了第二、三届民歌擂台赛;中央电视台2004年举办了首届"CCTV西部民歌大赛";2006年继续举办了"民歌盛典晚会";同年在举世瞩目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加入以民间歌曲为主要风格、民间歌手为主要参赛者的"原生态组"。至此,民间歌曲又在一个新的时空下被提及,而此次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应该说,这一系列以拯救和保护为目的的民歌赛事活动,是近代以来相对规模较大(比赛的区域都是全国范围)、历时较长、目的意义基于本体诉求(以抢救发掘保护民歌为主旨)的社会活动,活动的举办自然牵带了大量的民歌歌手参与。
所谓"原生态民歌歌手"并不是一个历史性的称谓,而是随着近年来的各项民歌赛事而衍生出来的对其中那些主要来自乡村地区、演唱本地历史上流传的民歌的非职业参赛歌手的称谓。原生态民歌作为传统艺术如果想以活态形式保存并延传下去,则必须依靠原生态民歌歌手才能实现。而如上述,经历了种种参赛、获奖、媒体报道、社会活动等等行为之后,原生态民歌歌手则必然要对其自身原有的认知取向基于新的城市环境进行调整,以求适应和发展。
原生态民歌歌手的价值观经过调整之后,将会直接影响到原生态民歌的保存与传播。近年来,对于日益红火的原生态民歌歌手在城市舞台上演唱原生态歌曲的现象,社会上褒贬不一。多数人在关注原生态民歌艺术价值的同时也为其未来的走向忧心忡忡,提出搬到舞台上的原生态还是不是原生态,商演会不会使原生态变质,等等与歌手和传承民间歌曲相关的问题。显然,城市中原生态歌手的职业身份已经与其所演艺的原生态民歌在社会公众视野中产生了矛盾。所以,如何看待这部分来到城市中的演唱原生态民歌的歌手的价值观变化,以及对原生态民歌的延续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已经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将依据几个较有代表性的事项进行讨论和分析。
责编:于晓媚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