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勋
摘要:本文首先要观察洞箫及其音乐起源和"乡乐"化的过程,其次以观察和分析朝鲜民族的迁移过程及朝鲜族音乐社会的形成过程为基础,进一步观察密江乡洞箫音乐的传入、扎根过程,最后在朝鲜民族的审美范畴上结合诙谐阐明密江洞箫音乐的美学根底。
关键词:洞箫 洞箫音乐 诙谐美
一、洞箫及其音乐的起源
洞箫作为深受朝鲜族大众喜爱的传统民俗乐器之一,有其历史性渊源。通过《东人诗话》《高丽史》和《雅言觉非》等文献的考察,可以看出高句丽的横笛就是洞箫的前身乐器。《高丽史》乐志唐乐条记载中说:"唐乐因在高丽杂用,故集在于此。"之后作为唐乐器记载了方响、洞箫、笛等十余种乐器。如同上述,洞箫历来被编入唐乐系列的音乐之中。到李朝时期,在宗庙永宁殿的登歌、軒架、殿庭鼓吹乐及宴礼乐等音乐中,与唐琵琶、唐笛、牙箏、大箏一起编入乐队。当时玄鹤琴、伽倻琴、横笛等乡乐器与祝、埙、箎等雅乐器是混编的。[1]
高丽后期诗人韩宗俞在一首诗中写道:"远处芦苇荡中传来横笛之声"[2],而且在《高丽史》乐志[3]里也有洞箫的记载。这些可以证明洞箫是高句丽的横笛流传至高丽时期的过程中逐渐演变和改良成洞箫的。此外,李朝时期的实学者丁若镛把有5个音孔的横笛称为洞箫,对其音色描写为:"横笛之声情调伤感,思而倾听,时而哀怨,时而思念,时而号召。"[4]这就证明,横笛在李朝时期已被叫作洞箫,其音色富含思念情调和号召力,属于洞箫的前身乐器。[5]
通过上述记载可以了解到,在高丽时期洞箫与方响和笛一起编入唐乐系的音乐中,到李朝时期与祝、箎、埙、等雅乐器混合编入乐队,后来又被改良成适合演奏"乡乐"的乐器,并作为独奏和合奏乐器被广泛传播。
在朝鲜咸镜道地区广泛流传着一种叫作"场院乐"的活动,每逢过年、端午、中秋等节日,全村人聚在村里较宽的场地上铺席子载歌载舞、齐欢共乐。而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到解放后,其中在端川、广泉一带尤其盛行。[6]
从端川附近的广泉流传的"场院乐"遗习来看,这一活动的前半部分通常跳欢快的农乐舞,在后半部分通常跳剑舞或演奏洞箫重奏,而这些都是在三弦六角的音乐伴奏下进行。到后半部分,在跳完剑舞之后通常由有名的洞箫高手独奏叫做"新阿宇"的洞箫曲,其氛围如同一场洞箫独奏会。南道地方的巫乐"神方曲"在全罗道地区传播较广,同时也传播到庆尚道、忠清道、京畿道等地区。
南道地方的"神方曲"一般以横笛独奏为主,并配以伽倻琴、奚琴、笛、短箫等乐器独奏为特点。重奏基本上用三弦六角演奏,其外也有用横笛、伽倻琴、玄琴、长鼓等进行四重奏的情形。黄海道北清地区的"狮子乐"音乐一般由洞箫、鼓、小鼓、锣、提琴等演奏,其中以洞箫为主。而这与至今流传在韩国的"狮子乐"完全相同。
延边朝鲜族演奏的洞箫曲《新阿宇》属于咸镜南道利原地区的洞箫曲《新阿宇》,只是在旋律上有几个变音而已。[7]
责编:于晓媚 来源:中国广播网